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针刺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壮医诊断的方法

壮医诊断疾病,无论在方法还是在理论方面,都内容丰富而且都有自身的特点和见解。常用的壮医诊断方法有望诊、目诊、询诊、甲诊、指诊、舌诊、询诊、脉诊、腹诊、查灶诊等。

一、望诊

望诊是壮医诊断疾病的首要方法,是医者对病者病情的一种简单快速的综合判断。医生通过对病人的全身情况和局部状况进行系统全面的有目的的观察,收集病情资料,以推测病变,找出诊断依据。

壮医望诊包括全身望诊和局部望诊两个方面。全身望诊主要望发育、营养、面容、体位、步态、姿势、意识等全身情况。局部望诊主要是望各部位的改变,如皮肤颜色,皮疹情况,舌质、舌苔变化,肿块大小、部位,伤口长宽、部位以及头、颈、胸、腹、四肢和分泌物、排泄物等情况。

望诊中,尤其重视面部望诊,壮医通过观察患者额部的颜色、光泽来判断患者气血阴阳的盛衰、病情的轻重及预后的转归。如患者额部及印堂部位出现暗黑色或灰色无华,多提示体内有阴疮;暗黑灰色自上而下延伸,提示病情由轻转重;暗黑色延伸至两颧后多不可治等。望诊应在充足的白天自然光线下进行,避开有色光线,并注意诊室内温度。诊察时需充分暴露受检部位,以便能清楚地进行观察。医者须熟悉人体各部位、组织的正常表现和生理特点,将病理征象与生理体征相比较,还要熟悉人体各部位、组织与内在三道两路的联系。必要时还需要结合动态观察,从病情发展变化的角度判断病理体象所提示的临床意义;同时,还要注意将望诊与其他诊法密切结合,诸诊合参,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方能全面把握病情。

二、目诊

壮医目诊(勒答诊)是壮医最具特色的诊断方法之一,主要观察白晴上的龙路脉络和斑点的形色来判断疾病的病位与病性。

在诊察疾病上,壮医把目诊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壮医认为目(勒答)是天、人、地三气精华之所在,为天地赋予人体的窗口,为光明的使者,是人体三道两路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目得天、人、地三气之养而能视,人体的龙路和火路上通于目(勒答),内脏之精气(嘘)皆亦上注于目(勒答),且目(勒答)生长在大脑(巧坞)之前,直接受大脑(巧坞)的指挥,所以目(勒答)能反映人体内脏、气(嘘)、血(勒)、谷道、气道、水道、龙路、火路和大脑(巧坞)的病理状况,目能包涵一切,洞察一切,病理状态下,目也能反映百病,故许多疾病都可以通过目诊诊断出来。目诊可以早期诊察疾病的病位与病性,推测疾病的轻重和预后。

(一)目诊的操作规范

可根据病情选取坐位、卧位或站位。嘱患者双目往前平视,并缓缓地左右转动目睛以方便观察。医生左手持放大镜(无放大镜亦可),右手持手电筒照射患者眼睛,以看得清楚为度。然后用食指和拇指分开患者的上下眼皮,瞩患者将视线集中于其脚尖,以充分暴露白睛(巩膜)区域。

(二)目诊的定位方法

1.白睛时钟十二等分标记法

将每一侧眼睛的白睛分为12个部位,在瞳孔正中做垂线和横线,交叉于瞳孔正中,以球结膜缘为边,上缘为12点,下缘为6点,左侧为3点,右侧为9点,以此类推分为12个区点。

2.白睛投映区标记法

壮医目诊认为人体的各个部位有规律地投映在眼球结膜上,身体上部在瞳孔水平线之上,下部在水平线以下,左侧在瞳孔垂线左边,右侧在右边。

3.黑睛投映区标记法

黑膜(虹膜)分为7个环,每个环代表一个部位、器官和功能的投映。在第六环即器官的投映节段中有规律地排列着各个器官部位的投映。制定了操作的规范和定位的规范,根据定位区上的各种征象,就可以推断相关脏腑的病变。

