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消费的空间选择——对汇款问题的研究
一、空间选择与汇款
在消费选择问题研究中,有两类选择备受关注,一是在时间上的选择,经济学上将之称为跨时选择,即对消费和储蓄的选择,亦即对现在消费还是未来消费的选择;二是空间上的选择,也称为跨地选择,即在当地消费还是其他地区消费的选择。
对大多数人来说,所面临的消费选择主要是跨时选择。选择现在消费还是未来消费对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因为个人有偏好当前消费的欲望,将当前的欲望推迟到未来实现,是会产生心理成本的。而对移民来说,生活、工作境况的不稳定,不可避免地使其在进行消费决策时要进行跨时选择。另外,移民由于家庭成员居住地的分离,以及未来告老返乡的预期,在做消费决策时还要进行跨地选择,即在流入地消费还是在流出地消费的选择,由此增加了有关汇款的选择集。汇款并非仅指字面上的通过邮局或银行进行的汇款,而是有着更为广泛的内容,即流动人群从流入地向流出地的资源转移,除正规途径的汇款之外,还包括托熟人或亲手交给家乡亲人的款项和物品、为老家家庭支付的各种款项、为家乡公益事业捐赠的财物等。
二、汇款的意义
有关汇款意义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研究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代表人物刘易斯(A.Lewis,1954)较早地揭示了发展中国家并存着农村中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的农业和城市中以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化部门,由于发展中国家农业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力,因此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转移能够促使二元经济结构逐步消减。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核心一方面探讨了劳动力的非农流动通过减少农业人口对于缩小二元差距的影响,另一方面实际上也隐含着非农转移劳动力的部分收入向农村的回流,起到使二元经济结构差距缩小的作用。二元经济理论强调人口流动的积极意义,强调汇款的积极意义,认为资金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环节,这种流动可以吸纳城市的资金、技术、信息和观念,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可以通过汇款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由此形成涓滴效应理论,该理论认为通过包括汇款在内的涓滴式的缓慢经济注入,最终能够达到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达到城乡经济的一元化发展。
然而与涓滴效应理论对应的是虹吸理论,在发展经济学中,虹吸理论是指城市的发展以对边缘地带或农村地带的剥削为前提,发达地区吸收了不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本、经济资本,带来了所谓大树底下不长草的贫瘠现象。与虹吸现象相比较,汇款是微不足道的,而且由汇款所带来的“示范效应”会促使更多的劳动力离开农村外出打工,将老人和孩子留在了农村,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尽管初期有非农转移劳动力的汇款,但从长期来看,这种汇款是不可持续的。
三、汇款的动机
人口流动的最终在哪里定居,他在资源配置上就有一个提前规划,除了消费、储蓄外,汇款也是这种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汇款意愿、汇款动机就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要方面,这些汇款什么时候花,怎么花,花多少,谁来决策汇款的用途,实际上也是消费选择与消费决策问题的深化。卢卡斯(Lucas)等(1985)对移民汇款的动机进行了开创性研究,之后移民的汇款动机和决定因素问题逐步成为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讨论的热点。周敏等(2012)通过梳理之前的研究,将移民的汇款动机归纳为利他、利己、交换、偿债、共同保险等。
