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语《影视导演基础》(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电影的历史轨迹

1.1 复习笔记

一、电影的发明

(一)产生

电影是集中了许多科学家的智慧,经历了无数次的探索与实验才得以成功的。

1灯影戏

我国古代的灯影戏,曾被一些电影史学家认为是电影发明的先导。它通过灯光照射,把纸或皮做成的物象投影在布幔上,经过人的操作,可以演出不同情节的影戏。不过它投射的影像只是象征性的剪影,不像电影那样,投射在幕布上的则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影像,让观众宛如置身在真实的环境中。

2活动电影视镜

(1)原理

电影的真正发明,是根据英国人彼得•马克•罗格特发现的“视觉暂留”原理。

内容

人眼在观看运动中的形象时,每个形象都在消失后仍在视网膜上滞留不到一秒时间的现象,给电影的发明提供了科学的根据。

意义

正因为人眼有暂留视觉的功能,才使观众从银幕上观看到映在上面的许多断续出现的画格时,感到它是正在连贯运动的影像。

(2)创造

1894年,爱迪生根据“视觉暂留”原理制成了“活动电影视镜”,它仅仅是一个木头箱子,每次只能供一个人观看50英尺胶片,没有银幕,所以它还不能称作真正的电影。

3电影机

(1)1895年,法国人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创造出一种能将影像放映在白色幕布上的电影机,影像清晰,可供很多人观看。

(2)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法国巴黎正式放映了他们拍摄的影片,其中有《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等,并获得了成功。这一天,便被各国电影史学家公认为电影的发明日,标志着电影时代的开始。

(二)两大传统

1写实主义

(1)由来

卢米埃尔早期拍摄的电影,大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如火车进站、工厂放工、街头即景、婴儿的午餐等,这为电影艺术的发展确立了写实主义的传统。

(2)特征

写实主义传统,注重对现实生活的再现,运用纪实和记录的电影手法和技巧,追求生活的真实性,质朴、淳厚,给观众以贴近生活的逼真感见长。

(3)代表

以阿巴斯为代表的伊朗导演拍摄的一系列影片,如《橄榄树下的情人》《我的朋友你在何方》《樱桃的滋味》《白气球》《小鞋子》《谁能带我回家》等,把写实主义的传统推向了极致。

2技术主义

(1)由来

爱迪生早期拍摄的电影内容,主要侧重动物表演、歌舞演出、拳击比赛等,并为拍摄这类场面搭建摄影棚,把演员请到摄影棚中拍摄,这种拍摄方法成为了后来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技术主义的传统。

(2)特征

技术主义传统和写实主义传统恰好相反,它重视技术精湛、制作精良、包装精美,高成本,大制作,侧重娱乐性和观赏性,让观众陶醉在梦幻的生活中。

(3)代表

美国电影利用高科技的优势,运用数字技术、三维特技等手段设计制作的特技镜头,编入在许多影片之中,如《超人》《蝙蝠侠》《星球大战》《木乃伊》《哈利·波特》系列等。

3关系

这两种电影传统在电影艺术的发展中,并不是完全对立、互相排斥的,我们可以从许多导演拍摄的影片中找到两种传统和两种方法的完美结合,或者交融并用,或者互相嫁接。比如美国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拍摄的影片《辛德勒名单》和《拯救大兵瑞恩》,即属于这类情况,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既受到了专家与群众的称赞,又取得了经济上的高额回报。

(三)发展

1无声电影

(1)初始时期的电影是比较简单的,没有声音,也没有色彩,只有黑白两色和影像动作组合,所以被称为“默片”。

(2)早期声音的出现,是用人工现场配音,如音乐伴奏、音响效果、对话旁白等,电影自身还发不出声音,所以还不能称为有声电影。

2有声电影

1927年,世界上第一部从影片中发出声音的电影《爵士歌手》才真正诞生。这部影片是由美国华纳兄弟公司拍摄的。初期的有声电影也只是一种技术发明,尽管它还很不完善,声音还没有真正成为电影的一个艺术元素,但已有人惊呼它将毁坏已经获得高度发展的无声电影文化。

3彩色电影

在给电影增加声音的同时,人们也在尝试给电影增加色彩。

(1)起始阶段只是采用人工操作方式给胶片涂染颜色。如1925年前苏联导演爱森斯坦拍摄的影片《战舰波将金号》中,经过人工涂染,旗帜被逐格染成了红色。

(2)1935年,三色的彩色系统被发明,第一部真正的彩色影片《名利场》才拍出来。从此,彩色和声音一样,作为一个艺术元素被纳入到电影创作中去。

(四)影响

电影绝非仅仅是一个满足群众娱乐需求和达到宣传教育目的的工具。应该看到,由于电影语言是世界性语言,是超越文字、用音画形象直观传播信息的媒介,所以说电影的发明是划时代的进步,它造就了用直观形象震撼人们心灵的一门崭新的艺术。

