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考翻译
礼节
乔纳森·莱斯/嘉治佐保子/滨矩子
形式是生命
日本人无论何时都不会忘记礼仪,这是传统。语言也好,文化也好,不允许不讲礼仪。出租车驾驶员对插楔进来的出租车驾驶员,说话声显得十分粗暴。于是,坐在被插楔车里的外国人问同车的日本朋友,“那位驾驶员说了怎样粗暴的语言”,听了回答之后明白了,日本人无论采取如何威压的态度,说话都不会忘记礼仪。(他说的是)“见鬼去吧,你!”
日本人被认为是沉默、话语不多的人。然而,在采取行动之前,太多会先将自己的意思传达给对方,认为这是礼节。
晚宴入席时,在拿起筷子之前,必须先表明自己接受款待的意愿:“我开始吃了。”这并不是因为自己被邀请参加晚宴,即使在自己家里,哪怕是自己为家人做了这顿饭。和朋友一起去餐馆,也同样如此。厨师在厨房里是听不见的,而且又是自己付的饭钱,那么到底是向谁表示感谢呢?这些都不是问题,只是习惯而已。离开餐桌的时候也是如此,那时要说:“谢谢款待(很好吃)。——”哪怕并不好吃。你也许会认为不该说这种言不由衷的话,但并非如此。这是无须理由的正确的礼节方式。
去他人家里拜访同样也有规矩。如果是到办公室拜访,即使是办公室的主人己经安排好的会面,也要说一声“打扰了”,对自己的贸然来访表示歉意。
“我回来了。”这句话不是冲着没有出来迎接的配偶说的。开会回来时说,从学校回到家时,向母亲也这样说。同样,“我走了”,也是在一目了然是出门的时候特意说的。
理解内涵
日本人的谨慎谦恭,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泡温泉的时候,裸体浸在露天浴池里,唯一表示谦恭的是一块小小的毛巾,只有抹布那样大小,根本无法用以遮盖全身以避开好奇的目光。每个人都只把脸部露出水面,和身边的人愉快地谈笑着,一般是将叠得方方正正的毛巾顶在头部。是否有必要遮盖暂且不论,总之,作为谦恭的象征,只遮盖那块地方。
日本人对钱的使用也是相当劳神的。无疑,钱是使用的,但使用时必须尽可能地避开他人的目光。很少使用支票,信用卡也不如美国那样普遍。所以,日本人常常带着很多现金出门。但在表面上不能让人看出来带着很多钱。向他人借了钱,归还的时候不能将现金裸露着递给对方,这是失礼的。按照礼节,应该是将钱整齐地放入信封里交给对方。如果没有信封,则应该用其他替代物把钱包上,哪怕是餐巾纸也没关系。递出脏兮兮、皱巴巴的纸币是绝对不能容许的。这时,首先应该到银行去调换崭新的纸币。
更令人惊讶的是钱被广泛地用于赠品。在婚礼、丧事的时候,送红包是很普遍的。开支票,把钱汇入对方的银行账户等等都有违礼节。事先留好崭新的纸币,此时装入红白喜事袋里交给对方。有意显耀,以恩赐自居等都是有失教养的。
日本人总是在互相赠送“微不足道”的东西。介绍自己兄弟时,特意加上“愚”这样的形容词;发言时先声明是“拙见”。帮助他人时,一定会先说“尽微薄之力”。
在这种时候,唯有理解语言背后的意义。可以完全忽视口里说出来的话,重要的是推测未说出来的真意。在日本,说话越谨慎越被认为是有教养。是否有教养,以其谦恭的程度来衡量。是否是真心话姑且不论,关键是如何用语言表达。
“对不起”(“すみません”),本来是一句表示歉意的话。从字面上理解是“无以辩解”之意,用得非常频繁。实际上也常常用于“你好”的意思;还常常代替“谢谢”以表示麻烦了他人、内心过意不去的意思。日本人在一天中遇事就说、无数次地说着这句万能的话,“对不起”已经完全失去了原来的意思。因此,在面对无法挽回的事态,有一句和它类似的、即满怀道歉的心情说“真的非常对不起”这样的表达方式。
请求同事帮忙处理工作时也说“对不起”;在进入面包房没看见店员时,为自己默不作声进入店中感到难为情,姑且也说一句“对不起”。实际上这时应该说:“你好,有人吗?”但那样的话,听起来似乎是在表示不满,认为店员没有出来迎接客人的怠慢行为是不可辩解的。在日本,具有双重意思的语言发挥着极大的效力。
低些,再低些
能够正确地鞠躬,被认为是从小家庭环境好,受过良好的教育。作为“外人”的外国人,可以不鞠躬,不知道鞠躬的方式也没关系。但如果是日本人的话,只要看鞠躬的双方,甚至可以知道彼此之间的上下级关系。公司的新职员,特别是安排去做接待工作的人,会受到严格的正确鞠躬的训练。两手放在两边,还是放在前面,什么时候抬头,弯腰到几度等等,这些都要学会。