(三)目诊的临床意义

白睛出现的龙路脉络及斑点的形态和颜色是壮医判断疾病的病理变化性质的重要征象。

1.白睛龙路脉络的形态

龙路脉络弯曲较多、弯度较大,为重病、势急;弯曲较少、弯度较小,为轻病、势缓。龙路脉络边界浸润混浊、模糊不清,为体内有湿毒为患;龙路脉络多而散乱、分布毫无规则,为风毒作祟;龙路脉络多而集中、靠近瞳仁,为火毒热毒作怪;龙路脉络分散、远离瞳仁,乃寒湿之毒或风寒之毒为患;龙路脉络呈穗状、扫帚状或荷花状,多为恶性病变。

2.白睛龙路脉络的颜色

龙路脉络的颜色过深,呈深红色或绛红色,表示该反映区对应的内脏有宿疾;龙路脉络的颜色较浅,呈鲜红色或粉红色,表示该反映区对应的内脏新病不久,或病较轻。

3.白睛斑点的形色

白睛上有黑斑、黑点,为体内有血滞,常见于龙路、火路不通的疾病;若黑斑、黑点的边缘浸润,则多为恶性病变;白睛上有蓝点、黑点、蓝斑,为谷道虫毒内积。

根据龙路脉络及斑点的形色判定病性可概括为:脉络颜色判新久,脉络弯度别轻重,脉络浸润有湿毒,脉络散乱为风毒,脉络聚瞳乃火热,脉络散边是寒湿,脉络花样多病恶,黑斑属瘀蓝为虫。

(四)临证分型

根据异变信号出现在巩膜上的位置和形象,测知病变的器官、部位及性质。然后根据患者巩膜上的脉络形态、颜色及有无斑点等情况进行分型。一般来说,脉络着色深(绛红色、深红色)提示为久病;脉络着色浅(鲜红色、粉红色)提示为新病;脉络弯曲频率密集提示为重病、急病;脉络弯曲频率缓提示病情较轻缓。此外,还要分辨不同的兼证。临证常见的分型有以下几种。

(1)挟湿型。脉络边缘浸润混浊,界限不清为挟有湿气。

(2)挟风型。脉络散乱多为有风。

(3)挟火型。脉络多且集中靠近瞳孔者为多火。

(4)挟寒型。脉络散靠眼球边缘为有寒。

(5)挟瘀型。巩膜上有黑斑为挟有瘀血,有蓝斑为虫积。

(五)部分病证壮医目诊指征

1.谷道病常见疾病目诊指征

(1)肝硬化。白睛(巩膜)肝区脉络增粗,弯曲多,弯度大,脉络多而集中,靠近瞳仁,色深红,脉络边界浸润混浊,模糊不清,末端可见瘀点,黑睛(虹膜)肝区有凹陷穹窿,消化环残缺不全。

(2)消化性溃疡。白睛(巩膜)胃肠区有以12点或6点中线的大U或倒U、Y脉络分布,根部增粗、曲张、色鲜红,且近黑睛(虹膜)端有顶部带瘀点的脉络分支,或该区白睛(巩膜)、黑睛(虹膜)交界处兼有瘀点。黑睛(虹膜)消化环纹理不均匀,时粗时细、时疏时密。

(3)糖尿病。白睛(巩膜)上常有小红点出现,这是毛细血管末端扩张所致,黑睛(虹膜)上虹膜卷缩轮有典型念珠刻痕,状如蔷薇疹或蔷薇花瓣。

2.气道病常见疾病目诊指征

(1)咳痰。眼睛白睛(巩膜)上脉络颜色呈深红色,脉络弯曲多而散乱如蜘蛛网,并且脉络边界浸润浑浊、模糊不清。

(2)咽痛。眼睛白睛(巩膜)上鼻咽反映区脉络弯曲多,隆起曲张,弯度大而集中,近瞳仁。

(3)风病。目诊见脉络多而散乱,分布毫无规则,色绛红。

3.水道病常见疾病目诊指征

(1)淋病。定位为左眼白睛(巩膜)约6~7点处,右眼巩膜约5~6点处,征象为左眼或右眼或双眼反映区有增粗、弯曲多、弯度大、赤红或淡蓝血管向瞳孔方向延伸,急性感染则见血管赤红,突出明显。

