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与危重症医学 2015-2016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 呼吸与危重症——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解立新
一、现代ICU的起源
19世纪中叶,在战争期间,南丁格尔在手术室旁设立手术后患者恢复病房,被认为是ICU的起源。1923年Dandy在Hopkins医院建立神经外科病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Dandy和Cushing建立起第一个24小时管理的术后恢复病房。20世纪20至50年代脊髓灰质炎流行席卷世界,包括美国和欧洲利用较大的空间建立了能够容纳较多患者的抢救单位,给患者应用铁肺和手动通气,包括麻醉科、内科和外科医生组成了多学科的专家队伍,这是现代ICU的最早尝试。丹麦哥本哈根麻醉医生Bjorn Ibsen,1953年首次通过气管切开气管插管进行正压通气,1953年被公认为现代ICU元年。Max Harry Weil于1960年在美国南加州大学医学中心率先建立4张床的ICU,首次建立心、肺等脏器生命指标监护的医疗体系,建立了专业的ICU团队,被公认为现代ICU之父。
二、美国PCCM的发展史
呼吸医学起源于结核病的治疗,因此呼吸专业兴起于结核病流行时期。20世纪40年代以后,由于有效的抗生素接连出现,结核病得到控制,患者人数迅速减少,这是呼吸医学经历的第一次事关学科生存冲击。其后,肺功能检查以及气管镜等技术的发展使呼吸专业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专业业务范围趋于稳定,直到危重医学的出现,20世纪80年代开始,危重症医学在美国进入快车道,从业人员供不应求,这是呼吸医学第二次冲击。20世纪80年代,美国胸科学会(ATS)学科的生存和发展与危重症医学息息相关,并于1995年发表官方声明,美国PCCM执业医生应为所有内科ICU患者提供服务。
20世纪80年代,当美国危重症医学与ICU业务开始正式起步时,CCM医生应该经历什么培训、具备什么资质属于一个探索性的问题,因为此前史上从来没有这一专科。美国内科、麻醉科、急诊科与外科几个不同领域的学会在洛杉矶举行联合集会,大家一致认为,CCM应该是一个亚专科,受培训医生必须已经完成专科(内科、外科、急诊科或是麻醉科)住院医阶段的培训才能进入CCM亚专科阶段培训。因为各专科住院医阶段培训时程不等(内科3年,外科5年,麻醉科与急诊科4年),对入学标准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最后决定由各专科学会各自举办自己的CCM亚专科培训,学制订为2年。内科学会注意到CCM内容与呼吸科高度重叠,因此决定只要另加1年,培训人即可获得呼吸疾病(PM)与CCM双重认证,三年可以获得PM与CCM双重认证的PCCM培训项目由此诞生。据统计,美国内科ICU医疗工作内科与呼吸危重症两方面的治疗处理占据78%左右,来自于大内科的PCCM专业背景优势自然明显。美国ICU人员现状只因在于,由于美国政府不直接参与医院与医学分科具体事项,所以,如今PCCM成为危重症医学的主导力量是一个自然形成的结果,人为的政策干预成分很小。另外一点是在美国ICU拥有权在医院,而不在科室,医生和医院是合同关系,没有所谓占地盘的现象。对以处理内科情况为主要支柱之一的ICU业务对于已完成内科住院医训练的PCCM学员属于驾轻就熟,可以保证顺利的衔接到CCM与PM亚专科培训内容,据统计2014—2015年美国参加PCCM培训的fellows占参加成人危重症医学培训人数的72.8%,美国PCCM一枝独秀自是必然。
三、中国危重症医学的发展历史
20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重症监护室,呼吸衰竭患者的救治基本上是在少数医院采用简易人工呼吸器或麻醉用呼吸机进行,多数医院不能常规开展机械通气进行较长时间的生命支持治疗。与西方国家一样,国内呼吸科早期大多起步于诊治结核,20世纪50年代开始呼吸科逐渐独立,重点转向诊治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肺炎等疾病,经常面对呼吸衰竭患者。20世纪70年代起,上海中山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等开始建立比较简单的ICU和系统引进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应该说,中国现代ICU的建立真正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①1982年:北京协和医院成立加强医疗科,重点收治外科术后患者,起步初始为外科ICU;②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中山医院、广州呼吸病研究所、解放军总医院、北京朝阳医院等医院成立了独立医疗单元、全天候运行的RICU。应该说国内现代ICU的起源是两条路:以外科ICU起源的和以呼吸ICU起源的,殊途同归。2003年的SARS以及2008年汶川地震等事件大大促进了国内ICU的发展。
