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新文化的源流(修订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新青年》及其作者

第一节 同人杂志时期(1915年9月—1916年2月)

五四新文化运动尤其在前期,倡导的中心是《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分期,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大体以1919年5月4日“五四事件”为前后期的分界线的看法比较普遍。本书大体以此划分,另以1915年《青年杂志》的面世为新文化运动的肇始(参看孙思白,《试论五四文化革命的分期及其前后期的转化》,载《历史研究》1963年第2期)。Chow Tse-Tsung, The May Fourth Movement-Intellectual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 p.1,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0,李新、陈铁健编,《伟大的开端1919—1923》,页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这个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为基地的倡导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力量怎样及何以能结集起来?倡导者的背景以及相互间的人际关系又怎样?过往论著,虽或有道及,但是没有做过系统和完整的研究。本文的研究途径试图先就新文化运动倡导力量的分析研究,进而从另一角度,去显豁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缘起和性质。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滥觞,既以《新青年》杂志的创刊为标志,要清楚了解该运动倡导中心力量的结集过程及其性质,自然也应先以《新青年》杂志的作者为研究对象。

《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是陈独秀在1915年9月15日创办的。首卷到次年2月15日止共6期。首卷作者除主编陈独秀外,有高一涵、汪叔潜、陈嘏、彭德尊、李亦民、薛琪瑛、易白沙、谢无量、刘叔雅、汝非、方澍、孟明、潘赞化、高语罕(淮阴钓叟)、李穆、萧汝霖、谢鸣等。《新青年》(共十四册),大安株式会社影印本,1962年,日本东京。以上作者,除了用笔名和日后不见经传者外,较为人熟悉而且是《新青年》杂志主要撰稿人的有以下诸位。

陈独秀(1879—1942年)

谱名庆同,官名乾生,后改名由己,字仲甫,安徽怀宁人。父、叔父(嗣父)分别考中秀才和举人,皆曾仕宦,在地方上有名声。独秀自少受教祖父和长兄,也曾受教于晚清民初大宦汤寿潜。

1896年17岁中秀才,并著有《扬子江形势略论》一书,被誉为皖城名士,1898年19岁,入读清末南京著名新式书院“求是学堂”,习法文和新学。因有反清言论,被驱逐离南京。其间,认识章士钊、刘三、赵声、卢仲农、汪孟邹等人,都是日后亲密共事革命的同志和终生不渝的朋友。

1901年东渡日本,先进修日语,后就读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曾加入留东学生最早团体“励志会”,后会中成员因思想而分化,陈独秀与张继等退会。半年后回国。

1902年与潘赞化、柏文蔚、郑赞丞等人组织学社,办藏书楼,组织演说并宣传革命反清。陈氏被列名首要分子受追捕,避遁日本。不久,在日本与张继、冯自由、苏曼殊、潘赞化、程家柽、蒋百里组织留日学生最早革命团体“青年会”。其间,为新学制小学编写了《小学万国地理新编》。1903年,因与张继、邹容等人强剪留学监督姚煜辫发逋逃归国。在上海识吴稚晖等人。在安庆与潘赞化、郑赞丞、柏文蔚等集会拒俄,并组织了“爱国会”,鼓吹革命。陈独秀再因此被追捕逃抵上海。8月与章士钊办《国民日日报》,共事的有谢无量、何梅士和苏曼殊等。

1904年创办《安徽俗话报》(1904年到1905年8月)。11月在上海加入杨笃生、章士钊等组织的暗杀团,共事的尚有蔡元培、钟宪鬯、蔡锷等人。

1905年任教安徽芜湖公学,与革命同志柏文蔚、倪映典组织了革命团体“岳王会”,陈氏任会长。同年,与赵声等策划吴樾炸五出洋大臣事。

1907年因徐锡麟事件而走日本。与章太炎、苏曼殊、张继及日人幸德秋水等组织了“亚洲和亲会”。1909年归国,任教浙江陆军小学,与刘三、沈尹默等游。

武昌首义,积极参与,先后任安徽都督孙毓筠和柏文蔚秘书长职,擘划政事,贡献良多。积极预身二次革命和“倒袁运动”。1914年因革命失败亡命日本,与章士钊办《甲寅》杂志。其后,曾与王正廷、褚辅成、胡汉民等组织了“政余俱乐部”。参加“欧事研究会”。拙著《新文化运动前的陈独秀》,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9年。王光远编,《陈独秀年谱》,重庆出版社,1987年。

高一涵(1885—1968年)

