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图:清华学子的职业生涯设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2 职业特征评估

3.2.1 职业动力特征自我分析

1.兴趣

从幼年时起,我的特长和兴趣就同时向不同的两个方向发展。

一方面,我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表现出较高天赋,在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中有不错的表现,在每个学习阶段都取得比较优异的成绩。但从内心里,我觉得这并不是我的爱好所在。在小学阶段我喜欢找一些趣味性的数学题来做,在解题过程中能够获得乐趣,当解出一道难题时也会有一种成就感。但自从进入中学后,我越来越觉得学习对我来说只是一种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只是我有能力在应试的范围内把它完成得比较好,因此自己从不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或研究问题,学习的目的只是应付各种或大或小的考试,最终获得一条谋生的途径。我想,也许我本来应该在这方面产生浓厚兴趣,因为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的兴趣和特长应该是统一的,但或许是在应试教育下产生的逆反心理,我对此的兴趣渐渐消失,而随之本来有可能发展的特长也受到限制,渐渐丧失了达到更高水平的机会。

另一方面,我从小表现出对音乐和色彩的敏感。学习乐器多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人文和艺术的爱好和向往又不断加强。在大学本科时上了很多这方面的选修课,自己也读过一些此类专业书籍。但是,很难说这是一种真正发自内心的热爱,还是掺杂着对现实的逃避。并且,由于以前一直把自己的定位放在好好学习、考大学、读硕士、读博士上,而很少思考读完博士要干什么,所以主要精力一直投入在应付课本上的知识和考试,尽管从来没有放弃学习音乐,却也只是把它作为陶冶性情和缓解学习压力的手段,没有投入过多精力,也没有获得太大发展。同时,我认为我在这方面并不具有高的天赋,对于音乐或美术,只能作为一个接受者,而非创造者。也可能是没有着意去培养和发掘吧。

2.价值观

可能是因为始终无法找到兴趣和特长很好的结合点,所以在我的价值观中,从事业本身获得成就感并不重要。

高考的失利和在这之后的一些经历让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与清华大学的一分之差使全家人陷入混乱,在持续了多天的紧张、忙碌、焦急和等待中,我第一次体会到自己的失败带给全家人的痛苦,也第一次清晰地感受到自己对于这个家的意义。我突然发觉我的存在不只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我的家庭。这一感受在大学四年远离家乡的生活中又不断被加强。对于今后的职业,我希望它能让我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给自己更是给家庭带来幸福。让我在有能力创造比较好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更有时间和条件去享受内心的平静,以及陪伴父母共享天伦之乐。

3.动机

出于这样的价值观,我选择职业的首要出发点是对工作稳定性及工作时间的要求,我希望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在工作之外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不被工作的压力所影响,让我有时间和精力陪伴家人,以及从事我所感兴趣的其他活动。

3.2.2 职业测评结果

为了对自己的职业特征有更客观和全面的了解,我使用了清华大学职业测评系统,运用MBTI人格理论及动力理论对自己的职业动力、能力、气质等进行评价,结果如下。

1.人格测试结果

属于内向型、感觉型、思考型和判断型。总体职业特征描述是:“从容不迫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基本描述:

是一个认真而严谨的人,勤奋而负有责任感,认准的事情很少会改变或气馁,做事深思熟虑,信守承诺并值得信赖。

依靠理智的思考来做决定,总是采取客观、合乎逻辑的步骤,不会感情用事,甚至在遇到危机时都能够表现得平静。

谨慎而传统,重视稳定性、合理性;天生独立,需要把大量的精力倾注到工作中,并希望其他人也是如此,善于聆听并喜欢将事情清晰而条理地安排好。

喜欢先充分收集各种信息,然后根据信息去综合考虑实际的解决方法,而不是运用理论去解决。对细节非常敏感,有很实际的判断力,决定时能够运用精确的证据和过去的经验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并且非常系统,有条不紊,对那些不这样做的人没有耐心。

可能的盲点:

