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创新实务与经验汇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云南省职业学校青少年就业困境及对策研究[1]

一 研究背景

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迅速,职业学校以及在校生的数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在《2012年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指出,截止到2011年,我国共有13093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共有2205.33万人;1280所高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共有958.85万人。[2]以云南省为例,截止到2012年,全省共有397所职业学校,在校人数从2005年的32.52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66.87万人,[3]足可见职业教育发展之迅速。目前我国职业学校毕业生遍布各大产业的第一生产线,是国民生产技术力量的主力军,在促进我国经济及社会发展方面起到重大的作用。

然而,与数量众多的职业学校、庞大的职业学校青少年群体的情况相矛盾的是,职业教育向来被称作“弱势群体的教育”,即进入职业学校就读的青少年们,是中考及高考教育分流的“失败者”,他们中的大部分是非自愿选择职业学校的;他们普遍文化基础薄弱,综合素质偏低,虽数量庞大,却是社会上备受忽略与轻视的群体。在教育资源上处于弱势的职业学校青少年,大部分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也处于弱势地位。据有关数据显示,70%的职业学校在校生来自中西部地区,[4]82%以上来自农村或城市中低收入家庭,[5]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偏低。

大部分青少年在初中毕业后就进入职业学校就读,年纪都比较小。与普通高中学生不同,教育资源上处于弱势、年龄尚小的职业学校青少年,进入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学校,除了要应对新的生活、学习环境的挑战以及该阶段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迷茫外,还面临即将到来的就业压力。职业学校青少年中普遍存在一些行为问题,诸如吸烟、饮酒、赌博、网瘾等,以及不同的心理问题,诸如厌学、自卑,甚至自杀等自我伤害行为。[6]而就就业情况而言,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在95%以上,[7]然而与居高不下的就业率呈鲜明对比的是频繁流动的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差的社会现实。无论是在学习上、成长过程中,还是面临就业,职业学校青少年都面临严峻的挑战。

青少年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重要的工作范畴之一,是基于青少年成长及发展规律,结合社会工作的理念及理论,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及技巧,从而发掘青少年的潜能,促进其健康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职业活动。[8]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社会工作的开展及在各个社会领域的应用,职业学校青少年对于社会工作服务的需求,特别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障碍,以及在就业时面对的困难与挑战,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目前,国内针对职业学校青少年普遍面临的困境与挑战的研究及综述,无论是关于个人生活或学习的,还是就业方面的,大部分仍从职业学校教师的视角进行,甚少以社会工作的角度进行研究的。针对职业学校青少年所面临的普遍性困境,特别是青春期知识、性教育、理财以及职业规划生涯方面的困难与挑战,儿童乐益会“加油,青春”计划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以社会工作介入方式进行职业学校青少年服务的项目。2014年,儿童乐益会与云南技师学院合作,以云南技师学院作为项目实施方,执行儿童乐益会“加油,青春”青少年潜力开发项目。为更好地了解云南职业学校青少年普遍面临的困境,特别是他们在就业方面的困惑、障碍以及需求,本研究以这个项目为契机,采用行动研究与问卷调查的方法,综合国内外相关资料,探索职业学校青少年就业所面临的困境及其背后的原因,结合儿童乐益会在云南、重庆及其他机构同类项目的经验,对职业学校青少年就业困境及其相关介入方法进行总结,为职业学校青少年就业困境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和方法提供依据,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二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行动研究及问卷调查的方法。行动研究是质性研究方法之一,是“对社会情境的研究,是从改善社会情境中行动质量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一种研究取向”[9]。行动研究提倡被研究者是研究的主体,通过参与到研究当中,将研究的发现用于改变或解决研究问题的现状。[10]

在整理分析参与式观察资料及焦点小组访谈分析资料后,调研组得到了关于职业学校青少年的背景情况、普遍面对的困境、就业方面的挑战等资料。为进一步了解这些发现在云南职业学校青少年中的普遍程度,调研组依据参与式观察及焦点小组访谈的分析结果,制定出《关于云南职业学校青少年就业问题调查问卷》。

(一)资料收集方法

行动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为焦点小组访谈以及参与式观察。参与式观察以研究人员日常访点过程的记录、总结及反思形成的文字资料为主。焦点小组访谈采取目的性抽样方法,抽样的标准是:学生为即将进行毕业实习的二年级的学生;老师为从事班主任工作1年以上或直接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焦点小组访谈分别在云南技师学院安宁总校以及泸西分校进行,共进行4次焦点小组访谈,对象分别为老师及学生,共有18名学生及10名老师参与。焦点小组访谈采取以下访谈提纲:

学生及老师:

(1)在进入学校学习后,在个人生活上、学习上或是其他方面遇到怎么样的挑战及困难?

