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蒲仕裕
新疆是我们伟大祖国神圣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新疆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中华儿女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休戚与共、生生不息,构成了多民族并存融合、多文化兼容并蓄的历史画卷。
世人看新疆,总会感觉戴着神秘而迷人的面纱。作为世界四大文明的交汇地,古丝绸之路的鼎盛、海洋文明兴起后的沉寂,在这片土地上都留下了数不尽的传奇。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打开人类文明历史的钥匙就遗落在新疆,遗落在新疆的塔里木盆地。”而无论文明如何碰撞、风云如何激荡,弘扬中华民族主体文化、接纳和包容多元文化,各族人民相互依存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谁也离不开谁,始终是新疆的主流。进入近代,随着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疆成为探险家的乐园、大国的角力场,各路跳梁小丑粉墨登场,妄图把新疆从祖国大家庭中分裂出去。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从根本上改变了千百年来新疆各族劳动人民受压迫、受剥削的悲惨命运。在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指引下,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发展,昔日变乱相寻、积贫积弱的旧西域变成了繁荣富裕、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疆。天山南北发生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新疆以其得天独厚的能源、资源、地缘、人文等优势被国人所津津乐道,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民族始终把追求团结统一作为“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新疆各族人民在血与火的斗争中不断深化交往交流交融,凝结成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但树欲静而风不止,西方敌对势力、境内外“三股势力”始终容不得新疆好起来,千方百计破坏民族团结、宗教和谐。当前新疆正处在暴力恐怖活动活跃期、反分裂斗争激烈期、干预治疗阵痛期,一系列暴恐案件的发生,带来了种种误解和隔阂。祖国内地不少群众对新疆不了解,特别是对少数民族群众聚居的南疆农村、南疆维吾尔族群众生活缺乏正确认知。一些民事纠纷也被轻易贴上“暴恐”标签,网络这把“双刃剑”成了“三股势力”煽动挑拨的工具。新疆丞须“正名”,我们有责任把真实的新疆呈现给全国各族群众,讲出讲好精彩的“新疆故事”。
摆在大家面前的这本书,记录了新疆基层真实面貌,讲述“草根”故事、充满生活气息。2014年年初,自治区党委为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促进民族团结与宗教和谐,进一步加强基层基础,决定选派机关干部轮换住村,开展“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赵江涛同志踊跃报名参加,成为第一批住村干部。他在住村期间,带着强烈的责任感和真挚的感情,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与农村维吾尔族群众打成一片,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感悟到了南疆基层生活不一样的韵味。作为一名第一次到南疆工作的年轻干部,他用心观察、善于思考、笔耕不辍,记录亲身经历和所见所感,在微信公众号上连续登载,用细腻朴实的笔端,娓娓道来一个个有血有肉、感人至深的村民故事,描绘了一幅幅鲜活的南疆普通维吾尔群众生活画卷,读来有温度、有态度、更有深度,让人感同身受、如临其境,呈现给我们一个真实的、立体的、零距离的南疆。住村笔记在微信公众平台登载后,通过“最后一公里”、中国新闻网等媒体的转载,引起广泛关注,为内地群众了解真实新疆做出了不小贡献。我也在20世纪70年代作为工作队成员住村两年半。真可惜,没有这种灵感,没有把那种各族群众团结一心、改天换地的轰烈场景记录下来,深以为憾。
赵江涛同志2005年考入清华大学,2011年硕士毕业,为“到西部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清华精神所感召,放弃了大城市的优厚待遇,义无反顾地选择到新疆工作。这几年来,从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到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一步一个脚印,在各个岗位上都踏实勤恳,迅速成长为一名年轻的优秀组工干部。作为一名老新疆人,一名老组工干部,我十分欣慰。从江涛开始发表住村笔记,我就一直很关注。如今这些笔记经过整理,通过清华大学出版社结集出版,我想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希望有利于让更多人增进或改变对新疆、南疆农村的了解认知,进而消除误解和隔阂,增进民族、地区之间的相互理解,促进不同思想的共融。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各族群众心与心的沟通,莫过于情与情的交融。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新疆各族人民将继续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向世人展现一个团结和谐、繁荣富强、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新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绽放异彩。我们的年轻干部也将通过基层实践的积累,把人生书写得更加辉煌。这本书就是一个美好的注脚。
201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