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缘起
我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任教期间给全院的研究生开设了一门管理类选修课——“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其间重点讲授了如何设计职业生涯(占用了整门课1/4的学时)。在这门课程快结束布置作业的时候,我建议同学们可以拿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作为作业论文提交上来,我可以为大家稍加点评。没有想到同学们响应得挺踊跃,时间不长,我手头已经积攒了几十份同学写的个人职业生涯设计。看着这些充满激情和憧憬的人生设计,我产生一个大胆的想法:为何不汇集出一本书?既可以给其他年轻人一个启示参考,也可以让这些写作的同学在20年、30年后再回首看看自己年轻时的设计究竟实现了多少,这该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
也许有读者的想法是这样:个人职业生涯设计是个人的隐私,怎么好公布于众呢?居然还出版成书?
我的看法是:个人职业生涯设计既是个人的事情,也是组织的事情,也是社会的事情。一个人进入一家企业后,他要想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必然需要与自己的上级或师傅(导师)取得沟通,把自己的职业目标告诉他们,以便争取组织的支持。那个时候还想保密的话,所在的组织如何帮助你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呢?报刊文章已经告诉我们:用人单位希望知道员工的个人职业生涯设计。一个人,能够让招聘者、用人单位了解的信息越多,这个人与组织的匹配越好。从长远看,实实在在地展示自己,既不浮夸,也不畏缩,才能使个人与组织更好地匹配并双方受益。所以,归根到底,个人职业生涯设计要想成功,以保密的形式做是无法达到目的的。
30年前,个人奋斗、人生设计等概念还属于被批判的对象。个人只有按照组织、单位、领导的安排去生活、工作。所以,那个时候个人职业生涯设计只能秘密进行,不足为外人道也。而现在的时代,人们已经普遍接受了这些概念,政府里干部在竞聘,企业里经理在竞聘,事业单位也都在竞聘,竞聘无非是为了向高一阶职业台阶迈进,到了竞聘的时候谁都要清晰地介绍自己的职业生涯计划了。
悲观地说,现在的社会,公众除了关注明星的隐私外就是关心自己,能让别人关心一下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这个隐私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我们需要解放思想,因为职业生涯设计能被人关心是好事,说明你的计划有价值,值得关心。
征求同学们意见后,欣喜地得到了大家的同意,随之决定一起组成一个编辑委员会,我自任主编,全体选课同学都是委员会的委员。大家互相对其他同学的生涯计划提出完善建议,等于组建了一个自己的职业生涯辅导团队,以“互帮互学”的方法,进行集体性的职业生涯开发。
希望参与本书写作、编辑、出版的24位同学,在毕业离开清华大学以后,仍然能够继续保持定期的联系,进行信息交流,以让每一位参加这次职业生涯开发计划的同学都能互相获取相关资源和得到有关发展机会的信息。现代社会提倡“终身学习”,网络等技术手段又可以消减空间距离阻隔的影响,使这个“学习型团队”一直持续下去。如果10年后,这些同学又根据当时的情况再次修订自己的生涯计划,将此书再版,书名可以叫《10年弹指一挥间》,那该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其中,还有北大深圳研究生院、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的同学旁听我的人力资源课程,所以书中还收录了这两个兄弟学校的同学的职业生涯计划。
我为自己的学生感到自豪,也坚信他们在以后的人生之路上会取得一个个成功。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讲,这本书的诞生,也意味着一个社会学试验的开始。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我会持续跟踪这些同学的职业生涯发展道路,从反馈的信息中提炼那些对我们的教育和教学有价值的信息。欢迎读者朋友与我们一起参与这个富有创意的社会学、教育学的试验。这些信息我们会与您分享,相信您也会从中获取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
同学们,你们现在都在什么地方工作生活?当年给你们上“职业生涯规划”的王强老师很希望知道你们的近况,好续写我们的书——不要忘记大家在清华大学时的约定——每隔几年我们就把此书更新再版一次,成为我们大家成长的年谱(也包括王强老师)。虽然我现在已经离开清华大学,现在在一家企业集团工作,但是我还是时时怀念在清华大学与同学们在一起的时光;虽然我在校期间获得过一次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但给你们上课的时间给我带来的快乐远远大于获奖的喜悦!
同学们,当你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赶紧和我联系吧,不要忘记把各自的近况告诉我啊!我们抓紧,可以再出一本新书——《毕业这十年》。
王强
2016年4月30日 于福建福州福清福耀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