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概论:神奇的量子世界之旅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 量子诞生

大家知道,一个物体之所以看上去是白色的,那是因为它反射了所有频率的光波;反之,如果看上去是黑色的,那是因为它吸收了所有频率的光波。物理上为了研究热辐射问题,提出了一种理想的模型,这样的模型叫作“黑体”,指的是那些可以吸收全部外来辐射的物体。绝对的黑体在自然界虽然不存在,但对“黑体”的研究是解决一切物体辐射的关键。

19世纪末,人们开始对黑体模型的热辐射问题开展研究。其实,很早的时候,人们就已经注意到对于不同的物体,温度和辐射频率似乎有一定的对应关联。比如说金属,有过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要是我们把一块铁放在火上加热,那么到了一定温度的时候,它会变得暗红起来,温度再高些,它会变得橙黄,到了极高温度的时候,如果能想办法不让它汽化,我们可以看到铁块将呈现蓝白色。也就是说,加热物体的温度(或能量)与其释放的光的颜色之间有一定关系,而颜色又同光的频率(或波长)有关。

问题是,物体的辐射能量和频率究竟有着怎样的函数关系呢?

经过科学家的研究,在黑体问题上,我们得到了两套公式。可惜,一套只对长波有效,而另一套只对短波有效。这让人们非常郁闷,就像有两套衣服,其中一套上衣十分得体,但裤腿太长;另一套的裤子倒是合适,但上衣却小得无法穿上身。最要命的是,这两套衣服根本没办法合在一起穿,因为两个公式推导的出发点是截然不同的!从经典的麦克斯韦电磁波理论去推导,就得到适用于长波的瑞利-金斯公式;而从玻尔兹曼运动粒子的角度出发去推导,就得到适用于短波的维恩公式。总之,用他们的公式来解释黑体辐射,无论如何也不能使辐射能量和辐射光谱统一起来。

图1 普朗克

正当人们在黑体辐射的研究中遇到困境,并不知道这个问题最后将会得到一个怎样的解答的时候,一个德国人——马克斯·普朗克登上了舞台,物理学全新的一幕终于拉开了。命中注定,这个名字将要光照整个20世纪物理学史。

普朗克于1858年4月23日生于德国基尔的一个书香门第。他少年时代极喜欢音乐,以至于中学毕业后选择专业时,在音乐和自然科学间犹豫再三,即使到了大学他还在留恋音乐,并且亲自领导了一支乐队,又是学院合唱团的指挥。在他通向未来的大路上又遇到一次干扰,老师坚决反对他攻读理论物理。1924年普朗克在讲演中回忆说,当我开始研究时,我可敬的老师约里对我描绘物理是一门高度发展的、几乎是尽善尽美的科学。现在,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给物理学戴上桂冠之后,这门科学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已经建立起足够牢固,并接近于最终稳定的形式。

幸亏中学和大学的这两次干扰都没有动摇普朗克最终的决心。他21岁时通过了博士学位论文,获得慕尼黑大学的博士学位。他关于热力学方面的研究孕育了其后来的新思想。1886年,普朗克读到了维恩关于黑体辐射的论文,并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决定彻底解决黑体辐射这个困扰人们多时的问题。最初,普朗克利用数学上的内插法,通过在黑体辐射的维恩公式与瑞利-金斯公式之间寻求统一,得到了黑体辐射公式。普朗克得到的黑体辐射公式能够解释黑体辐射的实验结果。但是,他不知道这个公式背后的物理意义,并没有认识到它将引起物理学根基的巨大变化。

为了解释他的新公式,后来普朗克回忆道:“即使这个新的辐射公式证明是绝对精确的,如果仅仅是一个侥幸揣测出来的内插公式,它的价值也只能是有限的。因此,……我就致力于找出这个公式的真正物理意义。这个问题促使我直接去考虑熵和概率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把我引到了玻尔兹曼的思想。”原来普朗克发现,仅仅引入内插法是不够的,如果要使他的新公式成立,他必须接受他一直不喜欢的统计力学,从玻尔兹曼的角度来看问题,把熵和概率引入系统中来。而在处理熵和概率的关系时,就必须做一个假定,假设能量在发射和吸收的时候,不是连续不断,而是分成一份一份的。

1900年10月19日,柏林物理学会举行讨论会。会上,普朗克提出了一个自己推出的公式。这个公式无论对长波、短波、高温、低温都惊人地适用,维恩公式和瑞利-金斯公式被和谐地统一到一起。于是满座大惊,虽然还没有一个人能完全弄清楚这个新公式,但是在事实面前却无人提出反对意见。两个月之后,1900年12月14日,人们正在忙着准备欢度圣诞节。这一天,普朗克在德国物理学会上发表了他的大胆假设。他宣读了那篇只有3页的名留青史的论文«黑体光谱中的能量分布»,其中改变历史的是这段话:

