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在气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引言

汗牛充栋的古籍中有那么多“气”的说道,今天人们依然常把“气”挂在嘴边,从“志气”“晦气”“灵气”“气概”“气势”“气象”到“朝气蓬勃”“稚气未脱”“老气横秋”和“理直气壮”“喜气洋洋”“杀气腾腾”,从通俗的“孩子气”“小家子气”“运气”“脾气”“赌气”“怄气”“秀气”“傻气”“土气”“洋气”“心平气和”“阴阳怪气”“歪风邪气”到比较时髦的“牛气”“帅气”“人气”“大气”……在通用的传统语汇中“气”最活跃、出现最频繁。人们不禁要问:究竟什么是“气”?这“气”为什么与我们的国家民族的语言和思维有如此不解之缘?

于是有必要进行一场与古人很有意义的对话,要聆听先哲遥远却无陌生感的心声:从一个极其重要的、几乎是不可替代的侧面去了解古人是怎样进行思考的,怎样把握宇宙万物的运作演化,又怎样理解物我的交往,怎样理解精神与物质的相互关系,怎样理解生命现象和美的创造……

自古以来国人就是重“气”的,喜欢用这个概念表述自己的体验、思考和追求。

从春秋时期齐鲁长勺之战“一鼓作气”的以小胜大,到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气吞万里如虎”;从孟夫子傲然凡俗在道义上有高度自信的“浩然之气”,从“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鼓吹的“气盛言宜”和文天祥“杂然赋流行”的天地正气,到为黄宗羲推崇的“鼓荡而出”的元气;从令人叹惋唏嘘的“英雄气短”和“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到令人憎厌的“盛气凌人”“颐指气使”;从庄子的“吹呴呼吸,吐故纳新”、道家的导引之术,到今天的气功和练拳讲究的精、气、神……

重“气”中有自尊、自信和自强,重“气”中有对高尚的品格情操和坚韧意志的推崇。我们会为一时的屈辱愤懑憋气,期待有朝一日扬眉吐气!我们鄙薄低声下气和灰心丧气!我们说力图改变现状者有志气,聪慧者有灵气,志趣高远者有逸气,壮怀激烈者有豪气;意气风发是精神昂扬、情绪亢奋的状态……有气魄则是对眼界开阔、有胸怀气度、有胆略和魄力者的赞誉。运动场上我们羡慕强者的霸气、冠军相中流露的王者之气……

历史上那些堪称民族脊梁的志士之所以有担负道义的铁肩,能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以抗御邪恶,正是因为他们心存不可干犯的正气。

先哲教诲我们:气不可使之馁,得养而壮大之;气可鼓而不可泄。

无论是一个事业还是一个群体,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气勃勃则充满活力和创造性,预示出无限美好的发展前景;一潭死水、暮气沉沉是僵化腐朽的呆滞和沉寂,则只可能听任宰割,走向没落和灭亡,所以晚清龚定庵面对国势日衰风雨飘摇的前景才有“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大声疾呼!

“气”范畴的内涵非常丰富,运用广泛。比如“气”是清虚而有涵容的,所以“气”有时也和“器”相通,“小气”以往曾经有人写作“小器”,指器量狭小和吝啬、拘泥,而“大气”则是一种雍容大度、开阔恢宏的宽容和开放,未尝与“堪成大器”和“大器晚成”之“器”没有联系。无论是乐曲、书法、小说创作还是绘画、雕塑、庭园建筑设计,在创意和规划布局上总是以大气为上的。

古代书法绘画中的“气象”和“气候”自有其特定含义。今天人们偶尔也能碰上类似的情形:比如说到一个人或一项事业是否成得了“气候”的时候,这“气候”就不是指春夏秋冬的节令和风雨晦明的天候而言了;日本的围棋术语“气合”大概是双方各得其宜、无可争议的意思,虽然与古代汉语指情谊融洽、投合的“气合”已经有所区别,也未必寻不出东方的文化渊源……

当代学者指出,“气”论贯穿中国古代哲学史的始终。其实又何止哲学!历史上那些运筹帷幄的谋士常议论和预言国运气数,军事家从来重视军队的士气,艺术家强调作品和艺术形象要气韵生动,实业家说经营和发展的前景首先要看企业的人气,纹枰手谈要求精于算气(“气”关系一块棋的生死,对杀时“差一口气”就全军覆没),老百姓希望一家和气,冒风险的人说自己要赌运气……

从古到今,国人爱说“势”、论“势”,但“气”无疑是势最亲密的伴侣;“阴阳刚柔”有时能够说成是“阳刚之气”和“阴柔之气”;“神气”的概念不也司空见惯吗?……

从宇宙万物的基始物质,到人的精神意志;从为人处世的道德模式和行为规范,到救亡图存正义凛然的民族脊梁;从政治家、军事家的识鉴、器量和智谋、抱负,到磅礴古今左右天下大势的战略决断;从作家艺术家的素质、才情、灵感、视野、胸襟,到艺术的品位、追求,……古代中国的这一切似乎都与“气”相关联。

对于“气”范畴历代论者虽然各有发挥,但被广为认同的东西始终存在,以约定俗成维系着它顽强的生命力。其内涵和外延的种种拓展,既是从古人的切身体验和观察中积累起来的,也有不少来自先哲的思辨和推想。

古人的意识中,“气”清虚、轻柔、空灵、流动、氤氲、变幻,有无限的容涵和生机;“气”无形却可感,且能化无形为有形;它通于一切——充斥一切、渗透一切、构成一切,而且自始至终在不断运动转化,又可以是具体事物个性集中和综合的表述;“气”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甚至无孔不入……在华夏民族传统的话语里,“气”是宇宙万物的本根,是构成一切事物现象的基始物质及其运动的方式、发展演变的动力……对于人而言,“气”是须臾不停的呼吸气息,是体内流转通达的血气,是生命的活力,是精神意志,是情操、气节,是情感、个性和品格的显现,是灵慧的源泉……作为不舍象的概念,“气”既有感性特征又有抽象内涵。