1.利他动机
利他主义理论认为,移民的跨国或跨地区汇款主要出自于他们对老家其他家庭成员经济状况、日常生活和消费需求的关心。由于移民外出往往能够比在家乡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经济收入,他们有强烈的自觉意愿通过汇款来提升家乡家庭的生活条件[卢卡斯和史塔克,芬克豪泽(Lucas & Stark,1985;Funkhouser,1995
)]。国内国外对利他动机的实证检验主要通过分析迁移收入、居留时间、配偶留守等因素对移民汇款意愿和汇款水平的影响来判别,如芬克豪泽(Funkhouser,1995)对萨尔瓦多和尼加拉瓜移民汇款问题的探讨发现,移民的居留时间对汇款行为产生显著副作用,移民在国外居留时间越长,汇款意愿和汇款数量都随之降低,班内吉(Banerjee,1984)在分析配偶迁移对移民汇款的影响时也证实,有配偶在祖籍地的已婚迁移者更倾向于汇款,而且汇款量更大。这也证明,随着在迁移地停留时间的延长,配偶随迁比例的增加,利他主义动机下的汇款在逐渐减少。
2.利己动机
与利他动机相反的是,利己主义理论认为汇款行为完全出于自私的目的,这种动机下的移民汇款要么是为了继承家庭财产,要么是为了在家乡投资并确保其资产得到妥善的保护,为返乡定居做准备,这种投资可以用于固定资产,如土地、牲畜、房屋等,也可以是公共资产,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威信和政治影响力,以及所谓的社会资本,即与亲朋好友的关系[阿尔伯格,布鲁,拉波波特,施瑞德尔(Ahlburg,1988; Blue,2004
; Rapoport,2005
; Schrieder, 2000
)]。对纯利己动机的检验主要集中于对遗产继承、暂迁回流行为的探讨。卢卡斯和史塔克(1991)通过研究发现移民汇款有较强的遗产继承动机,祖籍地家庭有较大族群或者较高收入的男性给家庭的汇款更多。
此外,一些社会学家则从社会地位的角度分析移民汇款的动机,认为移民汇款是移民提高自身社会地位的一种途径[布鲁(Blue,2004
)],也归属于利己主义的范畴。在利己主义动机下,移民汇款是为了日后回归故里而做的准备,这种汇款有助于改善家乡生活条件,缩小城乡二元经济的差距。
3.交换动机
交换理论认为汇款可以被看作为照看留在祖籍地的资产(土地、牲畜等)或者留守在老家的亲属(子女、年老父母等)支付的费用[考克斯(Cox,1987)],因此已组成家庭却独自离开祖籍地的暂时性迁移者往往拥有较高的汇款倾向。对于交换动机的验证一般从留守子女照看方面进行,曾有学者对阿尔巴尼亚移民进行研究,发现50岁以上的户主获得的汇款更多,这可能与他们负责照看外出子女的孩子有关。
这种动机下的汇款可能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用于请人照看祖籍的资产,这种汇款可能是长期的,但是对子女或父母的照料则不具有可持续性,随着子女随父母迁移,或年老父母的故去,这种汇款将逐渐减少。
4.偿债动机
偿债理论的根据是,移民家庭由移民成员和留守成员组成,移出的家庭成员和选择留在家乡的其他家庭成员相互之间建立一种隐性合约,以维护家庭的两地生存的基本需求和共同利益。祖籍地家庭先为迁移者承担教育费用或迁移成本,而移民在迁移后将会以高于市场回报的汇款来补偿祖籍地家庭的投资[波伊瑞恩(Poirine,1997)]。对偿债动机的检验主要侧重于对受教育程度与汇款关系的分析,如胡迪诺特(Hoddinott,1992)的研究证实迁移者的受教育水平与汇款显著正相关,移民受教育程度越高,汇款量越大。
5.保险动机
共同保险理论则源自新劳动迁移经济理论,认为移民大部分来自欠发达地区,作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农业生产很容易面临天气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在农村信贷、保险等市场缺失或无效率的情况下,外出移民的汇款可以帮助分担家庭风险,而同时移民也获得了一份“保险”,即在其收入受到冲击时可以从祖籍地家庭获得支持以渡过危机[阿莫多-道仁特斯(Amuedo-Dorantes, 2006)],这种保险包括获得资金支持或返回祖籍地生活的机会。祖籍地家庭的暂时性困难或者冲击(疾病)以及迁移者就业与收入状态往往被用来验证共同保险动机,如阿莫多-道仁特斯(2006)对墨西哥移民的研究发现,移民汇款随着在东道国收入的不确定性增大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