(2)这些挑战及困难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呢?

(3)即将踏入社会,在就业方面遇到什么样的挑战及困难呢?

(4)这些挑战及困难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呢?

(5)个人是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仅对学生)

(6)学校及社会有哪些资源可以帮助应对这些挑战与困难呢?

每个焦点小组由两位研究人员负责:一位负责主持小组,另一位负责录音、记录及观察。在得到焦点小组成员的允许后,研究人员对焦点小组访谈进行录音。

问卷由云南省技师学院的教师在毕业班级发放,共发放问卷300份,共收回问卷296份,有效问卷250份。

(二)资料分析方法

质性资料采取类属分析方法。类属分析是指在进行资料分析时,“反复寻找出现的现象以及可以接受这些现象的重要概念的一个过程”。[11]在反复阅读资料的过程中,通过不停地比较,最后进行归类命名。

三 资料分析结果

根据质性资料分析发现,调研组得出了四个类属的主题,综合参与式观察及问卷调查的结果,下面就其中部分类属进行详细的阐述及分析。

(一)云南职业学校青少年背景情况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进行本研究的两所云南职业学校的青少年中95.2%以上为农村户籍,2.8%为城镇户籍,年龄在15~20岁。数据大致上同2012年的全国报告情况相同,而云南省较为独特的情况是:云南省是我国典型的多民族边疆省,全省共25个少数民族,人口占云南省总人口的33.4%,[12]少数民族生源占总生源数量的23%;[13]因其地理及历史等方面的因素,相对于东南部沿海地区,云南省经济及社会发展较为落后,也是外出务工人员(包括省际和省内流动)较多的省份之一,

(二)云南省职业学校青少年普遍面临的困难及原因分析

进入职业学校学习后,职业学校青少年面临升学教育到职业教育的教育模式转变。一方面,职业学校青少年是初中或高中毕业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面对新的环境及新的教育方法,他们面临生活上及学习上的困难及挑战;另一方面,他们在行为及心理上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学习上的困难

调研组在两类焦点小组的访谈中发现,专业学习上的困难是职业学校青少年普遍存在的难题。

……我们有一些学生,26个英文字母都记不全……他们或许觉得你改变上课方式很有意思,但是有一些东西他们就是不会……(刘老师)

我高中的时候学的是文科……到学校不得已选了制药技术这门课,它可以说一个理科性的,很多化学公式啊根本就不懂……(学生小天)

造成职业学校青少年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大部分学生是教育分流中被刷下来的,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初中尚未毕业,因家长不希望其“在外面学坏”,被送到职业学校学习的。近年来由于大学扩招,职业学校生源紧缺,招生的门槛降低,对于生源的文化基础要求放宽。相对于普高学生,这一部分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差。另一方面,与循序渐进式的普通升学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特点是专业性强,课程强度大、进度快,要求动手能力强,学科实践性强。[14]进入职业学校后,教育方式发生转变,直接进入较为深奥的专业课学习,对于基础本来就比较差的学生来说非常吃力。

2.厌学情绪

厌学情绪的外在表现各有不同,严重程度不一,原因各异且情况错综复杂。

一部分是虽然学习上不存在困难,但学生自诉不想学的。这部分学生,如其中一位老师形容道:

……我们的学生进来之后,就是成绩相对比较好的,他/她都会有一个厌学的情绪……那么99%是对学习没有兴趣的……就像我们班,我们班有24个人,只有真正一两个,两三个他/她是在学的,他/她也会告诉,其实老师我是没有学习情绪的……(陈老师)