安徽六安人,别名受山。毕业于安徽高等学堂。辛亥革命兴

起,高一涵与高语罕、易白沙、李光炯、常藩侯等人在安徽策划起事。1913年留学日本明治大学。1914年助章士钊办《甲寅》杂志。1916年曾任留日学生总干事,与李大钊组织了秘密组织“神州学会”,集合同志,从事反袁活动。也曾任中国留日学生总会文事委员会委员长,与担任文事委员会编辑主任的李大钊编《民彝》杂志。从第一期起在《青年杂志》上撰稿。1916年与李大钊主持《甲寅》日刊。1918年进北京大学任教。高一涵,《辛亥革命前后安徽青年学生思想转变的概况》,载《辛亥革命回忆录》(四),页435,中华书局,1963年,北京。高一涵,《回忆五四时期的李大钊同志》,载《五四运动回忆录》,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中华书局,1957年,北京。

易白沙(1886—1921年)

别名坤,号越村,湖南长沙人。自少习传统经史之学,1902年16岁,主持永绥师范学校。从1903年到民初,一直旅皖,主讲怀宁中学,并曾任旅皖湖南中学校长。教读而外,一边从事反清革命活动。1911年武昌起义后,与韩衍(蓍伯)组织了“青年军”起义响应,并任队长。二次革命期间,协助柏文蔚从事反袁工作。事败亡命日本,协助章士钊办《甲寅》杂志,且撰稿甚多。1915年从第一期起在《青年杂志》上撰稿。先后任教于长沙省立第一师范,天津南开大学和上海复旦大学等。易培基,《亡弟白沙事状》,载《国学丛刊》第一卷第二期,页142—144。《记韩衍》,载《辛亥革命回忆录》(四),页417。

刘叔雅(1889—1958年)

名文典,原名文骢,字叔雅,安徽合肥人。少在教会学校读书,有良好外语基础。1906年就读安徽公学,受该校老师陈独秀、刘师培的赏识为该校革命组织的干部。1907年加入同盟会。1909年,赴日留学,就读于早稻田大学,并从事革命活动。其间,从章太炎学。武昌起义后,回国任上海《民立报》编辑,以“天明”的笔名鼓吹民主。1913年二次革命积极从事反袁活动。失败后再赴日本。1914年加入了“中华革命党”,并任孙中山秘书。1916年回国。自第三期起在《青年杂志》撰稿。1917年由陈独秀介绍入北大任教。沈寂整理,《芜湖地区的辛亥革命》,载《辛亥革命回忆录》(四),页379。周作人《知堂回想录》(下),页494,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1971年。张嘉、李鹏编,《安徽历史名人》,页298、页299,黄山书社,1986年,合肥。《安徽文史资料选辑》(第五辑),页131—135。《刘文典全集补编》,黄山书社,2008年。张文勋,《刘文典》,《民国人物传》(卷五)。

高语罕(1888—1948年)

安徽寿县正阳关人。父亲是有名的汉学家。18岁前,在父亲所办私塾里读书。18岁到日本,入早稻田大学。1907年回到安庆,曾参加陈独秀等组织的“岳王会”外围组织“维新会”,从事革命。与徐锡麟游,后加入同盟会,助韩衍编《俗话报》和《安徽白话报》,并与韩衍等组织了“读书会”,预熊成基起义事。武昌起义后,积极参与革命活动。与韩衍、易白沙、王萧山等组织了安徽“青年军”,推动革命。后因党人内讧,愤而到了青岛,由高一涵介绍,在该地教书。二次革命失败,回到上海,时常在《神州日报》等报上撰文。1916年秋,任教安徽省立第五中学国文教员,是安徽五四运动的推动者。李正西、洪啸涛,《朱蕴山》,黄山书社,1988年。李宗邺,《回忆高语罕》,载《芜湖党史资料》第三期,页8—10,1983年7月。

潘赞化(1885—1959年)

原名世璧,字瓒华,安徽桐城人。1902年到日本留学,进入振武学校学军事,后入早稻田大学兽医科。赴日前与其兄潘瑨华〔缙华〕和陈独秀、房秋五在安庆组织学会,办藏书楼,组织演说,这些活动有反清意识。1902年冬在日本与陈独秀、苏曼殊、张继、程家柽等组织革命团体“青年会”。1903年与陈独秀、柏文蔚、郑赞丞等在安徽组织拒俄运动大会。1904年与陈独秀联络了吴樾,策划暗杀铁良。1906年捐资创办桐城堂会学堂,加入“同盟会”。武昌革命后任芜湖军政府芜湖海关监督。积极从事二次革命,失败后亡命日本。后赴云南参与蔡锷、唐继尧讨袁,后旅居上海渔阳里,与陈独秀为邻,掩护其革命活动。拙著《新文化运动前的陈独秀》。前引高一涵,《辛亥革命前安徽文教界的革命活动》一文。《安徽近现代史辞典》,页437,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