我们应该铭记这些为中国现代ICU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前辈们:上海中山医院李华德教授(1978年出版了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步机械通气专著)、陈德昌教授(创立了协和医院第一个ICU,中国外科ICU之父)、翁心植院士(中国肺心病防治的创始人之一,建立了中国最早的RICU之一)、钟南山院士(20世纪80年代初建立了RICU,中国现代医学史上注定要载入史册的医生)、刘又宁教授(20世纪80年代初建立了RICU,并在1990年出版了中国影响最大的机械通气专著,被认为是影响几代人的权威著作)。我们也应记得提出:“中国呼吸与危重症应捆绑式发展”理念的王辰院士,早在2000年,王辰院士就多方呼吁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相结合的重要性,并在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发表了“呼吸内科医师应对我国危重症医学的发展承担重要责任”的述评,并全力推动,方有今天的局面。我也深刻体会到:学科的引领人物确实需要有长远的眼光,引导学科发展的未来。
四、PCCM的立足依据
1.呼吸科医生的优势
①现代危重症医学起源于救治呼吸衰竭,呼吸科医生在诊治呼吸衰竭方面有天然的优势;②感染性疾病的诊治;③病因诊断;④熟悉呼吸生理与病理生理;⑤肺部影像学诊断;⑥呼吸内镜的应用;⑦美国的数据:CCM培训内容70%与呼吸科的培训内容重叠,PCCM发展有天然的优势。
2.呼吸科医生的不足
①RICU团队的建设需要多学科人才,包括临床药师、RT、营养师等等;②全职RICU医生和兼职RICU医生如何平衡与把握;③对人的机体整体认识有待加强;④多脏器功能不全(MODS)的病理生理及治疗尚需努力;⑤多个脏器的平衡能力;⑥掌握更多的有创监测与治疗技术。
五、国家政策已经明晰,我们要顺势而为
2013年国家卫计委颁布了“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卫科教发〔2013〕56号)”文件,指出:临床医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重要科学。完整的现代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应包括院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CME;持续职业发展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CPD)三个部分,构成终身医学教育体系,即高等院校医学类专业本科及以上学生,即临床医学类、口腔医学类、中医学类和中西医结合类学生,在5年医学院校毕业后,以住院医师身份接受的系统化、规范化培训,主要模式是“5+3”,类似于美国毕业前+毕业后specialty阶段专业培训,可获得全国统一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这说明临床医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重要科学,完整的现代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应包括院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CME)/持续职业发展(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CPD)三个部分,构成终身医学教育体系,PCCM专科医师如何培养,应该是你我都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2015年国家卫计委又颁布了“关于开展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卫科教发〔2015〕97号)”,明确了专科医师培训医师大势所趋,指出: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基础和前提,除具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临床医师外,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对象应先按有关规定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以参加本专科的临床实践能力培训为主,同时接受相关科室的轮转培训和有关临床科研与教学训练;依据各专科培训标准与要求,培训年限一般为2~4年。文件指出要发挥行业组织作用,探索建立有关行业协(学)会协助政府部门做好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试点的业务指导、组织实施与日常管理监督的工作机制;根据需要,可组建由有关专家和医疗卫生机构、高等医学院校、相关事业单位、行业组织和政府相关部门等多方面代表组成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专家委员会,协助开展有关工作。因此,PCCM培训已是势在必行。
六、PCCM-定位与发展