这部分学生厌学的原因大致有两种:一是原来学习兴趣的耗竭,特别是临毕业的学生,这些学生认为学校专业设置跟不上社会发展,所教授知识陈旧,觉得对将来就业的帮助不大,也就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缺乏学习的动机;二是职业学校本身对于学习成绩要求不严,几乎不会因为学习成绩而影响到毕业证的发放,成绩好坏一个样,因此学生的学习缺乏激励及动力。

另一部分学生是因为进入职业学校后,未能进入自己喜欢的专业学习,而不得不选择别的并非自己喜欢的专业,学习上缺乏动力:

……我原本想念的幼师专业,到学校之后才发现要到泸西分校才有这个专业,不得已我选了现在的专业……(学生小喵)

这部分学生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但是觉得转专业耗不起时间,久而久之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还有一部分学生在进入学校前,以为自己即将进入大学学习,进入学校后才发现自己进的只是职业学校,期待的落空、心理的落差,以及对于职业学校的不认同、看不起,再加上职业学校对学生管理较为严格,造成厌学及抵触情绪的产生。

较为严重的一种厌学的学生,是老师们口中的“麻木型”或是“破罐子破摔型”。这部分学生在学校里不愿学习、纪律松散、得过且过,更有甚者自暴自弃,干扰正常教学活动,是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这部分学生厌学情绪成因较为复杂,其中牵涉到学生的原生家庭的影响、自小生活的环境,以及授课老师的原因。李晓静认为,家庭教育以及家庭背景对于“问题学生”的形成影响甚大,尤其是压制式的家庭教育及其产生的教育后果。[15]长期处于失败受挫的境地也容易使学生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

……他们从小学开始,从入学开始,就在一片骂声中长大……可能是教育淘汰,不断失败,破罐子破摔。(黄老师)

这部分青少年长期在学习上受挫,无法从学习中获得快乐和找到自我价值,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学情绪。也有老师认为,不能只归咎于学生,授课老师的能力也有影响,能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其中原因。

3.行为及心理问题

研究发现,在两所职业学校的青少年当中也存在行为及心理问题。行为问题主要体现在因恋爱纠纷或是同学口角引起的打架斗殴、故意破坏课堂教学方面;而心理问题则突出地表现在学生因自小缺乏关爱而呈现的一些渴望老师及同学关注的行为:一些学生曾是留守儿童或是来自单亲家庭,自小缺乏关爱,从而渴望被关注。

职业学校青少年年龄在15~20岁,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个阶段职业学校青少年呈现的所谓“社会问题”,从系统理论的角度分析,并非完全由青少年本身所造成的,家庭、朋友、学校、社会环境都有可能造成青少年社会问题的出现。从儿童期转向成人期的过渡阶段,敏感、多变、叛逆以及创新是青少年时期的主要特征[16];他们的外表虽具成人感,但心理发育远未成熟,容易冲动,易受他人影响,抗逆力低。这些青少年发育内在因素以及外在因素诸如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学校的教育环境与方式、社会主流文化,对于青少年思想行为的影响很大。

综上所述,职业学校青少年较为普遍存在的困难主要是与学习相关的,厌学的情况也比较严重,部分青少年存在行为及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青少年自身的因素,如本来的学习基础差以及主动学习能力有待提升;另一方面是处于人生过渡阶段的青少年期,确实有着因其自身发展的特征而呈现外在的一些“问题”,如叛逆、追求自由、标新立异等,但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因素如家庭、学校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解其形成的原因,反思作为教育者、社会工作者及研究者,甚至全社会,如何建构所谓职业学校青少年“社会问题”,避免给他们贴上“标签”,这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及社会工作者设计服务项目或是介入方法,以便协助/陪伴职业学校青少年顺利度过青春期的过渡阶段,坦然面对该阶段的困惑、迷茫以及准备好进入就业阶段。

(三)职业学校青少年就业困境及原因分析

焦点小组访谈资料分析及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职业学校青少年就业方面存在的困难及挑战是普遍的,这些困难与挑战主要有外部方面的因素使然,也有青少年自身的因素。