有一句陈旧的玩笑话说,鞠躬一直持续着,是因为对方不抬头。这种说法也许已经过时了。但是,现在依然常听说,礼仪认真的日本人总是站在人行道中间不停地鞠躬,因而影响了他人的通行。当然,这和西方人精通握手后松开手的时间一样,日本人也自然而然地谙熟鞠躬时抬头的时间。
在鞠躬的时候,很少目光对视。日本人无论在何种场合都不会相互对视。低头鞠躬时,问候的话、感谢的话、道歉的话,几乎都是对着地面而发的。因对这些话可以充耳不闻。因为那不过是冲着大地母亲说的,重要的是低下的头要比对方更接近地面。边鞠躬边恭听对方说话,这不是什么超人的技艺,大家都在这么做着。
客人是上帝
日语中的“客人”,既用于指“买东西的客人”,也用于指“招待的客人”。而且,“客人是上帝”。如果在银行、商店、宾馆,自己没有被当作上帝那样对待,客人有倾诉不满的权利。
客人绝不会被催促,哪怕是店就要关门了,客人依然可以从容地慢慢挑选商品。不管在店里待了多少时间,走出店时,都有谦恭的鞠躬等在那里,真诚地希望再光临本店。如果是淅淅沥沥的雨天,店里就会播放这样的广播:“各位在雨天光临本店,本店表示由衷的感谢。”
最近因为经济不景气,超市等商店削减了经费,于是要求客人自带购物袋。但这在百货商店是无法想象的。对客人所购的商品,设想在回家的途中也许会遭遇到什么不测,店员照样是用薄薄的包装纸,层层包裹,接着用标有百货商店商标的更结实些的纸,包裹外层。最后是包装完毕后再扎上与包装纸颜色相般配的丝带,然后放入客人提着回去的漂亮的纸袋里。(手提纸袋必须和商品一般大小,认为“大能兼小”而使用大纸袋则是荒唐的。)包装要仔细,动作要敏捷得如同闪电。在将物品递给客人时,还不忘说“让您久等了”,夸张地向客人表示歉意。
严守时间,无论对怎样的客人都要有充分的忍耐力,这是至高无上的命令。开店时间若是早晨7点,那么到时间必定开门。送货上门的快递服务,如果当时不在家,只需一个电话便会当天再次递送。在日本,有故障的自动贩卖机是不存在的。
对质量管理也是非常的仔细周到,因为事关顾客的满意度。客人会对一点小毛病吹毛求疵,重要的是应对及时。例如,刻在茶杯底部的制作者名字稍微有些偏,那便是次品。裤子或裙子的花纹,在缝针处不能有偏斜。哪怕是口袋内侧的缝针处,这些被遮盖的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同样如此。送上门的新车的前挡风玻璃上稍微沾上一些污点,客人肯定会夸张地大声嚷嚷。
这样的盖章,今天还在继续
在寄信的时候,也有各种各样的规矩。信封上必须工工整整地写上收信人姓名。刚从大学毕业的公司新职员,常常被安排写收信人姓名,如果与规定的书写格式不相符,则将被命令一切都重新来过。
收信人姓名上不写尊称或者头衔是非常失礼的。局长、部长、科长、先生、老师等等尊称和头衔,无论如何都不可缺少。“先生”的称呼,除了老师,也可用于医生、政治家。
相反,在自己的名字下写上头衔是绝对不能容许的。写信方对收信方,必须表现出谦恭,即使是总经理给职员写信也是同样的规矩。
假设你申请护照。这时,要求在提交申请表格的同时附上写着自己名字和地址的回信用明信片。在明信片正面写上去掉敬称的自己的名字。而发放护照的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则再在一张张的明信片上盖上留着“先生/女士”字样的印章之后寄出,以通知你护照顺利地办妥了。这是为了不使一张没有敬称的明信片由政府部门发出而关照了对方的做法。日本人每年有约1700万人出国,如果能够省掉这样一个不是很重要的工作的话,该有多么轻松啊,然而却不行。发放护照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就是这样坚持在收信人的姓名下盖着“先生/女士”字样的印章。多达几百万枚。
毫无顾忌地发出声音
和日本人一起吃饭,是很嘈杂的。几乎没有日本人受到过吃饭不许说话的教育。而且自古以来就有吃某些食物时要发出声音的传统。咂嘴是表示吃的东西很好吃的一种肢体语言。