为了找出n个振子具有总能量Un的可能性,我们必须假设Un是不可连续分割的,它只能是一些相同部件的有限总和……

请读者记住,1900年12月14日这个日子,就是量子的诞辰。那一年普朗克42岁。今日,他终于痛快淋漓地说:“一言以蔽之,我做的这件事,可以简单地看作是孤注一掷。我生性平和,不愿进行任何吉凶未卜的冒险。但是我经过6年的艰苦摸索,终于明白,经典物理对这个黑体辐射问题是丝毫没有办法的。旧的理论既然无能为力,那么就一定要寻找一个新的解释,不管代价多高也一定要把它找到。除了热力学的两条定律必须维持之外,至于别的,我准备牺牲我以前对物理所抱的任何一个信念。问题往往是这样,到实在不能解决时,抛弃旧框子,引入新概念,就立即迎刃而解了。”

普朗克引入了一个什么新概念呢?就是辐射的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像机关枪里不断射出的子弹。这一份一份的能量普朗克把它称作“能量子”。但随后,在另一篇论文里,他就改称为“量子”,英语就是quantum。量子就是能量最小单位,就是能量里的一美分,一切能量的传输,都只能以这个量为基本单位来进行。它可以传输一个量子,两个量子,任意整数个量子,但却不能传输1/2量子、1/4量子。那样的状态是不允许的,就像你不能用现钱支付1/2美分一样。在两个基本单位之间,是能量的禁区,我们永远也不会发现能量的计量会出现小数点以后的数字。

那么,这个最小单位究竟是多少呢?从普朗克的辐射方程可以容易地推算出答案:它等于一个常数乘以特定辐射的频率。用一个简明的公式来表示:

E=hν

其中E是单位量子的能量,ν是频率,h是一个神秘的量子常数,以它的发现者去命名为“普朗克常数”。它等于6.626×10-27尔格·秒,也就是6.626×10-34焦耳·秒。h这个值,后来竟是构成我们整个宇宙最为重要的三个基本物理常数之一,另外两个是引力常数G和光速cG出现在牛顿万有引力公式中,c出现在爱因斯坦质能等价公式Emc2中。正是这三个常数把宏观宇宙、微观世界与光速时空联系起来。

利用这个简明公式,我们可以做一些基本计算。比如对于频率为1015赫兹的辐射,对应的量子能量是多少呢?那么就简单地把1015乘以h=6.6×10-34,算出结果等于6.6×10-19焦耳,也就是说,对于频率为1015赫兹的辐射,最小的“量子”是6.6×10-19焦耳,能量必须以此为基本单位来发送。当然,这个值非常小,也就是说量子非常精细,难以察觉。因此由它们组成的能量自然也十分细密,以至于我们通常看起来,能量的传输就好像是平滑连续的一样。

普朗克提出能量必须是有限个可能态,它不能是无限连续的,这有什么了不起的意义呢?

对此爱因斯坦这样评价道:“普朗克提出了一全新的、从未有人想到的概念,即能量量子化的概念。”“该发现奠定了20世纪所有物理学的基础,几乎完全决定了其以后的发展。”

在这以前,人们总是认为,一切物理过程都是连续的。德国数学家、哲学家莱布尼茨曾明确指出,“自然无飞跃”。牛顿也认为,自然界中的所有变化必然以连续的方式发生。这种连续性的假设,是微积分的基础。牛顿庞大的体系,便建筑在这个地基之上,度过了百年的风雨。同样,18世纪和19世纪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也都认为,物理过程必定是连续的。而普朗克第一次将不连续性引进物理领域,把物理学构筑起来的连续性原理体系毫不留情地彻底打破,引发出一场最为反叛和彻底的革命,也是最具传奇和史诗色彩的革命。

基本量子的发现,开创了物理学的新时代,它表明:原来物理过程可以是不连续的,认为一切自然现象无限连续的观念是一种误解,应该放弃。正如德国物理学家劳厄所说:“普朗克的关于能量的外延,不仅是对已有的物理学的改造,而且是一次革命。在以后的几十年内不仅越来越明显地显示出这一革命是多么深刻,而且也越来越显示出它是多么必要。借助于量子的观念,人们就能够进一步理解到在这以前,对于物理上还是封闭的各种原子过程。”

一眼看来,普朗克公式E实在太过于朴实,但就像大智者往往若愚,简洁无华的它其实也是深藏不露的。毫不夸张地说,量子化才是世界的本质!一个简单普适的公式总结了普朗克辉煌的人生,也彻底打破了我们以往对世界的认识。

1920年,普朗克因发现量子这一成就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在一次演讲中谦虚地说:“如果一个矿工发现了一座金矿。那是因为地下本来就有金子。我不去发现量子原理,也总有人会去发现它的。”物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总要推出自己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