1.外部因素造成的困境

被“标签化”的职业学校学生。职业学校毕业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产业大军中的技能人才队伍中的主力军,在推动我国制造业发展、促进城市化进程及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人们对于职业学校学生的印象或看法大多是“只有差生才到职业学校念书”“职校学生素质差”等诸如此类的偏见。这些偏见,久而久之,已经内化到学生及老师对于职业学校的认知上,这种内化在老师及学生的观念中起到这样一种影响:对于老师,先入为主地认为职业学校是“挽救社会边缘人群”;对于学生,就读于职业学校让他们感到自卑,觉得自己不如大学生,前途暗淡。

社会对于职业教育偏见的建构,虽有其事实形成的基础——以技能培训、培养一线生产技术力量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意味其对于生源的文化基础要求较为宽松,职业学校毕业生大都在各种产业的一线工作,从事的是基层的工作,但是一概而论、以偏概全,不就学生的能力论事的话,对于职业学校青少年是不公平的。升学失利的职业学校青少年,或多或少地有着自卑的心理,而外界对于他们的偏见,一方面在就业市场中造成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会使得他们更加缺乏自信心。

来自用人单位的压力。来自用人单位的压力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重学历、轻能力的社会环境。在传统观念中,人们认为学历是与人的能力直接相关的,即学历越高,能力越强,而学历也成为能否获得好的工作机会及升职机会的关键。重学历、轻能力是功利学历教育的产品,具体体现在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过分追求高学历而轻视员工实际工作能力或是要求其在岗员工继续追求高学历。[17]对职业学校青少年而言,重学历、轻能力具体表现在竞争同一岗位的时候,企业会优先考虑学历较高的群体,或者企业会将有更好发展前景的岗位留给学历更高的群体。职业学校学生虽学历层次较低,但职业教育更着重学生的专业实践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学历低不一定代表能力低,然而在面对来自更高学历群体的竞争压力时,在过度看重学历的社会环境中,职业学校的学历在社会招聘中不具有优势,无论是获取工作机会还是晋升机会,职业学校青少年都处于不利的位置。

二是用人单位对于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除了要求高学历,用人单位更多关注学生的工作态度、沟通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能否吃苦耐劳。与上述重学历、轻能力的社会环境不同的是,在对职业学校的招聘当中,用人单位对于学生能力及态度的高要求,是因为在目前就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用人单位有更多的选择空间,自然要求更为优秀的员工。这虽使学生感到压力,但同时也是一个能使学生表现自己实力的契机。对于这方面的压力,教育者或学校社会工作者需加以引导,发挥学生的潜能。

2.与职业青少年自身相关的困境

自我定位不明确。自我定位不明确在职业学校青少年中的第一种表现是对未来缺乏规划,对于毕业之后要从事何种工作并不清楚。这部分学生一方面是因为对自己及专业都缺乏信心,对自我认识不够深入,专业学习也不尽如人意;[18]另一方面,来自困境家庭的青少年,因家庭环境及教育的问题,长期在生活及学习上受挫,面临毕业时更是迷茫,不清楚未来的走向。

……(来自困境家庭)这部分孩子他对自己的定位是很困难的,因为他从小生活在那个环境里面,然后不断在学习上受挫折、生活上受挫折,然后特别到最后毕业,都觉得困难,到找工作,也不知道要找什么工作……(邓老师)

第二种表现是职业学校毕业生对于就业期望值过高,缺乏长远的个人发展的规划,从而出现哪里的薪水比较高就去哪里的频繁跳槽、流动性强的现象。与调研组访谈发现相似的是,一项职业学校学生就业价值观的调查数据显示,36.8%的学生把工资福利作为择业的首要考虑条件,[19]凸显了目前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自我规划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个人发展的现象。

第三种自我定位不明确的表现是眼高手低,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向往体面的工作,轻视条件较差的工作,对工作也缺乏坚持性及吃苦耐劳的精神,跳槽频繁。

还有部分学生自我意识不足,主动性欠缺。这一部分学生是老师们口中的“中间层”“随流型”学生。他们中的大部分从小就按照父母、老师的安排和要求,按部就班地生活学习,缺乏开拓及创新的精神,自我意识不强烈,对于将来自己要做什么,更多是听从家长或是老师的安排。而对于学习或是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习惯抱怨而不主动寻求解决的办法,也缺乏自省及反思的能力。