(2)风湿病。眼睛上脉络边界浑浊、模糊不清,色绛红。

4.龙路病常见疾病目诊指征

(1)子宫肌瘤。定位为左右眼白睛(巩膜)约6点处,征象为左眼或右眼或双眼约6点处有增粗、弯曲且靠近瞳孔方向、带圆形瘀点的血管,类蝌蚪状。黑睛(虹膜)生殖器反映区颜色浓厚,颜色变暗。

(2)输卵管堵塞。白睛(巩膜)上约6点处可见脉络弯曲、增粗或螺旋状,在白睛(巩膜)某处突然出现中断、末端可见瘀点。部分患者在白睛(巩膜)约12点左右亦出现脉络增粗、弯曲、中断,末端见瘀点。少部分患者仅见白睛(巩膜)6点处脉络增多、散乱,色鲜红征象。

5.火路病常见疾病目诊指征

(1)中毒。上脉络弯曲多,弯度大,色青紫或青黑。

(2)腰椎间盘突出。白睛(巩膜)12点处血管弯曲如蛇形,向下延伸,近瞳孔处可见大小不一的瘀血点。如果有下肢麻木疼痛症状,则白睛(巩膜)6点处见血丝增粗,呈螺旋状延伸。

(3)高血压。双眼白睛(巩膜)约11~12点,即头部反映区脉络增粗、扩张、弯曲或螺旋状,部分脉络末端见深色斑点,病程长者,脉络颜色深暗,病程短者,脉络颜色鲜红。双眼黑睛(虹膜)周围出现一色彩浓厚的乳白色环,周围纤维紊乱,模糊不清,尤其在上部脑区乳白色雾状影明显增厚。

(六)六步积分法

六步积分法是指通过对患者白睛(巩膜)和黑睛(虹膜)相应的反映区所获得的阳性眼征,尤其是白睛(巩膜)上脉络的走向、大小、颜色,弯曲度和末端瘀点、瘀斑大小以及黑睛(虹膜)的改变等进行评判积分,以利于分析,帮助临床诊断。分值越高,准确率越高,积分超过13分者结合临床表现可确诊,积分10~13分为意思诊断须结合临床进一步确诊,具体积分法如表3-1所示。

表3-1 六步积分法

(七)目诊规律

壮医目诊规律概括为:着色深浅判新久,弯曲频率别轻重,脉络混浊有湿毒,脉络散乱为风毒,脉络近瞳属于火,脉络靠边属于寒,黑斑瘀来蓝斑虫,目诊仔细辨分明。

三、甲诊

壮医甲诊又叫察甲诊病,是壮医常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诊断方法,主要是通过对病人指甲的形状、质地、色泽和斑痕等变化进行观察,来辨别疾病所在的脏腑区域、寒热虚实、邪正盛衰和疾病预后或转归等情况。甲诊也是壮医自成体系和独具特色的诊察疾病方法,属壮医望诊的内容之一。壮医甲诊是临床初步诊断和辅助诊断以及预测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程进展、预后及转归,而且方便易行,在壮族地区应用较广,有较大的实用价值。甲诊具有简单、独特、快捷、实用的特点。

壮医认为,人体主要由脏腑骨肉气血构造而成,在正常情况下,营养物质和气血精微通过龙路、火路输布,使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得以维持。在疾病发生时,毒邪内侵,亦以龙路、火路作为通道;正气内虚,可导致龙路、火路及其通达的人体各组织器官失于荣养。而手部指甲上下密布龙路、火路网络分支的末梢,整个指甲犹如反映人体内在状况的一面镜子。人体疾病发生时,毒之轻重、嘘(气)勒(血)之盈亏、内脏和夺(骨)诺(肉)之功能状态,都能从指甲上反映出来。

(一)壮医临床,甲诊为先

壮医认为,人体气血网络以指甲部位最为密集,而手部网络是与躯肢百节、脏腑气血密切联系的。凡人体脏腑虚实,气血盛衰,邪正进退等均能引起甲象变化,都能从指甲反映出来。当脏腑发生病变时,就会在指甲相应的部位出现异常征象,故可通过甲诊探知脏腑的有关病证。所以在临床中,壮医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病证,都要症状与甲象合参。遇到疑难杂症甲症合参时,有的要舍症从甲;必要时还要舍脉从甲。察甲诊病在壮医临床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指甲与脏腑的络属关系

