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列强在远东的竞争
英国人当然知道,中国不同于印度,因为它是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英国一直在尝试打开中国市场,经过两次鸦片战争之后,终于取得了一定的收获。到1870年代,中国进口的货物90%以上来自英帝国及其殖民地,出口货物有70%左右输往英帝国,[6]中英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高居首位。因此,英国政府在中国的首要政策目标,就是致力于维护并扩大在这一地区的既得利益和优势地位。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一局面的出现,固然与甲午战后中国颓象尽显、沦为“濒死之国”有关,[7]但更与当时的世界大势密不可分。1870年,德国统一之后,走上了扩张发展的道路。几乎同一时期,结束南北战争后的美国正在快速发展。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也不甘示弱。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带动下,列强掀起了一波瓜分殖民地的狂潮,在全球展开了竞争。非洲大陆就是在这一时期被瓜分完毕的。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波狂潮的出现,与当时一些政治理论的出现关系密切。比如,“地缘政治学”理论已经初具雏形,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在所著《政治地理学》(1896年出版)中,把国家比作生命有机体,认为空间对国家来说越来越重要,因此扩张领土是其生存的基本法则;随后瑞典学者索伦在《国家有机体》中正式提出了“地缘政治学”的概念。稍早一些,美国的马汉于1890年提出了海权论,晚一些的麦金德提出了陆权论,并指出国家的生存之道在于实现自给自足。因此,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成了关乎国家存亡的战略需求。在这些理论的刺激下,政治家们在全球掀起了瓜分狂潮,一大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就是在这一理论背景下建立的。
在中国及周边的朝鲜、越南等地,也出现了领土危机。西方人将其称为“远东危机”,这场危机的实质是列强在远东的竞争。
危机始于甲午战后,引发危机的是日本。通过《马关条约》,日本企图割占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在德、俄、法三国的干涉下,辽东半岛没有割成。然而,日本的行动已经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欲望,三国的介入也使得远东危机升级为国际问题。随后的争夺由德国和俄国带头。一直未能在中国建立基地的德国,于1898年初租占了山东省的胶州湾,租期99年,并将青岛改造成德国远东舰队的海军基地。这在西方世界引起了轰动。随后不久,是年3月,俄国租占了辽东半岛一部,并且将中国的要塞旅顺变成其在远东舰队的军事要地。
当德国和俄国成为危机中的主要行动者之时,政治和贸易影响力仍在中国占据支配地位的英国,立刻受到了德国和俄国在中国大陆建设海军要塞的影响。与日、德、俄瓜分中国的计划不同,英国要致力于维护中国的完整和统一,以保障其在华既得利益和优势地位。
就其实际情况来说,1897~1898年的远东危机可以看作“对海军基地的争夺”。[8]在危机中,处于漩涡最中心的是德、俄、英,最不希望危机发生的是英国。实际上,自甲午战后,英国在华一国独大的垄断局面一去不返,列强在中国的竞争时代来临。对英国而言,如何在竞争时代维护其在垄断时代获得的利益,是一项极大的挑战。“争夺海军基地”的远东危机是第一次挑战,面对挑战,英国最终选择的应对方式是租占威海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