……他家庭对他管得太多了……放不开手,他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他就按部就班地做,不知道去开拓……这部分孩子是毕业之后就业指导最难搞的,就是难度最大的……(曾老师)

就职业学校青少年自身的一些因素而言,无论是对于将来的自我定位不足,还是自我意识欠缺,这些表面看似由于青少年自身主观因素造成的困难,从青少年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除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主观性因素影响外,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文化环境因素都在其中起到作用。埃里克森认为,处于青少年期的青少年面临自我同一性确立的课题,即青少年对于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等重大人生命题的思考与选择,他们对自身及个体有着足够的了解并能有机整合自我的过去、现在及将来,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20]这一课题能否顺利确立,是受青少年的主观因素、家庭因素、教育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的。[21]首先是处于个体过渡阶段的青少年,具有生理发育迅速,心理发展缓慢,身心发展不平衡的特征。青少年具有心理上的成人感,但在认知能力、思维方式以及人格特点上尚未发育成熟,思维方式仍具有表面性及片面性,生活经验及社会经验缺乏、意志力缺乏、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22]基于此,职业学校青少年在就业时呈现自我定位不明确、自我意识不强等特征,这是与青少年阶段其身心发展的一些特征相关的。

然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征不能单独解释职业学校青少年在就业时所面临的一些困惑和迷茫。从生态系统理论的角度来看,青少年的发展是他们与环境的不同层面相互交换、相互作用的过程。[23]首先是家庭因素的影响。就家庭对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确立的影响,有学者认为,权威型或是过于严厉的家庭,或是事事替孩子做好安排的父母,都不利于青少年完成自我认识、探索自我发展的任务;相反会造成所谓“同一性早期完成”或“同一性扩散”[24]的情况:早期完成是指在青少年的重大的决定、价值观及人生观当中,更多反映的是权威人物的愿望,青少年缺失自我思索的能力,自我确定的可能性被阻断;而同一性扩散,即青少年长期未能达到自我同一性的确定,无法发现自我,具体的体现是青少年对于未来缺乏希望,消极过日,处于散漫的状态。[25]

学校教育环境以及外界的社会环境对于青少年自我探索发现、自我确定之路也有很大的影响。学校的教育方式是否有助于青少年的自我发展之路,是否限制个性空间的发展、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的提升,以及青少年对于学校有没有归属感,这些因素在分析青少年问题时应当被列入考虑的范围。此外,大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的主流文化、成年人榜样以及民主氛围对于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及价值导向的形成与塑造也影响重大。[26]

职业学校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的确立非本文的研究方向,但该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从研究中发现的职业学校青少年在日常生活、学习或是就业时面对的一些困难、挑战或是障碍,这其实是多方面因素——青少年自身、家庭、学校、社会共同作用、共同影响的后果,是他们在探索人生道路、自我角色确定的途中发出的信号——教育工作者及社会工作者的觉察及适时、适当的介入是必不可少的。同样,这也提示了在应对职业学校青少年问题时,对于学校教育者或是社会工作者来说,青少年的生活环境要列入考虑与干预的范围。

此外,还有人际交往、沟通能力方面的障碍。这方面的障碍在职业学校青少年当中也是非常普遍的,具体体现在进入学校这个新的环境的时候,不知道如何去跟同学交往相处;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因沟通不良与同学发生争执;在就业求职面试时不善于表达自己,害羞胆怯,缺乏自信心;在实习或是工作时不愿意与同事及领导沟通,难以正确表达自己,从而影响其工作。

……我在我们班是做副班长的……有时候我在讲台上说话,下面的同学不听,我一本书就扔过去了……(学生小李)

……他们在就业的时候,比如说他们去面试。他的表达能力很差,有可能他在面试的时候,说话声音小,可能他说出来的话,可能会词不达意,未必让评委就说……可能他能力很强,但是在表达方面很欠缺的话,就会被PASS掉。(吴老师)