1.理念的定位与发展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发展事关学科生存与发展大局,学科带头人要有清醒的认识和明确的规划,要转变观念:①从Intensive Care到Critical Care:Intensive Care:加强监护治疗,危重症医学的起源,关注于个体、关注于技术;Critical Care:危重症监护治疗,概念更大,从危重症患者整体去关注考虑;②从 RICU到 MICU:要收治内科疾病继发呼吸衰竭、重症感染、MODS的危重症患者(除外急性心肌梗死等需要专科处置的危重症疾病);③从severe到critical:Severe:严重的,所有重症患者,包括终末期患者;Critical:危重的,危重症患者、在积极干预下可以逆转的;④从Pulmonary Physician到MedicalIntensivist:中级职称以上人员相对固定;⑤从OpenICU到 ClosedICU:Open ICU:内科医生仍然在管理从病房转到ICU的患者,由于内科医生缺乏ICU的培训和技能,并且不能全职和完整的时间管理ICU患者,不足是明显的;Semi-Closed ICU:ICU专科医师主管患者,患者初治医生参与医疗过程;Closed ICU:患者转入ICU以后所有医疗过程由经过ICU专科医师培训的全职管理,并进行24小时全程监控,这样的医生方能称之为Intensivist。
2.RICU/MICU收治范围
①急性、可逆、已经危及生命的呼吸系统功能不全,经过RICU的严密监护和加强治疗短期内可能得到康复的患者;②存在各种高危因素,具有潜在生命危险,经过RICU严密的监护和随时有效治疗可能减少死亡风险的患者;③在慢性器官功能不全的基础上,出现呼吸系统疾病急性加重且危及生命,经过RICU的严密监护和治疗可能恢复到原来状态的患者;④重症感染性疾病。需要注意的是:慢性消耗性疾病的终末状态、不可逆性疾病和不能从RICU的监护治疗中获得益处的患者,一般不是RICU的收治范围。
3.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2016年4月15日,在2016年世界胸科大会的开幕式上,美国胸科医师协会(CHEST)与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CACP)共同签署了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独家合作协议,通过专科医师培训项目来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Pulmona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简称PCCM)领域的医师们提供更好的临床教育,为学科人才的发展建立了有力的支撑。
4.RICU/MICU设置
①RICU/MICU分区:患者监护区:包括患者监护病房和辅助区域,直接为患者诊治服务;为患者服务的临床支持功能区:可以设置在患者病房内,也可以设置在其他区域;ICU支持区:包括医疗工作人员生活区、设备耗材放置区;患者家属休息区:为患者家属及参观者探视、沟通、休息设置的区域。②需要注意的问题:a.RICU是ICU,有关病房的规范流程应符合ICU的标准;b.RICU又不同于综合ICU,是专业性更强的ICU,其主要面向重症呼吸系统疾病和重症内科系统疾病,其中感染和合并有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居多是RICU的主要特点,因此病房设计要充分考虑到院内交叉感染的问题;c.整体设计洁净区、缓冲区、感染区要分开,空气气流走向应从洁净区(工作人员区)依次到缓冲区、感染区,重症感染/携带多耐药细菌患者应相对隔离;d. RICU病房应保持一定的负压,如有条件建立标准的负压病房;e.不提倡建立过多的大通铺式格局,应有一半以上床位为单间病房,其中开放式单位床单元面积为15m 2,单间病房面积为18m 2,要贯彻生命安全岛(safe island)的理念,床周围1m内应无障碍物;f.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医疗区域内的温度应维持在24±1.5℃,相对湿度应维持在30%~60%;g.装饰应遵循不产尘、不积尘、耐腐蚀、防潮防霉、防静电、容易清洁和消毒的原则;h.不应在室内摆放干花、鲜花或盆栽植物。
5.RICU/MICU人员配置
①RICU专科医师的固定编制人数与床位数之比为0.8~1∶1以上;②RICU医师组成应包括高级、中级和初级医师,每个管理单元必须至少配备一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全面负责医疗工作;③中级、高级职称医疗人员相对固定-Intensivist,初级职称医疗人员进行轮转,建议设置RICU住院总医师制度和一线双班制度;④RICU专科护士的固定编制人数与床位数之比为2.5~3∶1以上;⑤RICU可以根据需要配备适当数量的医疗辅助人员,有条件的医院可配备相关的技术与维修人员;⑥呼吸治疗师(RT)在RICU具有重要的作用。
七、建议和期望
各医院PCCM培训方式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方式,优化规范培训流程;借鉴美国PCCM培训的经验,结合国内特色,建立中国的PCCM培训体系;规范化培训医生质量保证、考核;相关资格认证需要明晰。我们要明确PCCM不是跑马圈地,是患者的需要,是人才培训的需要,是呼吸病学与危重病医学学科发展共同的需要。
建立RICU/MICU是我国的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捆绑式发展的需要,是广大患者的利益、性命所系;建立PCCM临床医生的规培体系是呼吸病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每一位中国呼吸界的同道都有责任和义务为PCCM专科的建立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时不我待,让我们凝心聚力,共成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