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非正式学习及其影响因素
1.2.1 非正式学习的概念与特征
人类已经步入信息时代,快速有效获取信息、掌握知识与技能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学习的方法和途径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所谓正式学习,通常是指基于传统教学理念的,以课程、任务、研讨会等组织化形式开展的系统性、连续性的教学活动。对于非正式学习的内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论。根据已有文献和研究成果,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对非正式学习的概念进行界定。
从学习场所的视角看,非正式学习是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之外的所有有意识的教育活动,如在家里的个人自学活动或工厂车间的团体学习活动。
从学习动机的视角看,非正式学习是受内在心理或外在情境触动而引发的学习形式,它有明确的学习意图,是为了解决当前遇到的问题,其学习的内容结构是松散的,每一次学习的知识模块容量很小,学习发生在形成学习需要、产生学习动机和具备学习机会的任何地方。
从评价规范的视角看,非正式学习的评价是非官方的,即非正式学习可以是有目的的行为,也可以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的,它没有通常意义上的正式教师,大多不用成绩评价,也没有划分等级,衡量学习有效性的标准是其在生活或工作中成功与否。
从学习方式的视角看,非正式学习是相对正规学校教育或继续教育而言的,指在工作、生活、社交等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地点接受新知的学习形式,主要指做中学、玩中学、游中学,如沙龙、读书、聚会、打球等。
从学习内容的视角看,非正式学习是完全意义上的个别自学,指学习者个体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或满足自己工作、生活、兴趣等需要而自觉进行的学习活动,从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内容的选择,到学习进度的掌握、学习方式方法的采用,都由学习者个人确定。
从学习心理的视角看,学习起源于个体的注意。而注意可以分为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指某事物我们并没有打算注意它,但它却吸引了我们,迫使我们不得不去注意它;随意注意是指某事物本来并不能吸引我们,但由于它与我们的需要有间接关系,我们就去注意它。非正式学习通常属于上述分析中不随意注意的范畴,但是这种注意的程度也随着学习者学习兴趣等因素的变化而不同。
上述定义从不同视角对非正式学习进行了各自的描述,它们并无实质性的区别。在本书的研究中,我们综合上述各种说法,对非正式学习进行如下的描述:非正式学习是指正规教育之外,不以明确的组织形式开展的,主要由学习者个体或群体自发进行的知识与技能的习得过程。
一般而言,非正式学习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是学习动机的自发性。非正式学习是由学习者自身需要自发形成的,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动机驱使,具有强烈的兴趣支撑。
二是学习时空的随意性。不同于正式学习具有既定的学习时间、学习空间,非正式学习可以随时随地发生,完全取决于学习者的需求和学习机会的可能性。
三是学习形式的多样性。社交活动、网络搜索、独自阅读书本等都是非正式学习的表现方式,非正式学习形式极为多样化,既可以通过个人学习产生,又可以在社会交流中发生,学习的产生主要源于外界刺激的变化。
四是学习内容的情境性。较之于正式学习拥有系统、科学、完整的教学内容,非正式学习的内容更具有情境性,更倾向于满足学习者当前的需求和兴趣。
五是学习效果的自评性。自发形成的非正式学习的效果仅以自身的满意度为依据,以自评的方式完成,不包括他人或社会性的评价标准。
这里,不妨引用美国教育部教育技术办公室(The Offic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官网上的一幅经典的示意图来阐述非正式学习在人们终身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见图1-2)。图中的横坐标是人们从0—5岁、幼儿园、中小学校、大学本科、研究生、工作直至退休等各个阶段,纵坐标是人们每天除了睡眠外的16个小时,图中深色和浅色部分分别表示人生各个阶段里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所占的时间。从图中可见,在人们的终身学习历程中,绝大部分时间所进行的是非正式学习。

图1-2 非正式学习在终身学习中的地位
1.2.2 非正式学习的影响因素及其分析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虚实融合环境下的非正式学习正逐步深入人们的工作、生活和休闲,发展为一种新的重要的学习形式。相对于学校课堂中的正式学习活动,非正式学习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为了使非正式学习活动更加有效,有必要了解非正式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究竟有哪些。
博物馆中的科学学习是一类典型的非正式学习形式,Falk和Dierking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立了相应的情境模型(Contextual Model of Learning),该模型认为博物馆中的非正式学习主要受到个人因素、物理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1)个人因素:包括观众的知识背景、先前生活经验、兴趣、社交技能和对展览的理解程度。
