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探索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摘要:某些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存在一些问题。“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设置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诉求。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着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不平衡、实习任务受到学生的主观忽视、信息化与科学性结合不紧密等问题。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要想取得实效,须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自主性和思维能力,须在传统文化继承与科学技术创新两方面双管齐下,还须防治学生创新尤其是创业活动失败的后遗症。

关键词:地方高校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信息化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系列发展战略之一,现已上升为一种国家发展战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佚名.习近平: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4-08/18/c_1112126938.htm.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总体框架下,各级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作出了具体行动,以回应国家创新发展驱动战略目标的提出。众所周知,只有人才辈出才能强国,所以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要靠创新型人才来完成。而在现有的体制和机制下,创新型人才的培育主要还是靠高校来完成。中国的高校分为很多种类,其中地方高校与各地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极为密切。在这种意义上,地方高校本来就应该为地方培养创新驱动型人才,并依此来促进地方乃至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那么,如何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改革?各地方高校对这项工作准备好了吗?答案显然无法令人满意。事实上,某些地方高校尽管在努力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但其中明显存在一些问题或误区,而不解决这些问题和误区,培养创新驱动型人才的目标就极有可能成为泡影。

一、当前地方高校习见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

中国地方高校的本科教学模式非常相似,大部分采用学分制,一般根据年级而分层次循序渐进。学生在第一学年主要学习基础型的理论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以相关师范院校的文学院课程设置为例,大一学生主要学习现代汉语、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等专业基础课程,除此之外还需学习英语、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心理学等通识教育课程。学生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和理论后,进入第二学年的学习开始偏向专业课程,专业课程比例也明显占比大些。第二学年是一个过渡期,进入第三学年后通识教育课程就非常少了,第三学年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为主。等到了第四学年,则以培养学生的师范技能等实践能力为主,为将来学生从事教育行业打基础。与师范专业相比,其他非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模式也差不多,各自以培养学生的相关专业技能为主。

各地方高校在设置基础课程名录时,首先也是必须依据教育部的相关课程名录来进行设置;在此基础上,通过调查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就业需求,并结合当地和学校本身的课程资源,开设多种专业或非专业的选修课,以及素质提升类课程,它们主要是人文学科和理工科类课程,有会计课、计算机课、公文写作课等,甚至还有剪纸这类中国艺术文化课。换言之,各地方高校的专业基础课基本上是根据国家或地方政府的教育方针、人才培养目标而设置的,目的是令学生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而选修课程的设置可以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修课程,进而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与专业课程的互补。文科生选修理科课程,理科生选修文科课程,可以使学生不局限于自己的专业范围,涉猎各方面的综合知识。因此,选修课程的设置,尤其是其多种类、多样化的特点,可以为学校培养综合型人才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径。

对于地方高校尤其是以师范专业为主的高校,大部分学生将来毕业后是要从事教育行业的,因此师范技能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在这些地方高校,教师非常注重学生师范技能的训练,不仅开设了诸多师范技能课,还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级、省级乃至国家级的师范技能大赛,希望借此调动学生学习师范技能的积极性。特别是近几年来,各地方师范院校的实习制度日趋完善,已经不局限于大四的教育实习,在此之前的大二、大三,学生在各学院的安排下都要去对接的中小学进行教育见习,以期提前了解实习工作内容;而学生可以在见习工作结束返校后反思自己所缺乏的能力和素养,进而使他们此后更加注重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以上这些都是基础的、典型的地方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的教学方式,是以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素养为主的。问题在于,“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设置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诉求。因此,各地方高校大多在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力图实现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以便达成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这类改革是有道理的,也是有其必要性的,但这并不代表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不存在问题。

二、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高等教育走到今天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具体到高校本身,尤其是地方高校时,问题还是不少的。由于各地方政府对省属院校的扶持力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所以各地方高校的基础设施、师资力量、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是无法与省属重点院校相比的,更不用说与“985”“211”高校相比了。抛开诸多客观因素,聚焦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本身,我们会发现各地方高校存在诸多问题。

1.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的不平衡

创新创业能力须在实践中获得。从目前来看,各地方高校的课堂教学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当然也有实践性训练的安排,如旅游专业的学生会被安排去相关的旅游景点进行实地考察,生命科学学院的学生在研究性课程中也会观察实物做记录。不过相比于理论课程,这些实践性课程可能会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而无法做到效用最大化。当下,几乎所有地方高校都以培养高级的富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而要想真正培养出色的创新型人才,仅靠书本上提供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专业训练,并在实践应用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而加以改善,进而成为一个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该说,这个道理高校系统的人都懂,但具体到操作时,是没有多少“因人设课”的老师能够做到“重实践”的,因此“重理论轻实践”仍是很多高校教学活动中的“顽疾”。