壮医根据各指甲所络属脏腑的不同,通过观察各指甲的色泽、形态、斑点、光滑度、纹理等,作为脏腑气血生理病理变化的诊断依据,从而可探知人体脏腑不同的病理反映和寒热虚实。初步研究表明,人体五脏六腑与指甲的络属关系是:拇指甲内络咪隆(脾)和咪胴(胃),故脾、胃和消化系的疾病大都可以在拇指甲上反映出来;食指甲内络咪钵(肺)和咪虽(大肠),故呼吸系统的疾病和肠道的疾病大都可以在食指甲上反映出来;中指甲内络咪心头(心)和咪虽(小肠),故心脏或肠道的疾病大都可以在中指甲上反映出来;无名指甲内络咪叠(肝)和咪背(胆),故肝胆的疾病大都可以在无名指甲上反映出来;小指甲内络咪腰(肾)、咪小肚(膀胱)和咪花肠(子宫),故肾及生殖系统疾病大多可以反映在小指甲上。壮医认为,人体脏腑的疾病都可以在其所络属的指甲上反映出来。而胃肠疾病分布较分散,可以在大拇指甲、食指甲、中指甲上留下痕迹,所以在临床诊断时须结合其他诊断方法加以确诊。

(三)诊视观察方法

检查时,在自然光光线下,让病人俯掌,各指自然伸直,向前平伸,充分暴露指甲,医者于相距约33cm处以目直接观察。医者先将十指甲整体审视一遍,然后再逐个指甲仔细诊视。具体还可以用一手拇食指夹持患者手指末节两侧,固定指端,再以另一手拇食指持于该指甲两侧缘的前1/3处,通过仔细查看或以捏、推、挤、压等动作,逐一检查各指甲甲体、甲床、月痕、皱襞等,分辨其形状、质地、颜色、光泽度、动态等情况。一般诊视时,应两手指甲互相对比,必要时亦可诊察两足趾甲。临证时如目视不清楚,还可用5~10倍放大镜,进行辅助诊察。

(四)壮医甲象的种类

壮医认为,除本色甲象外,每一种甲象都各有它所提示的临床意义,可提示一种或多种疾病的存在及轻重缓急和预后等情况。初步研究表明壮医的甲象辨证要点有28种,即本色甲、白色甲、红色甲、斑点甲、半黑半白甲、黑色甲、青紫甲、红紫甲、蓝色甲、葱管甲、蒜头甲、鱼鳞甲、瘪螺甲、羹匙甲、扭曲甲、嵴棱甲、萎缩甲、软薄甲、瘕甲、胬肉甲、啃缺甲、粗厚甲、横沟甲、纵沟甲、横纹甲、纵纹甲、脆裂甲、透关甲。

四、指诊

指诊为壮医望诊的内容之一,主要通过观察手各指的颜色、质地、形状、运动状态等来推断疾病。壮医认为,手指亦为人体的缩影之一,手指与脏腑之间互有络属,即拇指对应脾胃,食指对应肺和大肠,中指则对应心脑及小肠,无名指对应肝胆,小指对应肾和膀胱及女子子宫。故人体正之盛衰,毒之轻重以及三道两路的功能状态,皆能从手指反映出来,而根据手指部位的异常征象,也可以诊断疾病。

(一)观察手指颜色

观察手指颜色的原理与观察舌色、甲色的原理相似。诊察时,应在充足的自然光光线下,让患者仰掌,手指向前平伸,逐一检查各指,注意应以各指平均色度,作为底色。色白主正虚、寒毒所致病证,及嘘(气)、勒(血)不足,津液亏耗。黄色主湿毒,常见于黄疸,久淤。微黄润,主湿热盛;晦黄色,主湿寒盛;萎黄无华,主虚;黄浊无华,主湿热;微黄枯槁,主谷道不用。红色,主热毒。淤热青紫色,主寒毒、风毒、淤毒、痛证或危候。紫色,主淤。青色,主寒、惊、风、痛、淤阻。黑色,主寒毒极盛或热毒极盛、顽痰湿毒内阻等,肾之病多见此色。色黑微肿,主水气。色黑如炭,主痰饮。色黑枯槁无泽,主危候。