青少年在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方面的障碍,其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以青少年时期身心发展的特征来看,此阶段青少年的心理常处于矛盾的状态——有时候青少年表现得非常勇敢,但在其他情况下,如在公共场合中表现为害羞胆怯,这一情况其实是与这一阶段青少年所特有的心理特征以及青少年社会经验的欠缺密切相关的。[27]其次是青少年的家庭因素影响,其中包括亲子关系的质量。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爱、情感交流及沟通的质量,影响着孩子的社会化过程及各种社会人际关系的发展。调研组在访谈中了解到,在项目研究中的两所学校,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曾为留守儿童。云南省为贫困省,省内流动的农民工数量高达760万人,留守儿童的数量有100余万人,其中云南留守儿童具有留守时间早、与父母联系少、见面难的特点。[28]长期父母角色的缺位、亲情的缺失,使儿童在价值观形成、基本知识获得的成长过程中无法得到父母的指导,由此导致的亲子关系的疏离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的发展过程,对其社会人际关系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四)职业学校青少年的努力

调研组在两所学校分别进行的两个学生焦点小组讨论中发现,在意识到自己某方面的不足后,学生会有意识地去提高这些方面的不足:为了积累社会经验而在假期外出打工;为锻炼自己的胆量及表达能力,参选学生会的职位;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没有自暴自弃、得过且过,而是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及对未来的规划,利用假期的时间学习相关的知识;在面对高学历群体的竞争时,能清醒分析自己的优劣势,调整就业的目标。这一部分学生,是访谈中老师们口中的“觉醒型”的学生,他们当中大都参加社团,或是在学习上积极主动,未雨绸缪,积极考取各种证书。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的是,这种主动意识强烈的学生在职业学校是属于少数的,更多的是如受访的老师所说的“中间层”的学生——自我意识薄弱,主动性较低,对于未来仍感迷茫的“大多数”。因此,如何能够发挥这类“觉醒型”青少年的力量,带动其他类型的青少年发生改变,是设计相关服务项目应该考虑的要素。

四 职业学校对于其学生困境介入方法及存在挑战

职业学校生源多样化,学生素质不一,对于职业学校青少年的行为心理问题,目前职业学校的应对方法主要有采取封闭式的教育管理方式、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等方法。封闭式的教育管理方式,采用“堵”“防”的制度化管理方法,虽能防止某些行为问题的发生,但同时也制约了青少年的个性发展,忽视青少年行为问题的真正根源,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对于职业学校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受访的两所学校采取建立心理咨询辅导室、配备专职心理咨询师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个体咨询、团辅、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服务。目前职业学校心理辅导主要存在缺乏制度保障,师资缺乏,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资金难以保障以及学校重就业率而轻心理健康等发展的瓶颈。[29]

近年来,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高水平。对于促进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目前比较普遍的做法是采用校企合作、订单培养、集团化办学、专门化市场,以及形成支持职业学校学生创业的一些政策等方法。就就业服务平台而言,目前各级职业学校普遍设有专职部门开展职业指导与就业工作;自2008年以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全国范围内正式设置[30]——理论上说,从准备就业前的就业指导课到求职时的就业推介,职业学校的人才就业服务体系及机制已经初步建立起来。

对于诸如上述研究发现中的职业学校青少年普遍面临的就业困境,目前学校的介入方式是以开展就业指导课为主。在本研究中涉及的两所学校,就业指导课的开展以传统的课堂式教学为主,主要教授的内容比较全面系统,包括心理知识、职业素养、团队合作、能力培养、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技巧、法律知识以及创业等方面的知识。对于已经外出实习的职业学校青少年,虽有老师带队外出实习,但由于人数众多,对于学生在实习期间遇到的困难与挑战,带队老师难以一一回应每个学生的需求。

职业学校就业指导形成系统的课程已有数年的时间了,就其效果而言,有的职业学校的教育者认为现在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队伍存在专业化及职业化水平有待提高、课程设置陈旧、理论多于实践、课时量少、学校的重视程度不高、重就业推介而轻职业生涯规划等不足之处。[31]另根据研究人员在日常访谈中观察发现,大部分职业学校青少年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并未有足够的意识与重视,缺乏参与课程的热情,这也是影响职业生涯规划课效果的原因之一。