议论一个事物、一种现象的“气”,大都是从精神和实质上对这个事物、这种现象作综合或者总体评价,进行整体性的把握。即使说的是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那“气”也必定是滋育、影响这种风格形成诸多因素有机的结合体。“气”的系列概念及其表述的内涵通常是不宜作琐细的和机械的分解的。

艺术论中的“气”往往兼指作品、创作主体甚至时代精神。比方说古人所谓先秦汉唐气厚,不仅是说这一时期艺术(文章、书法、雕塑)的风貌和底气坚实厚重,还指孳育这种风貌和底气的时代精神。“气厚”指事业或主体精神底气充实宏大、根基稳固,蓄积着健康浑厚的向上之势。

我们民族精神生活的内容中“气”离不开,也说不完,尤其是在美的境界。

“气”范畴的涵盖面极宽,也可以说“气”在古代美学中是运用最广泛、最具繁衍力和亲和力的概念。“气”的概念常常出现在社会生活和艺术创造的话语中,说它最具繁衍力和亲合力指由它派生和组合的词语最多,拥有最庞大的概念族群,上世纪90年代初出版的一个古代文论辞典所收录的“气”概念系列词条竞有八九十个之多,比如“气势”“气象”“气韵”“气魄”“气质”“气概”“气力”“气格”“气调”“气候”“精气”“元气”“体气”“底气”“神气”“志气”“骨气”“清气”“浊气”“豪气”“才气”“意气”“灵气”“怒气”“愤气”“生气”“傲气”“逸气”“奇气”“正气”“邪气”“浩然之气”“阳刚之气”“阴柔之气”“士气”“书卷气”“粹灵气”“酸腐气”“霸气”“火气”“暮气”“矜气”“匠气”“作气”“骄气”“俗气”……这种现象在古代范畴体系中是绝无仅有的,足见其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据有无可比拟的特殊地位。

其实世界上许多古老的民族都曾经有过运用“气”概念或者以“气”的比况、帮助思维的历史。

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哲人中阿那克西美尼提出“空气是万物基始”的学说;稍后,恩培多克勒也认为“气”是世界万物生化的“四根”之一。《圣经》中也有以上帝之“气”来解释万物和现象形成的记载,尤其是屡见用“气”以及与“气”(或“风”)相关联的“灵”来解释生命现象和人的智慧灵性之所以然,比如《旧约·约伯纪》就有:“但在人里面有灵,全能者的气使人有聪明”(33章8节);《诗篇》中说:“诸天借耶和华的命而造,万象借他口中的气而成”(6节)。《圣经》作为保存希伯来人上古历史和思想文化的重要文献,这样的“气”论也反映出中东(至少是犹太民族)远古先民对万物本根和世界生成的一种思路。渊源于古印度的佛学中以地、水、火、风为“造作生出一切之色法”之“四大”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187页。,与“气”有相通之处的“风”也被看作是生成现象的四种基本元素之一。……这些未必都是没有意义不必关注的巧合。

然而,《圣经》中由全能上帝予夺的气、风、灵和佛学中的“四大”之说始终只是一种教义,古希腊以“气”为本根的学说维系的时间的范围都十分有限,唯独中国的“气”论贯穿古今,向各个领域广泛渗透,沿用不衰。这究竟体现出一种什么样的民族个性呢?

“气”范畴长期和广泛的运用及其所属庞大系列概念的出现,表明华夏民族经常从生命运动的角度去理解宇宙万物的生成运作和人类的灵慧,强调精神和物质相互依存“以虚统实”“道器不离”的关系,在需要对事物进行整体性的模糊把握的时候使自己拥有一种便利和优势,显示出一种把握世界的特殊智慧。

对于今天的“气”论的研究者来说,有个挥之不去的麻烦:怎样为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人们总想知道个究竟,对这个常相依傍的“气”能作个简明的诠释该多好。不过,假如这场对话中真的能够听到先哲的告诫,他们肯定会笑话这样企图,说:何必徒劳!

中国古代哲学和艺术论的范畴、概念通常都是约定俗成的。而“气”又可谓是约定俗成之典型!几千年来人们在不同领域都用到这个概念,各个学派的主张不同、语境不一样,所谓“气”经常各有侧重,甚至各有所指。既然意义各有千秋,要说出一个被广泛认同又能包举一切的简明定义也就不可能。然而不作统一的定义不等于对其意义的开掘和阐发无能为力。多层面的动态的考察尽管工作量更大、更为困难,却有利于全面认识古代“气”论和传统思维方式的价值。

对“气”范畴的诠释必须是动态的、全方位的,要化解没有统一定义的困难。首先得弄明白它的来历,怎样从一种物态上升为理论范畴,考察其思维特征及其内涵的发展变化,辨析“气”的概念系列在各个领域的理论组合中的共性与个性,有了掌握来龙去脉和多层面材料的基础,才谈得上对“气”范畴理论意义的总体把握,回答若干个所以然的质询。于是,也就形成了写这本书的基本构想。

能不能这样以为:比较全面地掌握了“气”的理论意义,就能大致理解传统运思模式的独特性;懂得了国人乐于运用“气”的概念系列、造艺者追求“气”的所以然,能够从“气”的角度进行欣赏和评价作品,于是找到一条进入古代艺匠心灵的通道,得以窥见他们的精神境界和思维运作方式,把握其某些基本的审美取向,从而为古代美学的研究铺上一块升堂入室的阶石。

我想,这一点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