二、电影传入中国

(一)外来

1法国

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之后,为了扩大影片的放映范围,于1896年将助手分派到世界各国去放映他们的电影,电影也于同年传入了中国。据上海《申报》记载,1896年8月11日,一名法国人在上海徐园的游乐场中放映电影,中国观众感到非常新奇,竟然能从一块白布幔上看到异国的风情,中国人称之为“西洋影戏”。

2美国

1897年7月美国商人携带影片到上海放映,其中多为介绍世界各地风光民情的纪录片以及一些滑稽短片,因为新奇吸引人,所以很受中国观众的欢迎。

3西班牙

1898年之后,陆续有意大利人、俄国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相继来华放映电影。

(1)1899年,西班牙商人雷玛斯在中国放映了第一部带有故事情节的短片。

(2)雷玛斯于1908年在上海建起了一座可容纳250人的电影院,即“虹口大戏院”,并成为在中国第一个经营电影院的商人。

(二)自创

1905年秋,由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的戏曲片《定军山》,便成为中国的第一部电影。以中国民族戏曲作为中国第一部电影的选材,将西方电影技术与民族艺术传统相结合,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

三、电影的魅力

1911年,即电影发明16年之后,意大利诗人乔托·卡努杜发表了《第七艺术宣言》,宣称电影是一门艺术。卡努杜认为,电影吸收了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和舞蹈等六种艺术元素,经过消化、融合之后,形成了一门崭新的艺术。他认为在以上六种艺术中,建筑和音乐是主要的,绘画和雕塑只是对建筑的补充;而诗和舞蹈则融化于音乐之中,形成运动中的造型艺术。它是动与静、时间与空间、造型和节奏综合在一起的艺术,从而形成了电影这门独立的第七艺术。这一宣言不仅为电影成为艺术作了有力的呐喊,同时也为电影跻身于艺术的殿堂,确立电影的艺术地位,铺平了道路和奠定了基础。由此,“第七艺术”也成了电影艺术的同义语。

四、电影的特性

所谓特性,主要指这门艺术特有的、独具的、区别于其他门类艺术的根本属性。

(一)两种艺术

1文学与造型

德国著名理论家莱辛在他所著《拉奥孔》一书中,对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做了界定。他提出了诗属于时间艺术,而绘画和雕塑则属于空间艺术。其中,“诗”泛指文学,“画”泛指造型艺术。

2电影艺术

电影既具有诗,即文学叙事的时间艺术的功能,又具有绘画、雕塑的空间艺术的特征。因此,电影可以说是声画复合、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体,所以综合性便成了电影的特性之一。

(二)三大特性

1综合性

电影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体,综合了诗、声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元素,把它们消化、融合之后,变成了一门崭新的艺术——第七艺术。

(1)表现

在电影中,时间的运动,借助空间环境显现了它的形象的魅力;而空间造型,则透过时间的运动,故事情节的展开,赋予它更为丰富的表现力。

(2)意义

电影的综合性,使它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电影既可以表现时间流动的过程,充分展示动作,通过事物的发展和运动来扩展空间;又可以在不断变化的空间环境中表现叙事的过程,在同一时间内透过空间扩展生活场面,加大叙事容量。

电影具备创造新的艺术形象的可能性。通过多重时空的交叉组合,通过声画对位构成新的叙事结构,通过声音显示画外空间,以及对时空的压缩与延伸,使电影语言越来越丰富,越来越自由,不仅扩展了电影表现手段,同时也加大了电影内涵的容量。

(3)电影语言

作为电影的影像本体,除了能叙述故事,起到情节表意的作用之外,它自身尚有揭示事物、求理写意的表现功能。

影像表意

重视影像本体的表意功能,完成意象性影像形态,这种表述方法常常较之单纯的叙事功能更能带动观众,影响观众的参与意识。

a.美国导演雷弗里·德于1978年拍摄的《失去平衡的生活》这部纪录片,就是以纯粹的影像表意的方式创作完成的。其突出特点主要是靠影像表意完成的,没有对活和解说词。

b.陈凯歌的《黄土地》中的黄土高原的造型表现力,“求雨”和“腰鼓阵”场面的影像冲击力;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中,对红高粱和“野合”“颠轿”场面的造型处理,以及《菊豆》中染坊的造型寓意,都是对影像表意的积极探索。

c.日本导演新滕兼人拍摄的《裸岛》被影界称为一部“纯视觉的电影”。全片没有一句对白,仅靠人物的行为动作展现故事。该片凭借对视听语言所做的试验和探索获得了莫斯科电影节的大奖。

d.由法国、意大利、阿尔及利亚三国联合拍摄的《舞厅》,全片无一句对白,仅有舞厅一处场景。意大利导演埃托雷·斯科拉因此获得柏林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