五 社会组织对职业学校青少年困境的介入方法

目前,在国内开展职业学校青少年社会服务的机构很少,其中之一的原因是,职业学校青少年所面对的困境,无论是与成长、学习相关,还是与就业相关,还没有引起社会足够的重视;其次是我国的社会工作及社会组织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目前国内进行职业学校青少年社会服务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两家国际NGO,分别是儿童乐益会及救助儿童会。基于两家组织的项目报告及相关资料,下面就两家组织的具体服务项目、工作范围及工作方法进行分析(见表1)。

表1 儿童乐益会及救助儿童会情况一览

综观两家组织的服务项目设计,两者的共同点在于赋权理念的嵌入及可持续发展的项目设计。赋权社会工作理论认为,受助人虽处于弱势地位,受社会环境所阻碍,但是他们是有能力的,社会工作者应协助受助人增强自我的权能,协助他们认识到自我的能力,意识到自我才是改变的媒介,从而应对外在环境及优势群体的压迫。[32]就两者的项目设计而言,赋权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通过课程的传递,教授与职业学校青少年息息相关的健康、财富以及就业方面的知识,提升青少年应对青春期困惑或是就业方面的困难的能力;二是赋权的对象延伸到与职业学校青少年系统中的重要一环——职业学校教师能力及意识的培训。只有与学生联系紧密的教师意识到学生所面对的困难与障碍并愿意为之而做出努力,对于职业学校青少年的增权才能获得有力的支持,才能可持续地发展下去。然而,这类项目也有它的局限之处:一是受项目化运作的影响,在项目周期及资金上难以长期支持职业学校开展服务,能否把项目作为常规化的课程,取决于合作学校对项目的重视程度、学校的主动性及资金支持等因素;二是项目的受众面窄,受资金及人力资源的掣肘,目前两个机构的项目点都不多。

六 讨论及总结

本研究根据焦点小组访谈、参与式观察以及问卷调查的结果,先从云南省职业学校青少年的背景进行阐述,继而描述及分析云南省职业学校青少年普遍面临的困境,着重讨论他们在就业时所面临的障碍及挑战,最后就目前学校及社会组织对于职业学校青少年困境的介入方法及优缺点分别做出阐述。

综观本研究发现的职业学校青少年所面临的困境及障碍,无论是关于成长过程,还是学习方面,抑或是关于就业方面的,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与其所处的青少年时期身心发展特征及课题关系密切,其次是家庭因素及教育因素对其的影响,而社会对他们不公平的偏见,以及主流文化、价值取向无不影响着该阶段青少年思想认识、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塑造,而他们所呈现的在成长、学习以及就业方面的一些困境与障碍,则提示着社会的重视以及介入。目前学校对于职业学校青少年困境的介入已形成一些方法与经验,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及相互借鉴,可以更好地发挥各方面的所长,促进职业学校青少年困境的解决。

七 职业学校青少年困境的对策建议

为更好地协助职业学校青少年应对其成长、学习以及就业方面的难题及挑战,促进职业学校青少年全面发展,基于本次研究发现,结合团中央、民政部等六部委的《关于加强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中青联〔2014〕1号)、《云南省关于加强青少年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相关政策,调研组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推进职业学校青少年社会工作

建议由团委牵头,推动职业学校与社会工作机构合作,社会工作机构可采取在职业学校建立青少年社工站的方式,根据职业学校青少年的需求,提供思想引导、习惯养成、就业指导、社交指导、困难学生帮扶、法律服务及权益保护、心理疏导、临界预防等社会工作服务,解决职业学校青少年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促进青少年健康和全面地发展。完善现有职业学校青少年社会服务项目的设计,充分体现职业学校青少年诸如行为及心理问题、厌学情绪、职业生涯规划、人际沟通等方面的需求,同时结合学校现有学生服务的资源,取长补短,共同合作,发挥各方的优势,优化服务项目的设计。

(二)鼓励社会工作机构介入职业学校青少年事务领域

对于现在已经介入职业学校青少年困境的社会组织,建议加强与项目地的社会组织合作,培养及提升在地社会组织的服务意识与能力,促进职业学校青少年社会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建议政府以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鼓励各地现有社会工作机构介入职业学校青少年社会工作。