临床还可以依据各指的部位和所属脏腑进行诊断:如拇指淡白色为脾胃虚寒证,拇指青色为胃寒痛;食指白色为胃肠炎,食指、中指第一节白色斑点为十二指肠发炎,食指、中指肿大如杵状为慢性心、肺病变,中指第一节白色为阑尾炎,左右中指青紫为心血管疾病,中指呈红条纹不散为心肌发炎之证,中指第二、三节紫色纹为心肌梗死的征兆;无名指黄色为肝胆湿热或寒湿病证;小指发肿为肾炎的征兆,小指第二、三节黑色为肾病或恶性病,指颤为甲状腺功能亢进。手指蜕皮为脾肾亏虚,指关节红肿为热痹之症,指关节肿大肤色不变为风寒痹证,手指如梭形为类风湿关节炎。由此可见,壮医指诊是一种简明实用的诊断方法,颇具特色。

(二)观察手指形态

指头红肿,多为火毒。手指全部肿大,尤其是指头肿大如杵状,多为咪心头(心)、咪钵(肺)不足,痰浊之毒内阻。指肚干瘪下陷多为谷道不用之霍乱屙呕,或水液暴脱。手指弯曲、畸形,多为风湿痹证、关节炎,为龙路火路脉络瘀阻,筋肉失养所致。手指强直多为热毒极盛、风毒内动,或阴大伤。手指肌肉萎废不用,多为嘘(气)、勒(血)大亏,偏枯不用。手指蜕皮为咪隆(脾)、咪腰(肾)亏虚。

(三)观察手指与相应脏腑反映区变化

拇指属谷道,色异常主谷道病变。食中指肿大如杵状,为人部咪心头(心)、咪钵(肺)病。左右中指青紫,为龙路网络淤毒内阻。无名指黄色,为湿热毒或寒湿之毒内阻。小指第二、三节呈黑色,为“咪腰”发病或恶疾。手指变形如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五、舌诊

舌诊是通过观察舌象,了解机体病理变化的性质和部位的诊察方法。是壮医望诊的重要方面,是壮医诊察病情独具特色的方法。舌象是指舌质和舌苔的呈现的征象。

壮医认为,舌位于口腔之内,居于谷道门户,与气道相通,上面布满龙路和火路脉络。一方面,舌与咪胴(胃)同居谷道,通过谷道纳入之饮食物,经咪胴(胃)、咪曼(胰)、咪叠(肝)化生变为嘘(气)、勒(血)等物质,与气道吸入之自然之清气相合,经由龙路网络,上注于舌,故舌可反映人体嘘(气)、勒(血)等正气之亏盈。另一方面,气道、谷道常为痧毒、瘴毒、风毒、湿毒等诸毒入侵之通道,而舌扼气道、谷道要塞,故毒之轻重亦可从舌上反映出来。由此,观察舌即可测知人体正之亏盈、毒之轻重,这是壮医望舌诊察病情的理论依据。

(一)望舌的方法

在充足的自然光光线下,嘱患者将舌头自然地伸出口腔外,医者仔细地观察舌苔、舌质颜色、形态、质地、运动等变化。观察的顺序一般由外到内,即从舌尖看到舌根,先察舌苔的有无、厚薄、腐腻、色泽、润燥等情况,然后再观察舌体色泽、斑点、胖瘦、老嫩及动态等情况。患者就诊前最好不要进食,特别是不要进食会着色的食物,以免染苔造成假象,贻误诊断。很多食物和药物都会使舌苔的形色发生改变,如就诊前食花生、瓜子、豆类等富含脂肪的食品,常会使舌面附着一层像腐腻苔的黄白色渣滓;食蛋黄、橘子或服用黄连素等药物,可使舌苔变黄;喝酸梅汤、咖啡、茶或其他含铁补品,可使舌苔变成黑褐色;就诊前饮水,会使舌面润燥情况改变等。故就诊前30分钟~1小时内最好不要进食、饮水。