(2)物理环境因素:主要指展览的设置,包括展品的特征、摆放、说明等,馆舍的建筑风格、空间环境也是比较重要的方面。
(3)社会环境因素:既包括展览在某种社会文化中的地位,也包括观众之间的交流状况。Falk等人认为,博物馆中的科学学习是由情境所驱动的,开放而无终止的,不断地在个人情境、物理情境和社会情境之间发生联系。
针对在线学习的影响因素问题,笔者曾经构建过一个影响网络学习的LICE模型。该模型把影响网络学习的因素分为学习者(learner)、教学者(instructor)、网络课程(curriculum)以及学习环境(environment)四个方面,其中“学习者”是核心,它是网络学习的内部影响因素;“教学者”是关键,“网络课程”是基础,“学习环境”是保障,三者共同构成了网络学习的外部影响因素。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于网络学习过程,从而对学习效果形成不同的影响。
在本书的研究中,我们在上述两个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学习活动过程中主体、客体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构建虚实融合环境下的非正式学习的影响因素模型。事实上,对于任何形式的学习活动而言,学习的主体都是学习者个体或群体,学习的客体则是知识本身。此外,学习活动的成效还会受到硬、软件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本书建立的虚实融合环境下的非正式学习的影响因素模型(Subj ect-Obj ect-Environment-Society,简称SOES)正是建立在以上思路的基础上,如图1-3所示。

图1-3 虚实融合环境下的非正式学习的影响因素模型
1.主体因素(subj ect factor)
根据现代学习理论,任何一个学习活动的成效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习者自身的兴趣、动机与知识背景,非正式学习活动当然也不例外。相比传统的非正式学习,在现代的信息化环境中进行非正式学习,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尤为重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特点也更加明显。上述学习者的背景与特质将直接影响学习质量,因此主体因素是影响非正式学习效果的核心因素。具体而言,学习者的主体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兴趣与动机。学习者对网络学习的态度和认同感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网络学习效果。相关研究证明,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之间存在着联系,对计算机持积极态度的学习者,其学习效果优于对计算机持消极态度的学习者。而不管是网络学习还是传统学习,学习者的动机都与学习成绩有显著的相关性。
(2)知识背景。主要包括学习者已有的学科知识以及相关知识学习的经验。Hill的实验表明,丰富的学科知识能帮助学习者有效选择关键词和术语来检索信息,并促进有效学习策略的生成;而良好的系统知识则有助于学习者采用复杂、高级的技巧来获取所需内容。
(3)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它涉及信息技能和社会责任两个层面。在信息技能层面,信息素养体现了人们搜索、鉴别、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将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于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在社会责任层面,信息素养体现了人们的信息意识、信息情感和信息道德等多个方面。在信息时代,信息素养在合格公民的养成和非正式学习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章在下一小节中,还将对信息素养概念的发展及其评价框架进行专门分析。
除了上述因素之外,个人的学习风格、性别、年龄和社会背景等也会影响非正式学习的效果。在这里,学习风格一般是指学习者个体在学习情境中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处理方式和倾向,包括感觉通道偏好、认知风格、社会性环境偏好等。
管理学认为,人的某种行为的出现必然有其动机,同时又受到个人能力和外界机会的制约。因此有研究者提出,人的行为主要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动机、机会和能力。在这里,动机是指激发个人行为的意愿;机会是指驱动行为的环境因素和情境因素;能力则代表与行为相关的个人技能或知识库。非正式学习的自发性特点也决定了学习活动参与主体的差异性,这也导致了主体在非正式学习情境中对个性化学习的诉求。
2.客体因素(obj ect factor)
学习活动的客体即学习过程中所处理和传递的知识,知识是事实和关系的集合,它以高度概括的形式揭示所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相互关系,用来解决具体问题和从事创造性的活动。这里以知识管理理论中的相关观点来阐述非正式学习中的客体因素。
(1)知识特性。人们通常从知识的存在形态出发,将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以文字、图像、符号表达,以印刷或电子方式记载,可供人们交流的结构化知识,如事实、自然原理和科学知识等。显性知识比较容易被获得、理解和交流,它具有公共性,可以存储在图书馆、局域网或数据库中,结构良好,其传播和复制的成本较为低廉。而隐性知识则由认知、情感、信仰、经验和技能等5个要素共同组成,依附于人的大脑或技能中,通常通过行动表现出来。非正式学习所获得的知识的很大一部分就是隐性知识,该类知识高度个人化,很难用语言文字来表述。此外,非正式学习不像正式学习那样,知识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教师,非正式学习的知识来源是多元化的,包括家人、朋友、同事、邻居、图书馆、电视、网络等。