(三)加强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加强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校管理高层应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改变重就业推介、轻职业规划的现状。建议职业学校与社会工作机构合作,利用社会工作机构在青少年当中开展工作的优势,多样化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设计。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还需强化职业学校青少年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与意识,根据职业学校青少年的情况,分阶段、分内容实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四)职业学校青少年骨干培养及能力建设

建议培养及扶持职业学校青少年骨干参与到职业学校青少年社会服务当中。重点培养青少年骨干协助社会工作者、教师开展工作,可采用志愿服务的形式,并建立合理的志愿者培养、使用、激励及评估制度,提高职业学校青少年志愿服务意识。建议社会组织以小额项目资助的形式,鼓励和支持职业学校青少年团体申请社会服务项目,定期为他们提供专业培训、团队建设以及督导方面的服务。

(五)加大资金投入

建议将职业学校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列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拓宽资金的来源,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支持职业学校青少年社会服务的开展,通过税收减免、荣誉表彰等方式鼓励企业及个人以捐赠资金等方式支持职业学校青少年社会工作。

(六)提高技能型人才社会地位,消除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职业学校青少年所面临的困境当中,其中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对于职业学校青少年的学习、成长以及就业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要改变社会轻职业教育、重学历教育的现状,单靠宣传而不从根本上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地位,是难以实现的。建立合理的技能型人才薪酬制度,健全技能型人才的学习及晋升体制、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是提高技能型人才社会地位、转变就业观念的根本措施——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法律与法规引导、鼓励企业制定合理的薪酬制度与用人制度。[33]同时,职业学校应加强学科建设,提高专业竞争力。职业学校青少年也应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1] 本文为儿童乐益会青少年潜力开发项目成果。

[2] 《2012年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

[3] 刘海君:《云南省中等职业教育的调查分析》,《职业教育》2011年第7期。

[4] 数据来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5] 张社宇:《职业学校学生发展困境的实证调查》,《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第8期。

[6] 潘茜、李明川等:《成都市职业学校学生健康危险行为调查》,《职业卫生与病伤》2009年第10期。

[7] 《2012年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

[8] 陆士桢:《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9] Elliot.J.,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 Change,Milton Keynes & Philadelphia:Open University Press,1991.

[10]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1]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第290页。

[12] 云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人口与民族”,http://www.yn.gov.cn/yn_yngk/yn_sqgm/201111/t20111107_1896.html。

[13] 刘海君:《云南省中等职业教育的调查分析》,《职业教育》2011年第7期。

[14] 李晓静:《职业学校“问题学生”的成因及教育转化研究》,《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15] 李晓静:《职业学校“问题学生”的成因及教育转化研究》,《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16] 陆士桢、王玥:《青少年社会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7] 徐俊华:《功利的学历教育思想产生的根源及危害》,《教育评论》2002年第6期。

[18] 吴雪琴:《职业学校就业心态及就业对策研究》,《职业论坛》2008年第20期。

[19] 王宇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特点及就业教育》,《出国与就业》2012年第12期。

[20] 埃里克·H.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孙名之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1] 张日:《青少年的发展课题与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影响因素》,《河北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22]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3] 王思斌:《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24] J.E.Marcia,Waterman A.S.,Matteson D.R.,et al.,Ego Identity:the Handbook of Psychosocial Research,New York:Open University Press,1993.

[25] 张日:《青少年的发展课题与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影响因素》,《河北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26] 张日:《青少年的发展课题与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影响因素》,《河北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27]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8] 杜平、刘萍、左娜:《云南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资料来源:http://wenku.baidu.com/link?url=_FMGCZtyqE170KBZA1DeqpU1Qi1xV6nEQsceIC88rwR-uyAM-7mGHTLCpf68FB2TaP-Y9fd9he3_X5d_WG11JimlwfTmsi_WLBckbs4npeO。

[29] 陈君华、李雪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辅导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9期。

[30] 《2012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31] 张兆民:《中职学校指导工作的现状与对策》,《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年第24期。

[32] Solomon,B.B.,Black Empowerment:Social Work in Oppressed Communitie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6.

[33] 孙延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