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图:清华学子的职业生涯设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4.1 成长过程

我出生在北京,但是家庭比较特殊,爸爸妈妈都是军人,在山西一基地工作,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妈妈是北京人,14岁当兵;爸爸是重庆人,16岁在西双版纳当知青,然后大学毕业分配到部队。应该感谢爸爸、妈妈他们早期艰苦的奋斗过程,带给我一个比较坚强的性格。而且由于他们工作很忙,在我只有几个月大的时候就送到重庆奶奶家,一年后又由北京的姥姥抚养……这样每隔一年半载我就在山西、北京、重庆之间来往一次,因此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相当好,而且比同龄孩子懂事,特别是小学三年级由于部队教学质量太差,我被父母送到北京的姥姥家读书,从那个时候起我就停止了在父母身边撒娇的童年,而是深深感到自己的长大,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并且能很好地处理和各种各样的人的关系,而且能帮已经上了年纪的姥姥、姥爷分担很多家事,那个时候的我好强到每年爸爸、妈妈来看我,临走的时候当着别人的面一滴眼泪都不掉,然后晚上悄悄在被窝哭泣。那个时候我觉得自己很悲惨,但是到了现在我回头看那段经历真的很重要。对于任何事情我都会在第一时间很敏锐地察觉到,不管是在与人交往上面还是处理事情上面,在同龄人中我几乎都是做得最好的!懂事,聪明——是那个时期的我听到的最多的评价!

到了初中和高中,随着妈妈的转业和爸爸的调动,我们一家终于团聚,因为爸爸所在的部门是载人航天工程,又有要职在身,因此平时我会跟着他接触到各个阶层的人,特别是爸爸的朋友都是在各地的政府,或者大企业中身兼要职的人,从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了“社会”的气息,知道什么是竞争、什么是人脉、什么是关系、什么是机遇。因此在周围都是“愤青族”的校园里,我总是对各种各样的现象能心平气和地接受,然后通过自己的观察,尽量站在对方的角度和利益认真思考。有时候和一些已经工作了的师兄聊天,他们都会感叹于我的想法,好多人都跟我说过:如果当时我毕业的时候有你现在的想法和认知就好了!

但是大学选专业时,顺着父母的意思选了认为比较好出国的工科——材料专业,自己兴趣并不在此,而且觉得学习相当痛苦,反而在各种学生社团以及一些团体组织中穿梭,不停地扩大自己的朋友圈,而且还在一个学期的暑假,找了几个同学一起办了一个教小孩子轮滑的班,从招生到管理都由我一个人负责,他们只负责教,虽然只是一个暑假,但是通过初期的计划,到宣传招生,到后期考核,以及和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协调,让我收获到的远远不只那几千块钱!

我的朋友都喜欢在遇到挫折或者拿不定主意的时候找我商量,有时候我的分析会让他(她)感叹说:我了解自己都没有你了解的深!而且我的朋友总是说我对别人有一种莫名的影响力,而且班上有什么活动也一般是我发起,也就是说我,总是在充当一个组织者的角色。大三以前我并没有注意到这些,当我开始思考自己的将来的发展道路的时候,在认真剖析自己的时候才注意到自己适合什么、擅长什么。

有人说世界上的工作只有两种:一种是与人打交道,大部分人都如此;另一种是与物打交道,像那些埋头钻研科学的人。我呢,比较懒,同时坐不住,喜欢和各种类型的人打交道,喜欢认识新的朋友,随时随地都能跟类似出租车司机、售货员等各行各业的基层员工聊得不亦乐乎,我喜欢听他们说工作,说生活,说社会,从各种不同的反应和态度中思考生活!因此我应该做与人打交道的工作。

我也做过一些专业的测试,有关于性格、兴趣爱好的,如霍兰德职业兴趣类型测验。比较全面的一个测试报告就是清华大学就业中心提供的职业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