(二)舌象主病

1.舌质

观察舌之质地、运动壮医以舌质表本病,舌苔表标病。舌质地鲜嫩,为嘘(气)充盈,软黯者为嘘(气)亏损。舌瘦而淡者为勒(血)不足;瘦而黯者为有瘀毒,主瘀证。舌大而胖,甚或有齿印,多为湿毒内盛,或咪胴(胃)、咪隆(脾)不足。若舌体僵硬,转动不灵,甚或偏歪,主风症,多为热重风重毒重,或嘘(气)亏、勒(血)亏、精亏,舌失养所致。若舌体伸而不能缩者,则多为阳脱;或缩而不能伸者,则多为阴脱,皆主危候。

(1)观察舌质的颜色。舌质淡白,较之正常舌色浅淡,常为阳不足,勒(血)亏损所致,常见于寒毒症、阳虚、勒(血)虚。

(2)舌质红。舌色较正常舌深,主热毒症、痧症或阴虚内热,舌越红热毒越重。

(3)舌质绛。绛即深红色,主热毒极重,或久病、重病阴大伤。

(4)紫黑舌。主病有寒毒、热毒之分,紫黑而干枯为热毒,紫黑而滑润者为寒毒。紫黑舌多为寒毒重或热毒重之象。

(5)瘀斑舌。舌上见有瘀斑,主瘀毒、虫毒,为龙路、火路受阻之故。

2.舌苔

观察舌苔的厚薄、颜色,健康人的舌苔为薄白苔,干湿适中,不滑不燥。

(1)观察舌苔的厚薄。壮医认为,鲜苔属新病,厚苔多宿疾。一般而言,病初起而毒较轻,舌苔薄;病较深而毒较重,舌苔厚。舌苔厚腻而腐,多为痰饮、湿浊、诸毒内困。舌苔由薄变厚,多为病进、毒重、正虚;舌苔由厚变薄,多为毒轻、病退。

(2)观察舌苔的颜色。正常舌苔的颜色为薄白色。白苔主毒邪初侵之症,或寒毒内侵之证;黄苔主热毒、湿热证;灰苔多主痰饮湿浊内阻,灰而干者主热毒炽盛,阴津枯竭;苔黑而润,多为寒毒壅盛,水湿内困,为危候。

3.舌下脉络

舌下脉络亦为龙路火路之分支。壮医经过长期观察,发现舌下脉络与热毒、痧毒、淤毒的关系较大,以针刺之可驱毒定神,通龙路火路经隧。壮医常用针刺舌下脉络放血治疗痧证、热证。

观察方法:嘱病者将舌伸出口外,把舌尖向上卷起,暴露舌下脉络。健康人舌下脉络大都若隐若现,不粗胀。舌下脉络粗胀,青紫色甚或青黑色,多表示体内热毒、湿毒、痧毒内阻,龙路、火路不通。常见于咪钵(肺)、咪心头(心)、咪叠(肝)病变。

壮医观察舌诊病,力求详细,观察舌苔、验舌质、观察舌下脉络,各种病理征象要综合参考,不可偏废,以求对疾病做出正确判断。

六、询诊

壮医将问诊称为询诊。询诊是通过询问患者或陪诊者,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现在表现及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所有情况,以分析病情,判断病位,掌握病灶,从而做出诊断,确定治疗方案。询诊是壮医诊断疾病常用的方法之一,占有重要地位。

(一)询诊范围

询诊范围很广,举凡寒热、饮食、二便、睡眠、三部、内外、痛舒、汗液、视听、行止等均须诊询,方能明确诊断。

(二)询诊步骤

在临床询诊时通常采用的步骤是:先询自然,次询近症,再询远事及自身事,最后询家事。

1.询自然

询自然,壮语指患者自体的感觉,亦即患者的主诉:主要让病人陈述自体感觉,即身体各部位何处不自然,或天、人、地三部何处不自然,全身状况是否良好等。医者通常可以从病人所陈述的自体感觉中对疾病做出大致的判断。如病者诉屙呕,即可大致判断病在谷道;诉咳喘,则大致判断病在气道;主诉水肿、尿涩,则病在水道等。