谢无量(1884—1964年)

原名蒙,字大澄,号希范,别号啬庵,后易名沉,字无量。四川乐至人。生于西蜀,父科举为宦,1888年起在安徽做过三任知县。谢无量4岁随父母,长期居安徽芜湖。受父亲教诲,6岁作诗, 8岁作古文,9岁读完五经而学八股文,12岁时完篇。1898年,谢曾拜汤寿潜为师,习经世之学,受益甚大,与汤氏女婿马一浮极友好。1900年初出游北方等地,启发了革命意识。1901年入读上海南洋公学。与李叔同、邵力子、黄炎培等为同学。同时,与马一浮、马君武在上海办“翻译会社”,出月刊《翻译世界》,六期而罢。参加爱国学社活动,任《苏报》编辑,因“苏报案”逃往日本西京,补习日、英、德文。1903年与陈独秀等办《国民日日报》,不久任教安徽芜湖公学,并从事革命。1906年1月,谢无量上北京,任北京《京报》主笔。因揭露京官受贿案,《京报》被迫停刊,谢无量离京到上海,与周紫廷等人创立“蜀学会”。1907年,和太虚同入杨仁山门下。1909年到成都任四川存古学堂监督兼教授辞章一科,同时担任高等学堂及通省师范讲席。1911年与蒲殿俊、张澜等人参加四川保路运动。辛亥革命后,存古学堂合并改名“四川国学院”,谢无量任院长。1913年回芜湖,转上海,值宋案发生,二次革命失败,潜伏于中华书局编书十余种。五四前后,受陈独秀等影响,拥护五四运动,提倡白话文。王云凡,《记谢无量先生》,载《文史资料选辑》(八),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吴嘉陵,《谢无量》,载《四川近现代人物传》第一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谢无量(1884—1964)》, 《中国佛教人物传》,页281。《作者简介》, 《谢无量书法》,四川美术出版社,1988年。


除以上各人外,汪叔潜为安徽人,是安徽最早留日学生之一,曾加入“同盟会”。《青年杂志》首卷作者有名有号可考诸人中,只谢无量和易白沙非安徽省籍。不过,谢无量虽然是四川籍,但是父亲历任安徽诸县县长,自己在安徽公学任教,与安徽籍知识分子熟稔。易白沙虽本籍湖南,却长期居皖从事教育和革命工作,与皖政界和文化界关系极密。至于其他作者都是安徽籍,在《新青年》创刊前,早与该刊主编陈独秀熟稔,交谊甚深。潘赞化自1902年起迄于二次革命,与陈独秀并肩从事教育和革命活动。1916年,潘氏与传奇女画家潘玉良结婚,陈独秀是其唯一的嘉宾,可见两人交情之笃。刘海粟,《女画家潘玉良》,载《齐鲁谈艺录》,页239,山东美术出版社,1985年。高一涵和刘叔雅是安徽公学或安徽高等学堂的学生,与陈独秀似有师生之谊。1914

年两人同协助章士钊和陈独秀在东京办《甲寅》杂志。高语罕在清末是陈独秀创办并任总会会长的“岳王会”外围组织“维新会”成员,有同志关系。另外,在杂志早期专事西方文学作品翻译的陈嘏,原名陈遐年,是陈独秀兄孟吉的长子。见《北京大学日刊》1920年4月14日第二、三版陈延年(陈独秀长子)与瘦影的通信。又见《陈独秀研究参考资料》第一辑,页59,安庆市历史学会编印,1981年。经此简单对《新青年》首卷作者背景的疏解,清楚见到《青年杂志》的初办是以陈独秀为首的皖籍知识分子为主的同人杂志,且互相间有共事革命的背景。

首卷完刊后,杂志因战事而辍了半年。1916年9月1日复刊,更名《新青年》。《青年杂志》首卷六期刚完刊即有易名的提议,并非经停刊半年后才做的决定。事缘上海青年会曾写信给杂志发行人即群益出版社东主陈子寿,訾责该杂志与他们出版的《上海青年》雷同,要求及早改名。陈子寿商得主编陈独秀同意,遂自第十二卷起改为《新青年》(汪原放,《回忆亚东图书馆》,页32、页33,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年)。陈独秀1916年8月13日致胡适之书信中也曾提及此事,说“《青年》以战事延刊时日,兹已拟仍续刊。依发行者之意,已改名《新青年》,本月内可以出版。”〔见《胡适来往书信选》(上),页3,中华书局,1979年〕第二卷终止于翌年2月,刚好主编陈独秀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不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