情节表意

运用影像做到情节表意,再现客观世界,这种表方法的长处是情节脉络清楚,人物形象鲜明,矛盾冲突尖锐,结构完整,并通过情节揭示出思想。

a.我国早期拍摄的故事片,如《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等,之所以能常演不衰,就在于它的情节生动,感人至深,能够紧紧地抓住观众。

b.好莱坞制作的《茶花女》《魂断蓝桥》《乱世佳人》《相见恨晚》《漂亮女人》《廊桥遗梦》《变脸》《拯救大兵瑞恩》等,都运用影像进行情节表意的再现方法。

两相结合

情节表意与影像表意并非水火不相容,有的导演也在寻找二者的契合点,在再现手法中注入表现性语言,在表现性语言中运用再现手法,使之互相嫁接、交融,成为再现与表现互补的表述方式,并取得了有效的成果。

2逼真性

逼真性,或称直观性是电影的本性,即电影能逼真地再现客观的物质世界,并使其复原在银幕上。

(1)逼真性与真实性

逼真性与真实性不能混作一谈,两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区别

逼真性是指能够如实地反映客观世界的逼真性,是科学的概念,是电影本身所固有的天然属性。真实性是艺术上的概念,常指艺术创作上的追求或欲达到的目的。

联系

真实性和逼真性密切相关,它首先来自电影的逼真性。尽管故事是虚构的、搬演的,但体现形象的物质外壳必须有逼真的质感,而且是以导演构思的主观刻画呈现其面貌的。具有质感的影像不仅负载叙述功能,而且具有独立的表意功能。

(2)代表

《巫山云雨》

影片运用具有逼真的、质感的物质外壳把一个虚构的故事包装起来,又给人以真实感,从而产生了艺术的魅力。作品将庸常性与荒诞性相融和,在平淡的故事中包容了真实和逼真。

《小武》

影片中大量使用了纪实摄影手法,镜头的角度接近人的视角,很少用反常角度和技巧,也很少用修饰光,更多的是依据生活中固有的光源,使观众体验更为贴近生活的真实。

《秋菊打官司》和《一个都不能少》

这两部作品把电影的纪实性与纪录性的美学特征发挥到了极致。导演为使影片更加逼真和贴近生活,在创作上做了大胆的尝试。

a.影片大量起用非职业演员,尤其是《一个都不能少》,全部起用非职业演员担任角色。

b.采用偷拍方法。这是纪录片常用的拍摄方法,而被运用到故事片中则不多。这种方法使影片反映的生活更真实、更可信、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使得逼真性更为突出。

(3)风格

由逼真性引出的电影纪实风格,是一种美学法则,会给观众带来两种不同的审美趋向。

自然形态的美

自然美是一种朴素的美,持这种观念的艺术家倾向于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法,表现生活中近乎原始状态的东西。

艺术美

艺术美是经过创作者的修饰、加工而又不露痕迹的艺术美。既保持原生态朴素的纪实内容又不丢掉经过加工后“艺术美”的魅力是电影有意识追求的一种高层次的艺术境界。

(4)要求

优秀的影片除了要更加接近于生活的形态之外,还应该是主观与客观的和谐统一。在创作中既要更好地对生活素材进行加工创造,又要使这种加工的痕迹被隐藏起来。

受逼真性这一特性的制约,影片中决不容许出现虚假的现象。即使在某一局部细节上出现虚假,都会引起观众的怀疑、不快、无法认同,甚至产生拒绝感。

3蒙太奇

蒙太奇是电影独特的表现手法。

(1)含义

蒙太奇(Montage)原是法国建筑学上的名词,被借用到电影中来,含有组接、构成的意思,即依照情节的发展和观众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序,把一个个镜头合乎逻辑地、有节奏地连接起来,使观众得到一个明确、生动的印象或感觉,从而使他们正确地了解一件事情发展的一种技巧。

(2)作用

电影通过蒙太奇的功能,既可以把一个事件或动作分切成许多单独的镜头,然后再组成一个非常流畅、协调又合乎逻辑的整体;也可以在一刹那间改变运动的时间和空间。

蒙太奇既是电影艺术的结构形式,也是电影揭示生活、传达思想的特殊技巧,同时也是导演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