2.询近症

询近症,询问直接引起的现在症、伴随症及发病过程和治疗经过,这可以帮助进一步确定疾病的病位及病性。如屙呕者,若伴里急后重(想拉拉不出或拉不完),大便见红、发热口干,可判断为湿热屙痢;若无里急后重,大便水样、口不渴、腹痛,多为寒湿泄泻。

3.询远事

询远事,让患者回顾既往身体的健康状况,即既往病史。

4.询自身事

询自身事,即个人生活史,患者平素的起居饮食、烟酒嗜好、工作情况、婚育状况等。

5.询家事

后询问患者家族病史,这可以了解患者所患疾病是否与传染、遗传有关。

经过了历代医家长期的医疗实践和经验积累,壮医总结出了既便于记忆和传承、既言简意赅,又重点突出,而且非常有临床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的询诊口诀《十询歌》,即:“一询寒热二询汗,三询头身四询寝,五询饮食六询便,七询情志八询男,九询经带十询儿。”

七、脉诊

壮医脉诊为壮医按诊的内容之一,主要通过按脉以诊察疾病。壮医脉诊是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而逐步发展形成的,独具特色,具有实用价值、应用广泛的特点。壮医认为:龙路、火路网络沟通人体天、人、地三部,为嘘(气)、勒(血)运行通路,也是毒邪内侵途径。壮医脉诊所选用的部位,正是龙路、火路较浅表的分支。通过脉诊,可以测知人体正之亏盈,毒之轻重,疾病之发展变化和预后,故而成为壮医临床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壮医脉诊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有以下四种。

(一)三指四肢脉诊法

三指四肢脉诊法诊脉时,用手三指布成品字形,依次按四肢一定部位龙路较浅表的分支来诊断疾病。

壮医三指脉诊法的布指与中医脉诊的分寸关尺成线布指法明显不同。诊脉时,将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打开呈三角形状,各指相互间距约3厘米取脉。先以食指指端布在左下角,继以中指指端布在上角,再以无名指指端布于右下角。部位取准,布好指后,三指以均等力量按压,切其脉有无异常,若有异常,则采用单按法。以中指、食指、无名指在病脉部位反复导按,细辨脉候。正常脉象和缓、均匀、不急不缓,往来流利,应指有力;而急慢、上下、大小脉均属病脉。其中,急脉主热毒、火毒为患、痛证;慢脉主寒毒、湿毒内困、痛证;大脉主热毒、实证、阳证;小脉主寒毒、虚证、阴证;上脉主毒邪较浅,外感之证;下脉主毒邪较深之里证。

三指四肢脉诊法,在临床上对腰痛、肝炎、胆囊炎、胸痛、胃脘痛、尿路感染、妇女痛经和子宫疾患等疾病的诊断准确率较高。

(二)单指脉诊法

脉诊部位:上臂中段内侧候胃,上臂中段外侧候肾等,其布指一般只用右手中指诊脉。这种脉诊比较注意脉诊部位的皮肤温度,并以此为依据断定是冷脉或热脉,以脉象的缓急定疾病之寒热及疾病进退情况,尤其是注意脉诊与面部望诊相结合,如脉急、面黑提示肺部疾病正在发展。这种脉诊法可对某些危急重症进行预后诊断,还可以诊察患者是否犯了食忌。

(三)六指同步按诊法

诊脉时以双手食指、中指、无名同时按切天、人、地三部之脉,依天、人、地三部脉象之升降、节律、动态的变化,以诊察患者正之盛衰,毒之轻重以及三道两路功能状态,并以此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四)切脉

随着中原文化的传播及各民族医药的相互交流,壮医也吸取了中医较优秀和较实用的理论和方法。由于壮医脉诊取脉部位繁多,配属脏腑繁杂不够规范,使用方法复杂而不易掌握,故在中医和壮医的交流融合过程中,许多壮医已经将中医的脉诊融入壮医的脉诊中,而繁杂的壮医脉诊方法正逐渐被中医脉诊所取代,故临证时许多壮医也使用中医脉诊。

八、腹诊

腹诊是通过观察胸腹部形状动态,按压腹部质地等手段获取临床资料,协助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

