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道隣法政文集 (汉语法学文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编者说明

徐道隣(1906—1973),原名审交,江苏萧县人,民国著名法学家,在宪法、法律史领域造诣精深,旁涉语意学、行为心理学等学科。

徐先生一生富有传奇色彩。其乃民国名将徐树铮之三公子,自幼受私塾教育,奠定扎实的国学基础,在1924年随父赴欧美考察,并留德读书。1925年徐树铮回国后,被冯玉祥、张之江谋害于廊房,徐道隣回国奔丧后返德国继续学业,1931年在西门(Rudolf Smend)教授指导下以《宪法的变迁》获得柏林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当代学者评价其文“不仅德文措辞精确、晓畅,尤其是氏所援引的文献是特别严谨、广博,实是无法令人相信是出自一位当年仅25岁的‘非德国人’——中国之法学者之手”。陈新民:《惊鸿一瞥的宪法学彗星——谈徐道隣的宪法学理论》,收入《公法学札记》, 216页,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彼时徐氏未及而立之年,已是旧学新学融汇于一身,若继续潜心问学,加以时日,俨然一代宗师的气象,但其发愿的却是为父复仇问题,他谈道:“凡是读中国书,听中国戏,看中国小说的人,对于他,没有一件比替父亲伸冤报仇更重要的。但是我那时知道,对于我,这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冯是一个手握重兵的大军阀。我是一个赤手空拳的孩子,怎么能谈报仇?想要报仇,必须努力向上,在社会上有了一点地位,然后才能作此想。因此我下定了决心:先拿报仇的精神去读书。等书读好了,再拿读书的精神去作事;等作事有点成就,再拿作事的精神去报仇!”徐道隣:《二十年后的申冤》,收入徐道隣编述、徐樱增补:《徐树铮先生文集年谱合刊》,379页,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

因此,归国后徐道隣很快脱离书斋,投身宦海,先任职于国防设计委员会,后历任行政院政务处参议、中国驻意大利代办、考试院铨叙部司长、行政院政务处处长、台湾省政府秘书长、江苏省政府秘书长等职。抗战胜利,徐氏辞去公职,投状于重庆地方法院和军事委员会,控告冯玉祥、张之江杀人罪。该案因政治因素,军事委员会以告诉时效已过而不了了之,但徐氏所表现出来之孝道精神,让人感慨,其公私分明,亦让人感佩!

诉讼之后,心事已了,徐道隣之重心回归学术,曾出任上海同济大学法学院院长,赴台后任教于台湾大学、东海大学,后又远渡重洋,执教于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密歇根州立大学。1973年圣诞前夕,先生因心脏病发作,逝世于西雅图家中。

徐道隣从留学德国归来之后,学术旨趣发生转向,主要以比较法的视野,进行中国法律史的研究,著述颇丰,尤其对唐、宋的法律史撰有开拓性的作品,其深厚的外语功底和清晰简洁的文风,对中国法在西方世界的推介贡献颇多。1980年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曾出版了一本《中国法律传统论集》(Essays on China's Legal Tradition),扉页上写道:“谨以此书纪念徐道隣(1906—1973)——一位杰出中国法律史学者,他以三种语言写作,促进了我们对一个伟大传统的理解。”

本书庋集徐道隣先生的法政类著作2部和论文、评论25篇,以《徐道隣法政文集》之名刊行。其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为专著,收入先生的《中国法制史论略》和《唐律通论》二书,下卷为论文和评论,选择先生去世后王靖献(杨牧)博士编辑的《中国法制史论集》中的代表性文章为基础,另增补散见于其他刊物的重要文章而成。本书后附有《徐道隣先生著述目录》,乃在张吴燕美女士所辑目录(收入《中国法制史论集》)基础上校核、增订而成。遗憾的是因为时间和译者等因素,徐先生的博士论文等外文著述此次没有收入,期待以后有机会弥补。

本书的编辑,得到徐道隣先生的女公子徐小虎教授的慷慨授权和温言勉励,刘猛博士共同编辑校雠,劳心劳力,刘俊宇、张一民、黄茜、谢晶、章晶、张晓泽等诸位学友或复印珍贵资料,或提供联络资讯,责任编辑方洁女士一如既往支持,谨此深表谢忱。

谨以本书纪念徐道隣这位“寂寞一生,从未得意”的杰出学人。

陈新宇

2016年10月8日于清华明理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