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针刺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壮医针刺的基本特点

壮医针刺基本特点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生命观、三气同步运行的自然观、天圆地方的取穴特点、独具特色的穴位特点、针刺手法特点。

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命观

壮医针刺学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疾病的发生和转归都随着自然的变化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壮医针刺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由脏腑、气血、骨肉和三道两路等组织构成的。脏腑、气血、骨肉是构成人体生命的主要物质基础,参与生命有机整体的秩序;同时,又受到整体秩序的影响。整体与主要物质基础之间通过三道两路和三气同步及气血的运行进行自我调节,从而再次形成体内新的秩序。而机体的整体秩序的调节,则依赖于人体的气血,通过三道两路和三气同步的正常运行来实现。气血不但对稳定身体的内部环境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在机体与外部交流信息的环节中也发挥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

壮医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活着的生命状态的有机整体,与自然环境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这一关系,正是构成壮医医学生命观的基本因素之一。

二、三气同步的自然观

壮医针刺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可分为上、中、下三部:上部为天,中部为人,下部为地;天、人、地三气是同步运行的,即天之气主降,人之气主和,地之气主升。人体的结构与功能,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共同形成了人体的适应力、防卫力与自愈力,从而维持并达到天、人、地三气同步的健康境界。

同时,人体又是一个小天地,是一个有限的小宇宙单元。壮医认为,在人体的每一部分,都缩影着天、人、地的整体信息;身体的任何一个部分以及内部各个要素之间都有其固有的运行规律;人与自然之间也是个和谐的有机整体,这一有机整体如果出现不顺和、不协调,反过来也会影响人体局部的运行状态。一方面,如果人逆悖天地自然,即三气不能同步,会直接导致人体的脏腑、骨肉、气血及三道两路功能低下,从而削弱自愈系统的力量,产生各种各样的疾病;另一方面,天地自然环境的变化也可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人体脏腑、骨肉、气血及三道两路的功能,削弱自愈系统的力量,使三气不能同步运行,机体相应地产生各种各样的病痛。

壮医三气同步理论的核心,主要体现在一个“动”字:即天在动,地在动,人也在动;天、人、地都处在一个无限而有序的变化之中;故人必须处在一种恒动的状态中,通过动来适应天地的变化,即适应大自然的变化,保持与自然相一致,通过恒动以达到恒衡,以保证天、人、地三气同步,气血调和,阴阳平衡的健康常态。这个健康的生理状态是由于天、人、地三者协调和顺运行的结果,即三气同步;而疾病则是由于天、人、地三者相互不协调、不一致而导致三气不能同步运行的结果。故壮医针刺就是通过针刺人体三道两路广泛分布于天、人、地三部体表网络的结点、穴位点或特定部位,以调节三气同步正常运行,激活身体的自然自愈力,来实现祛除疾病、维护健康的目的。也就是说,通过针刺三道两路位于体表网络的结点、穴位或反应点的刺激,调动机体内部天、人、地三部的力量。这种调动是针对疾病的状态而有目的地对机体的天、人、地三部的调节机制加以援助,使机体的天、人、地三部的内在自愈系统充分地发挥作用,通过动以达到衡,从而保证天、人、地三气同步、气血调和,促使疾病转归,维护身体健康。

三、壮医针刺取穴的基本特点

壮医针刺取穴与中医针刺循经取穴有所不同,其基本特点是以环为穴、以应为穴、以痛为穴、以灶为穴、以边为穴、以间为穴和以验为穴。

壮医起初在使用针刺疗法时,基本上是在疼痛或患病的部位进行针刺术,或以针刺入肌肤或以针挑破表皮,来达到治疗的目的。随着大量的实践经验积累和反复的临床验证,壮医发现了大多数的疾病都可以使用疼痛部位或患病部位进行局部针刺术治疗,且疗效甚佳;于是,慢慢形成了以疼痛的部位为针刺穴位或以患病的部位为针刺穴位的治疗原则。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经过不断地认识、总结、提炼,其精华部分得以流传至今,并得到了发展。在壮医天、人、地三气同步理论和三道两路理论的指导下,以环为穴、以应为穴、以痛为穴、以灶为穴、以边为穴、以间为穴和以验为穴的取穴原则和取穴方法,成为壮医针刺疗法的取穴大法,也是壮医针刺取穴的基本特点。

四、壮医针刺穴位的基本特点

壮医针刺理论认为,疾病的发生和转归都可以随着自然的变化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天干、地支命名穴位的方法,具有时、空、量的基本特点。

壮医针刺穴位以天干、地支命名的方法,以时间、方位对穴位进行命名,体现了时间、空间的特点。“天圆地方”的取穴特点,以能量60年轮回和天、人、地以及宇宙万物密切相联系,充分体现了壮医针刺穴位的时间和空间的特点。壮医针刺采用以环为穴、以应为穴、以痛为穴、以灶为穴、以边为穴、以间为穴和以验为穴的取穴方法,所能选取的穴位数量众多而功效广泛,全身数百个穴位,体现了壮医针刺穴位的量的特点。

壮医认为,穴位是人体三道两路运行气血的出入之处,是脏腑、气血、骨肉的外延,是天、人、地三部运行气血的重要通道。

壮医针刺的穴位,是整个人体中气血最集中之处,气血运行、循环、出入穴位以渗灌濡养脏腑、骨肉,联络体表、肢体、关节。穴位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其核心功能是脏腑、骨肉、气血等生命物质基础的壮气,游行出入于体表的反应点。巧坞(大脑)的神机变化为穴位所承载,与自然环境之间有密切的关联。穴位中的神机变化与调节是壮医针刺治疗的关键所在。壮医针刺的取穴方法,是经过历代壮医的积累和提炼而形成的,所取的穴位是脏腑、骨肉、气血于体表上的重要反应点。

五、壮医针刺手法的基本特点

壮医针刺手法的基本特点是针刺的深浅以天、人、地三部为法则,针法有轻手法、中手法、重手法三种基本手法。

壮医不仅在整体上注重天、人、地三气同步,而且在针刺手法上也非常强调天、人、地三部针法,而这个三部针法则是以针入穴位的深浅来确定的。针入皮肤后即停留在浅层,此为天部,多为急病、轻病或亚健康时使用;当针深入至骨部或骨膜部位时再稍往外提出即停留的,是为地部,主治危重病、久病等;而人部,则介于天部和地部之间,针刺可进出的跨度比较大,灵活多变,主治病证也比较丰富,是临床常用的针刺手法之一。

壮医针刺的轻、中、重手法,一般说来,就是轻病用轻手法,重病施以重手法;病急投快针,病缓留针;外感挑刺,内病针刺;瘀病叩刺,重病刺血。轻手法包括浅刺或挑刺手法,中手法包括直刺术,即一般的针刺手法;重手法包括动刺术、多针术、复针术、半刺术、刺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