2.实习任务受到学生的主观忽视

对于很多地方高校而言,师范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难题,但其往往又是很多地方高校的主打专业或者老牌专业。客观地说,在各类专业中,师范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力度可能是最小的,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上是最不积极的。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师范生的技能培养是综合性的,不可能简单依靠某种教育方式来得以实现。而且,一个师范生变成一个富有创新意识的优秀教师的过程需要很多年,任何高校的创新创业举措对于师范生培育来说,都很难在短期内看到成效,所以很多高校教师对于师范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并不热衷。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当前地方高校的师范专业没有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或改革。实际上,很多地方高校都在以培养优秀教师为目标努力进行教学实践改革。可惜的是,并非所有的师范专业都有进行这类创新创业或者教育教学实践改革的充分条件。比如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只有大四的一次全校性实习,而四个学期的见习往往是应付性的,再加上见习单位对见习学生既不热情也不愿意认真指导,所以见习的效果是有限的。又如,很多地方高校的师范专业实习对接的是各地的中小学,在开拓师范生见习、实习基地上很多高校做了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实习单位的领导和老师们对实习生大多会做出肯定性评价,这是值得欣慰的地方。问题仍在于,有的学生实践意识不够强,不重视见习和实习,并没有把见习和实习当作提升自身能力的重要机会,认为这不过是学校安排的一项教学任务,有的自主实习学生甚至在实习表上盖好实习学校的公章就算完事,根本没有全身心投入到实习工作中。如此一来,实习工作自然无法实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或者综合素质能力的目的。此外,有的学校在安排师范生实习时是以考虑培养师范生的教师专业技能为主的,可按照权威机构统计的往年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情况,会发现近一半的师范生没有从事教育行业,而学校是无法在师范生实习上兼顾学生多维的就业问题的,也不能安排师范生从事非师范实习工作,这个问题只能靠学生自行解决。当然,见习和实习不受学生重视的情况,不仅存在于师范类专业,也同样存在于其他非师范类专业。

3.信息化与科学性结合得不够紧密

各地方高校的教学原则一致强调要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科学技术尤其是教育信息化对培养人才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和作用。然而很多地方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上多局限于基础设施领域,学生接触到的往往就是几门网络课程。即使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信息网络技术如此发达,可真正善于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的学生却很少,大多数学生上网不是追剧就是玩网游,很少有学生善于利用网络来查找学习资料、写作资料和考试资料。面对这些情况,学校是无法具体管理到个人的,只能靠教师说教和学生自觉。一旦学生自主性和自制力比较差,整天迷恋网络中的无效信息,那么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了。学生之外,很多教师在利用教育信息化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①教师的观念落后,旧的理念、知识体系乃至教学策略方法不能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②有的教师的信息意识较弱、信息处理能力不强。这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得较为突出;③教师针对性教学锐减。曹彦波.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学问题探讨[J].管理观察,2009(7).可以想象,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如果教师不善于利用信息化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那么是不可能给学生提供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

除了上述问题之外,涉及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学校学风不正,学生或者墨守成规,或者浮躁冒进,或者不爱学习,如此何谈创新创业?又如,教师水平不高、教风不良导致课堂教学质量堪忧,学生因为课程内容难度大、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而导致精神迷茫,教材落后致使知识传授与实践相脱离等曾颉.从大学生的迷茫心理看高校教学问题[J].企业家天地,2009(7).,这些同样会导致创新创业教育难以产生良好效果。在这些问题中,课堂教学质量是目前各地方高校最应该注意的元素,因为外在的客观因素我们很难改变,但只要教师认真教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是可以立竿见影的。这是吸引学生重新把心思收回到课堂中来的一个前提条件,也是我们必须去坚持的一个教育法则。在此基础上,其他的硬件和软件建设都可以慢慢得到改善与加强。

三、对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改革的几点建议

地方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现在我们国家和社会急需综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传统的高校教育理念亟须发展更新,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改革已成为众多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必须直面的重大问题。为此,我们对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的建议如下。

1.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自主性和思维能力

国家提出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给予了许多经费支持和政策扶持,以便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从长远目标来看,这是为了民族国家的未来。地方政府、机构或相关院校的举措同样落到了实处,如积极举办创业大赛等。事实上,很多地方高校每年也都会举行校级创新创业活动,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可惜的是效果并不理想,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参与度不高。因此,各学校应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学生积极参与,甚至有必要采取硬性要求让更多学生参与到相关活动中来。然后,对于竞赛中脱颖而出的作品,学校应加大力度鼓励学生去实施。目前,很多地方高校都开辟了创业基地,在这些基地里有一些学生创业团体在实践他们的创业计划,但成功者并不多,多数学生的创业计划会因具体实施过程困难重重而夭折,剩下的也往往是在勉强维持。显然,学生创业不仅是学生自身的事情,他们还需要学校和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

2.传统文化继承与科学技术创新双管齐下

近现代以来,思想文艺界和教育界都强调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没有继承就无所谓创新。如今,社会对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越来越重视,而设若我们都不愿去传承,那么很多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就会消失。为此,学校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同时应加大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力度。我们不应局限于选修课程的剪纸文化课和校园的国学文化社团,还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去积极学习优质的传统文化,更应开设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必修课,并利用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去学习、了解中国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我们应更好地利用科学技术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意识到网络不是用来追剧和打游戏的,而是学习知识、拓宽视野、培养能力的重要媒介,是承载传统文化的超级载体。学校更要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和自控力,去分辨网上的有用知识和垃圾文化;同时,学校应开设更多的网络远程课程,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

3.预防学生创新尤其是创业活动失败的后遗症

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固然重要,但必须注意的是,很多学生的抗压能力较弱。一旦创业失败,对学生的打击会非常大,他们不但会因此丧失创新创业的动力和兴趣,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和安全隐患。作为高校管理层,必须事先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对这类学生加以积极引导和妥善安排。

总之,面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大局势,各地方高校应树立培养先进的创新型人才理念,应在课程设置、学科建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树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理念,加强自身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切实改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环境;同时,各地方高校要进一步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推动联合办学、协同创新的跨越式发展,“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融合的师资队伍,开发创新创业平台课程”,“积极整合社会各类资源,汇聚人才培养合力”吴建新.拥抱众创时代 成就出彩人生[J].中国高等教育,2015(17).,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创新创业实践和教育教学改革真正取得实效。

(原载《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6年第4期,作者陈红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