前言
任何疾病的有效治疗都来源于正确的诊断,目前在医院的所有诊断手段中病理诊断准确率较高。近百年来的临床实践提示,病理医师要想达到高准确率,基本前提是经年累月大量病例的反复认识和不断提炼总结,困难的原因之一是即使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病人的病理组织学表现也是不一样的,而病理医师观察的每一个病人的病理切片都是固定下来的形态变化,这就是病理诊断中关键难点所在。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斯(Heraclitus,公元前540-公元前480)有一句名言:“世间万物皆在变动中(nothing endures but change)”。也就是说,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人体从出生到死亡,本身就是一个不停变化的过程。疾病从开始到结局,同样是一个不停变化的过程。作为研究疾病道理的病理学,本身也就具备动态变化的过程。但是,作为教科书、参考书、教学资料等,老师教学生时,都只是选取每一个疾病的典型病理图像展示给学生,一是为了讲解的清楚易懂,二是为了学生学习起来容易掌握。长此以往,似乎成了定论,每一个疾病,病理学上就只是一种表现,一种形态。这样狭窄的视野,束缚了病理医生认识疾病的范围,在观察病变时只认识一种典型的形态,也只有看到这样的典型形态时,才可以做出正确和有把握的诊断,一旦观察到的不是典型的老师教过的形态,也就不认识了,自然也就做不出诊断。可见,揭示疾病动态变化的形态,对于病理诊断来说是多么的必要和重要。
对于动态病理(dynamic pathology),我们的前辈们不是没有意识到它的价值,只是由于人体不是实验对象,不能在人体上对疾病不做治疗并定时获取标本,观察疾病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过程。因此人体疾病的形态变化都是从切除标本上观察到的一个时间点的静态改变。不过,我们的前辈们曾经通过实验动物模拟人体疾病,观察过许多病变的动态变化过程,因而对于人体的动态病理变化也可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将动物实验的资料借鉴到人体病变的动态病理形态的理解和认识上,对于人体动态病理是一个十分有用的启示和帮助。
由于人体上不可能获得疾病的动态过程的病理组织学标本,所以,每个病人的活检或尸检的病理组织学标本都只是停止在标本固定的那一个瞬间,病变也就只能表示整个疾病动态过程中的那个特定的时间点上状态,这就导致了病理医生在诊断时往往难以一目了然地做出正确诊断,因为,一个时间点上的病理变化只是整个病变过程的一个瞬间,其病理组织学的表现是局部的、瞬间的、不全面的。如果病理医生对于某个病变的全貌和动态过程已经认识了,那么也就可以对瞬间的局部的不全面的病理切片上的组织学表现做出正确的判断。为此,我们收集了800余幅乳腺疾病不同时期的病理图片,按照病变发展过程的前后顺序逐一展示,揭示疾病动态变化的形态,使读者从以往的一个疾病只有一种表现、一种形态的狭小视野中解放出来,通过动态过程的图谱阅读,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往往会出现“顿悟”的效果。本书对于病理初学者和已经工作多年者都有参考价值。
将疾病的发生发展到结局的整个过程中病理组织学改变的动态过程全部展现出来将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个人的微薄之力是难以完成的。但从理论和逻辑上来说,既是可行的,也是需要的。本书只是一个开始和尝试,能否达到预期的期望,还有待出书后的实践检验。
传统上,病理组织学是建立在光学显微镜观察基础上的形态学,每个视野都有相应的显微镜下的放大倍数。但是随着数字病理的出现和发展,显微镜下的图像在电子荧光屏上的放大倍数已经不局限于显微镜下镜头放大倍数。针对这样的新形式,本书采用病理医生工作中常用的低倍(10~40倍)、中倍(50~200倍)、高倍(300~600倍)3个档次进行互相交流,这样基本可以满足工作的需要。随着数字化的深入和普及,相信以后应该会有更精确方便的放大倍数的统一方式的。
纪小龙
201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