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域名的过去与未来
1985年1月1日,世界上第一个域名nordu.net被注册了。
1985年3月15日,世界上第一个.com域名symbolics.com被注册了。
在1992年以前,域名注册一直是免费的,不过大部分人都不怎么重视域名,所以注册的人很少。
1991年5月,英国人蒂姆·伯纳斯·李爵士(Tim Berners-Lee)把他的发明WWW协议(World Wide Web,万维网,即大家熟悉的WWW。不过其发明的正式命名时间为1989年12月)在Internet上首次向世人披露,立即引起轰动,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被广泛推广应用。直到1993年,域名才开始受到人们的欢迎。
1993年,Network Solutions(NSI)公司与美国政府签下了5年合同,获得了.com、.org、.net三个国际顶级域名注册权的独家代理权。NSI以每年100美元/个的价格向其用户收取注册费用,两年后每年收取50美元/个的管理费。而当时注册的域名的数量,总共才7 000个左右。
到了1998年年初,NSI上所托管的域名的注册数量已达到了惊人的一百二十多万个。这其中90%的域名,其后缀都为.com,仅仅这部分,就让NSI一年进账六千多万美元。到了1999年中期,该公司仅域名注册费这一项,年收入就约2亿美元。
商人总是逐利的。NSI是一家商业性质的公司,由于过于追求利益而疏于管理,其运营的这些全球性的通用顶级域名,产生了大量问题。1998年,大量关于域名被抢注、被申诉、被仲裁的负面新闻不断见诸报端,令NSI深陷于麻烦之中。
1998年1月30日,美国商务部通过其官方网站正式公布了《域名技术管理改进草案(讨论稿)》。这项由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的互联网高级政策顾问艾瑞·马格曾纳(Ira Magaziner)主持完成的“绿皮书”,申明了美国政府将“谨慎和和缓”地将互联网域名的管理权由美国政府移交给民间机构的态度。“绿皮书”总结了在域名问题上的四项基本原则,即移交过程的稳定性、域名系统的竞争性、完全的协作性和民间性,以及反映所有国际用户需求的代表性。
在这四项基本原则的指导下,“绿皮书”提出组建一个民营的非营利性的企业来接管域名的管理权,希望能在1998年9月30日前将美国政府的域名管理职能交给这个民营非营利性企业,并最迟在2000年9月30日前顺利完成所有管理角色的移交。这个民营的非营利性企业,或者说组织,就是ICANN(The Internet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
1998年9月30日,美国政府正式终止了它与NSI之间的合同,并把IANA(The Internet Assigned Numbers Authority,互联网数字分配机构)的职责交由ICANN来履行,让其管理互联网上的域名与IP地址资源。2009年,ICANN独立于美国政府管辖之外,真正成了国际化的组织。
ICANN主要管理四项事务:IP地址、网络协议、域名和DNS根域名服务器。
在ICANN正式开始管理域名之前,对于域名过期时间的管理是有些混乱不堪的,除了规定域名在到期60天之内可以续费以外,域名正式删除前的时间并没有完全公开透明,完全由NSI自己说了算,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ICANN接手工作以后,这种情况改善了很多。例如,ICANN对于域名过期做了如下一些工作:1999年,招标第一批5个通用顶级域名的注册商,引入了公平竞争机制,使得通用顶级域名的注册价格下降,同时域名抢注价格也下降了;2001年,和注册商的协议中规定,注册商在域名过期后必须给注册人留有时间来赎回;2004年,制定了详细的过期域名删除政策;2008年,再次明确了注册人在域名过期后虚有足够时间将域名恢复;2013年,对域名的过期注册恢复政策进行了修改,允许域名注册商在域名到期后随时删除域名,但这一规定并不是强制性的(相关链接为https://www.icann.org/resources/pages/errp-2013-02-28-zh)。
近些年来,一些国家纷纷开发使用采用本民族语言构成的域名,如德语、法语等。我国也跟随潮流,开始使用中文域名,但可以预计的是,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以英语为基础的域名(即英文域名)仍然是主流,且.com这个通用顶级域名的霸主地位将会一直被保持。
拓展知识:
《互联网简史》中文版https://www.moeunion.com/d/110
《互联网简史》英文版https://www.internetsociety.org/internet/history-internet/brief-history-int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