在吃面类(或者非仪式时的喝茶)时,可以随便发出声响。那些被称为“老江户”的人,以伶牙俐齿般的节奏发出声响,潇洒地吃喝,让音乐家们也大为钦佩。
这是一种习惯,谁也奈何不了,唯有顺应或者漠视。无论怎样精通日语,如果没有养成这个国家的发出声音吃东西的习惯,就不能成为真正的日本人。
酒杯纽带
日本人喝酒时,怎样的廉耻行为都可以接受。日本社会中严谨的传统习俗、职场上的人际关系、上下关系,在酒精的影响下都可抛到九霄云外。日本人(偶尔也有女性)喝醉后便会暴露出本性。无论做什么都能获得宽容。在上司的皮鞋上呕吐、对身边的异性套近乎,这些都没关系。第二天早上,照旧坦然而潇洒地到公司上班。
驾驶员发生了交通事故以喝醉了酒为自己辩解,这并非久远的往事。从车上下来,露出醉态便可以不被追究责任。不过今天,这样的荒唐事已经行不通了,法律修改了,血液中的酒精浓度必须为零,否则不允许开车。
“好酒之徒”俗称“左撇子”。在日本,用左手做事被认为是不成规矩,在上学时就受到纠正。然而,在稍微喝酒过度时,会不由自主地用左手去握酒杯,称呼由此而来。
同事之间不在一起喝酒,就不会产生真正的信赖关系。一直喝到深夜,畅饮之后再到卡拉0K歌厅唱着跑调的歌,这样才会加深彼此之间的关系。因为如此崇高的目的而喝得大醉,所以在世人眼里无论如何都会受到宽容。
然而,年轻人对这样的习惯已经开始不屑一顾了。不拘礼节的畅饮,还是算了吧。他们更喜欢独自静静地面对电脑。当然,在和朋友一起度过美好时光时,饮料是不可缺少的。然而那时,有草莓奶昔或春黄菊茶就足够了。不过,虽然在年轻人中“不喝酒族”在增加,但是在我们这个国家里,没有酒是很难构建起人际关系的。
和音符号是“挂羊头卖狗肉”
日本人喜欢送礼,特别是在盛夏和年末的时候。在夏季送礼季节赠送的礼品称之为“中元”,冬季赠送的礼品称之为“岁暮”。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会为“送给谁?”“送什么?”而烦恼。不过,圣诞节时,只限于亲密关系之间互赠礼品。半年一次的送礼,成为一种社会义务,因此也成为人们烦恼的缘由。
过去,到对方(例如恩师或前辈)家里拜访不必事先打招呼直接去,然后恭恭敬敬地双手将礼品递给对方。最近,由百货公司直接送货或委托快递公司的方式成为主流。不过,对个人来说依然是一件费心费力的事情。
重要的是形式重于内容。因此,礼品不能过于个人化。对介入对方状况须谨慎,也不可过分突出自己的个性。位居企业重要职务的同事之间更是如此。总之,以联络双方关系为目的即可。应避免过于精心设计、富于独创、猎奇。最好是诸如肥皂、毛巾、洗涤剂、紫菜、保存食品、茶叶、曲奇饼、面类、食用油、葡萄酒、啤酒、白兰地、水果、蔬菜等等。但并不是只要是蔬菜、水果,便什么都可以,最好是平时不常吃的、比较体面的。(在我们这个国家里,水果或者蔬菜,比起口感,外观更重要。即使是苹果,也不能大口地啃咬,而是被当作色泽鲜艳的小甜瓜,吃的时候,必须使用叉子,彬彬有礼地吃。)
送“中元”和“岁暮”礼的季节,无论哪家百货商店,各楼层都非常热闹。顾客在一个一个拥挤不堪的柜台前移动,挑选着礼品。在柜台的一角,设有专柜,顾客在那里排着队办理礼品快递手续。礼品包装稍有疏忽便是美中不足。对于钱包握得紧的人来说,幸好百货商店的包装纸付钱便可买到,因此,要使礼品看上去非常昂贵,也极为客易。比起装在纸袋里的金表,包在三越百货公司包装纸内的2公斤奶酪更受欢迎。
自古以来,就有礼品不能在赠送者面前打开的规矩。比如,你为商量工作登门拜访,嘴上说着“一点小小的心意”一边将礼品递给对方。这时,伴随着对方表示感谢的夸张的话语,礼品被搁置一边。而如果这时把礼品打开的话,虽然不过是一瞬间,也会流露出真心看法(啊,这次也是同样的东西啊),结果一片好意有可能被泼上冷水。这样会伤害赠送者的面子,是绝对不允许的。
虽说如此,火腿罐头之类,到了此时说不想要而不接受的话,是非常失礼的。接受了对方的礼品,便会产生“欠了”对方的感觉,一定要还的,这是日本人的一般想法。为了绝对不失礼,对所接受的物品价格要稍微高估一些。这样,礼品交往随着估价逐渐攀高而一直持续下去。但要相互体谅对方,不要让对方感到欠下了人情,这点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