非常固执,一旦决定的事情,会对其他的观点置之不理,并经常沉浸于具体的细节和日常的操作中。

看问题有很强的批判性,通常持怀疑态度,需要时常地换位思考,更广泛地收集信息,并理智地评估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可能后果。

非常独立,我行我素,不能理解不合逻辑的事情,忽视他人的情感,并对与自己风格不同的人不能理解,非常挑剔;要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并及时表达出来。

非常有主见,时常会将自己的观点和标准强加给别人,而且无视那些不自信的人的建议。在处理问题时,强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对于未经检验或非常规的方法不加考虑。若能在以后多尝试和接受新颖的、有创造性的方法,就能做出更有效的决策。

2.动力测试结果

影响愿望3分,即仅高于总体人数的3%,其特征是:不愿意影响、控制或引导他人,希望每个人按自己的方式做事。满足于现状,不希望与他人进行权力之争。如果是管理人员,团队规范化程度不高。

成功愿望2分,即仅高于总体人数的2%,其特征是:做事的主动性较弱,不愿主动承担责任。追求个人高目标的愿望不强,心态平和,对事情要求不高。倾向于容忍自己的不高追求或失败。喜欢较为轻松、没有压力的生活。

挫折承受能力50分,处于总体人数的中等水平。

人际交往能力21分,特征偏向于:更愿意依靠自己的力量,喜欢与少数兴趣相投的人保持交往,在人际交往中顺其自然。

总体心理动力模式属于满足型,特点是希望找到适合自己的领域并发挥自身价值,注重顺应环境而不是改变环境,难以适应压力过大的工作。

3.工作中的优势

(1)办事精确,希望第一次就能把工作做好。

(2)乐意遵循确定的日常安排和传统的方针政策,是组织忠诚的维护者、支持者。

(3)每次都能十分专注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项目或任务上。

(4)特别能够专心细致的工作,可以不需要别人的合作独立工作。

(5)灵敏的组织能力。

(6)一丝不苟、认真专注地对待具体问题、事实和细节。

(7)相信传统模式的可取之处,并且能够遵循传统模式。

(8)非常强的责任意识;别人可以信任自己能够实现诺言。

(9)明白清晰的工作伦理;认为高效率和多成果是很重要的。

(10)可以依靠,能够将工作自始至终贯彻到底,对实现目标有毅力和决心。

(11)通情达理、视角现实。

(12)有稳定平和的心态。

(13)有冲劲和闯劲,不患得患失。

4.工作中的劣势

(1)不愿意尝试、接受新的和未经考验的观点和想法。

(2)对变化感到不安,可能会有些僵硬、死板;排斥革新。

(3)对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的任务缺乏耐心。

(4)有时会由于近期目标而忽略长远需要。

(5)办事死板,必要的时候难以或不愿适应新境况。

(6)难以看到问题的整体以及行为的长远影响。

(7)对于方针或决定将会对别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缺乏敏感。

(8)需要的时候不愿意改变努力的方向或调整投入的多少。

(9)不愿意促成必要的改变,不愿意支持有风险的行为。

(10)见到实际应用后的结果才肯接受新观点。

(11)不能理解与自己不同的要求。

(12)对自己及自己对组织的贡献估计过低。

(13)斗志不足,容易松懈,通常不愿付出过多的努力。

(14)在压力和挫折面前不够坚持。

5.适合的岗位特质

(1)工作环境稳定,不需要太多的冒险和变动,最好依照经验和规律解决事情。

(2)有较多的独立工作时间,可以专心地完成整个项目或任务。

(3)较多使用事实、细节和运用实际经验的技术性工作,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精细、准确、逻辑性强的才能。

(4)工作对象是具体的产品或服务,工作成果要有形并且可以衡量。

(5)要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清晰的组织结构层次。

(6)逐渐增加工作中的责任,承担更多的任务,尽可能少地安排社会活动。

(7)工作有足够的准备和实施时间,在交付成果之前能够进行自我成就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