(2)转换与表达。在非正式学习过程中,如何将个人经验、灵感等隐性知识转化为可以表达、理解的显性知识,如何将个人的知识社会化并应用于实践中等都是高深的学问,其核心就是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在这里,可以借鉴日本专家Ikujiro Nonaka所提出的著名的知识管理模型SECI来指导非正式学习中的知识转化,如图1-4所示。图中包括四个方面的知识转化,它们是:①知识的社会化(socialization),即通过亲身实践,向专家或同伴学习和掌握知识;②知识的外化(externalization),即通过与专家或同伴的交流,挖掘隐性知识并进行表达;③知识的组合化(combination),即通过知识的分类与检索等方式,对知识进行归纳和组织;④知识的内化(lnteralization),即推进知识的利用,实现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创新。

图1-4 非正式学习中的知识转化
(3)学习设计。非正式学习的设计涉及学习的目标定位、内容组织、呈现策略确定、活动设计等方面。除了学习的内容应根据学习目标的实际进行设计以外,内容的呈现方式与学习者的期望和学习风格的符合程度也是影响学习满意度的因素之一。结构良好的内容组织和界面设计能增加学习者上网学习的次数并延长其学习时间。良好的课程弹性允许学习者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展开学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辍学率。
3.环境因素(environment factor)
在信息时代的虚实融合的学习环境中,学习环境通常是指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支持学习活动开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这些因素既包括显性的物理环境因素(如计算机和网络基础设施,网络学习平台、资源和工具等),又包括隐性的心理环境因素(如人际关系、文化氛围等),以及相应的学习支持和服务体系。它们对网络学习效果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具体而言,非正式学习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平台与工具。这里的平台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可以是一个现实世界中非正式学习的物理空间,也可以是一个在线的虚拟空间。虚实融合的非正式学习环境的具体表现往往是支持开展学习活动的硬、软件平台及工具。学习平台与学习工具的易用性、稳定性和认知有用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非正式学习的成效。其中,认知有用性是指学习者对在线学习平台能提高其学习效率和增加学习成果的主观感受。当学习者感到学习平台具有良好的认知有用性时,其学习满意度和学习成效都会比较高。此外,设计学习平台时,应该十分重视必要的导航、监控、交互和评价等功能的设计。
(2)支持服务。适当的学习支持服务(如在线讨论、答疑的技术支持)、规范的学习活动管理(如在线自学、学习评价等),以及学习者所在家庭、社区和公共场所对学习资源获取、在线学习和交流活动的支持都是不可忽视的。
(3)信息传输。在非正式学习中,良好的网络通信性能,流畅、稳定的传输速率是保证虚拟与现实环境中数据的交换、学习者在线交流与协作的基础条件。
4.社会因素(society factor)
非正式学习更强调个体之间的交流、协作与共享,共享文化是非正式学习的一大特征。学习社区、交互程度、人际关系等社会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非正式学习的成效。
(1)学习社区。在非正式学习中,知识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社区(或称学习共同体)的推动作用,学习者个体通过各种虚实结合的社交平台联系在一起形成具有共同学习任务的、组织与管理比较宽松的一个学习集体。该共同体关注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学习心得,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非正式学习活动的开展。
(2)交互程度。无论是线下还是线上学习,其交互程度,如频度和深度,都会对学习成效产生明显的影响。学习过程中交互程度过低,缺乏必要的指导和答疑,则容易使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减弱,不利于学习者深入分析问题和促使学习的真正发生。已有的对在线学习的研究表明,虽然学习过程中互动频度,如讨论时的发帖数,不一定与学习成绩有直接关系,但互动的深度则对学习成效有明显影响。在现实环境中的非正式学习共同体中,学习活动更多地存在于一些正式的报告会、经验交流会、读书会等,以及一些少量的私人交流,如闲谈、个人拜访、同伴互助、师徒传授等,学习的效率相对较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基于网上虚拟社区的社交活动已经在非正式学习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逐步成为非正式学习的主要手段。
(3)人际关系。在非正式学习中,学习者常常会面临一些共同的困难,他们往往要面对工作及家庭的压力,处理学习与工作之间的冲突。因此,学习者还需要获得人际性支持,从人际交往中得到鼓励和支撑。例如,学习者通过彼此之间交流各自的经验感受、相互提建议,体验到彼此的认同和支持,从而增加克服困难、投入学习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