具体的诊察方法是:病人取仰卧位,双手垂直平放床上,暴露腹部,放松身体,医者立于病人右侧,面对病人。医者以右手中指按压脐部,分别走脐中、上、下、左、右各部位以候血脉跳动情况。上部主心、胸、肺、头、面等上方的疾病,下部主花肠(子宫)、咪麻(睾丸)等下方病证;左侧为血路,右侧为黄水通道。然后左手中指先候下腹中点(子宫点),接着中指、无名指定两侧膀胱线(膀胱及附件),再依次走上方两条火线、心窝(心点)、两侧肾点及肝部、锁骨上窝、肺点等部位。具体定位法是以脐为中点,做8条均匀相等的辐射线如“米”字样,每条线距脐三寸(即患者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后第二指节总宽度)处为按诊点。脐上为正管,脐下为子宫,脐旁两侧为肾沉,节律一致,和缓有力,往来流利。病理脉象:脉紧,过于强大,提示该脏腑过实,有邪气滞留;脉象过于弱小,无力,为该脏腑虚弱,气血不足。脉不跳动,为黄水怪。脐部脉浮乱,为月经失常。脐上子宫点脉不通,为无生育。两侧膀胱线均停止跳动,有受孕可能等。

九、查灶诊

壮医查灶诊,是壮医经筋病独特的诊查方法,简称为经筋查灶法,主要是针对经筋病阳性体征进行检查诊断的方法。诊查时医者双手密切配合,直接触摸患者患处的经筋组织,以查明经筋病灶所在部位、形态特征,及其连锁反应规律,为进一步施治提供临床依据。

临床实践表明,壮医经筋查灶的诊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识别力强,定位准确、操作方便及实用、安全可靠等优点,是一种非常有效而又非常准确的诊断方法,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易于掌握和推广应用,是目前解决一些疑难病和经筋病便捷而有效的检查诊断方法。

(一)诊查前准备及诊查程序

患者一般取卧位(仰卧位或俯卧位),还可根据需要取侧卧位,医者在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的基础上,进行经筋查灶检查。全身性查灶,一般的检查顺序是从头部起始,延及颈、肩、胸、腹、背、腰及四肢。首先,了解病人躯体所患经筋病变的大体情况;其次,对重点病区及继发连锁反应形成的体征进行详细检查,以全面查出明显的及隐伏性的阳性病灶体征,记录病灶的分布,为分别分次施治提供诊断依据。

(二)诊查方法和技术要求

1.诊查方法

壮医经筋诊查方法主要采用手触诊查法。医者两手密切配合,左手着重协助固定诊查部位及提供诊查之方便,右手根据所诊查部位的生理形态、肌筋的厚薄及层次、正常组织的张力、结构形状等情况,分别运用拇指的指尖、指腹及拇指与四小指的握合力(即指合力),构成主要探查工具。同时,运用指力、撑力、腕力、臂力及肘力协调配合,对要进行诊查的区域,做浅、中、深层次探查,即由浅而深、由轻而重地,以循、触、摸、按、切、拿、弹拨、推按、拔刮、钳掐、揉捏等手法进行梳理探查。通过正常与异常的触觉进行对比,结合患者对手法探查所表现出的反应,可以识别阳性病灶是否存在及其表现的特征和病变的部位所在、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以确定阳性病灶。对于一时难以辨清的病灶,需做反复的探查,或做会诊检查或做特殊检查以便确诊。对可疑细菌性感染、病毒性感染、恶性病变等异态病灶,要及时做出相应检查(CR、CT等),以确诊鉴别。

2.技术要领

壮医经筋查灶诊查技术的基本要领是:第一,只有熟悉诊查的部位、区域的生理结构状况,才能心中有数,手下游刃自如;第二,要充分发挥拇指指尖及指腹的灵敏作用,并合理使用指掌及指合力的功能及作用;第三,必须双手密切配合,经过触摸、查找,才能及时、准确地发现和辨认出阳性病灶及其位置;第四,还要具备有识别真假阳性病灶的能力,即通过触摸、诊查,将查出的“病灶”进行真伪辨别;第五,将查出的经筋病灶阳性体征,用经筋理论进行指导,推断疾病形成原因及性质,进而确认疾病的本质,为进一步确立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提供正确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