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都去哪儿了?:中国时间利用调查研究报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一 时间利用调查与时间利用研究

时间是一种稀缺资源,时间如何在工作、家庭照料、学习培训、休闲社交以及睡眠等日常活动之间分配,决定着一个国家居民的福利与生活质量,以及经济发展的路径[1]。研究人们的时间配置方式,可以准确揭示家庭和个人为改善生活做出的选择和努力以及受到的制约,为制定正确、有效的公共政策提供依据。

时间利用调查(Time-use Surveys)通过填写时间日志的方式收集了样本中每个人在一段特定时间内(通常是一天或一周)从事了哪些活动,在每种活动上花了多少时间等翔实信息。与普通劳动力调查和住户调查相比,时间利用调查的优势是获得人们一天24小时所有活动的信息,对所有个人活动,不论是市场活动还是非市场活动、工作或闲暇、主要活动还是次要活动,给予全景式展示。

在以往对经济发展和居民福利的研究中,对市场活动和经济收入的研究较为充分,而非市场活动和时间配置方式等问题研究不足。通过时间利用调查,不仅可以深化对市场经济活动(文献称为有酬劳动)的分析,而且还可以深入研究非市场活动(包括无酬家务和照料劳动、休闲社交、个人照料)以及市场活动与非市场活动之间的关系[2]。通过对市场活动与非市场活动的综合研究,可以更准确地评估经济增长潜力,更全面、真实地反映居民的福利状况。首先,无酬劳动作为人力资源再生产投入,不仅对提高居民的健康和福利至关重要,而且决定一个国家现在与未来劳动供给的质量和数量,从而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和可持续性[3]。其次,休闲社交和个人照料(如睡眠)的时间对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是衡量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休闲社交也是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和社会资本投资,而过长的工作时间和繁重的家庭照料负担会挤压劳动者的闲暇和休息时间,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通过时间利用调查,可以提高用人单位对执行劳动力市场法规、提高员工实现工作—生活平衡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发展。同时,正确了解居民的餐饮、购物和休闲娱乐状况,对制定适宜的产业政策,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也具有重要意义。

时间利用调查还为深入考察社会经济公平与公正提供了新的视角。目前,中国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收入、财富和教育上,对城乡差异、地区差异、收入阶层差异的关注远远超过对性别差异的关注。由于性别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性别不平等与其他各种社会不平等相交叉(cross-cutting)是分析社会公平正义的一个重要维度。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广为人知,而导致用人单位不愿意招聘女性的主要原因是女性承担大部分家庭和儿童照料的责任。通过时间利用调查,可以深入考察劳动的性别分工,家庭劳动的时间配置,女性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无酬劳动对女性劳动力市场参与的制约以及在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领域的社会性别不平等,为制定性别敏感的公共政策提供决策依据[4]

收入、财产和人力资本的差异,城乡发展不平衡和普惠性公共服务缺失也会导致无酬劳动和闲暇时间分配的不平等,从而影响不同社会群体个人与家庭的福利,而无酬劳动和休息闲暇时间分配的不平等会进一步制约社会弱势群体自身发展的能力,加剧社会经济不平等。此外,时间利用方式具有代际传递性,父母对子女的照料与学习时间投入和言传身教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对儿童健康、教育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儿童照料投入存在差异,由此而产生的儿童健康和教育差异会在他们生命历程中不断扩大,从而导致发展能力“赤字”的代际传递[5]。因此,正确了解不同社会群体和地区间的时间配置对制定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和减少发展能力“赤字”的公共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二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和中共十九大新时代愿景

2015年9月25—27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该议程提出了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169项具体指标。中国为指导和推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落实,制订了《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实现这些发展目标都需要时间的投入,其中时间利用调查数据对制定实现第1、2、3、4、5、8、9、10、12等9个目标的相关政策和公共动员特别有价值[6]。这9个目标分别是:目标1,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目标2,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状况和促进可持续农业;目标3,确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各年龄段人群的福祉;目标4,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其中指标4.2要求确保所有男女童获得优质幼儿发展、看护和学前教育,为他们接受小学教育做好准备;目标5,实现性别平等,增强所有妇女和女童的权能;其中指标5.4要求各国基于本国情况通过提供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社会保护政策,在家庭内部提倡责任共担等举措承认和支持无酬照料和家务劳动;目标8,促进持久、包容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促进充分的生产性就业和人人获得体面工作;目标9,建造具备抵御灾害能力的基础设施,促进具有包容性的可持续工业化,推动创新;目标10,减少国家内部和国与国之间的不平等;以及目标12,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通过时间利用调查数据,可以深入了解不同社会群体实现上述目标的现状和时间约束,为制定相关公共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2017年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基本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补民生短板,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党的新时代发展目标深化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时间利用调查数据作为对经济收入统计的补充,有助于全面考量处于生命历程不同阶段,不同社会群体生活质量的现状和短板,对于制定相关适宜的政策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三 内蒙古大学时间利用调查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达国家的统计部门率先展开了时间利用调查。随着方法的不断完善,20世纪中后期,许多发达国家开始定期进行大规模的时间利用调查。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后,时间利用统计因其在反映妇女无酬劳动贡献方面的特殊作用而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7]。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认识到,时间是贫困家庭仅有的生产资源,繁重的家务和照料劳动严重制约贫困家庭摆脱贫困的能力,因此,时间利用调查对实现反贫困目标具有重要的价值。由于上述原因,20世纪90年代后期,大规模的时间利用调查在发展中国家逐步展开[8]。2008年,中国国家统计局采用国际通行的标准和方法,在北京、河北、黑龙江、浙江、安徽、河南、广东、四川、云南、甘肃10省(市)组织实施了中国的第一次大规模时间利用调查。目前,世界上有65个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时间利用调查[9]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时间都去哪儿了”之问[10];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为了推动中国时间利用研究,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愿景提供决策依据,在国家“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资助下,2017年内蒙古大学加入“中国高校数据调查共享平台”,在除新疆、西藏和港澳台地区以外的29个省份进行了中国第二次大规模时间利用调查。通过入户访谈填写日志的方法,收集了来自12471个家庭、年龄在3岁以上的30591个家庭成员的活动;记录时间从前一日凌晨4∶00至当日凌晨4∶00,时间间隔为10分钟。记录信息包括当事人从事了什么活动,在哪里从事这些活动,与谁在一起从事这些活动,从事主要活动时还从事什么次要活动的翔实信息。

根据联合国统计署(UNSD)的国际活动分类,本次时间利用调查把个人活动分为有酬劳动、无酬劳动、教育培训、休闲社交和个人照料五大类,其中有酬劳动分为工作和工作相关活动、家庭生产经营活动;无酬劳动分为做家务、照顾家人和对外提供帮助、购物修车等活动;社交休闲分为体育锻炼、娱乐休闲、社会交往和宗教活动;个人照料分为睡眠、个人卫生、吃饭及其他饮食活动。这五大类活动又可细分为300种小类活动。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时间利用研究团队对这次调查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分析,笔者希望从时间利用维度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人更好地了解自己。

受国家“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资助,内蒙古大学成立了“中国时间利用调查与研究中心”,与国内外大学进行数据对接、科研合作。本书主笔人以内蒙古大学师生为主体,还吸收了西南财经大学的部分老师和加拿大温尼伯大学的董晓媛老师。其中,前言由内蒙古大学杜凤莲、加拿大温尼伯大学董晓媛主笔;第一章和第二章由内蒙古大学王文斌主笔;第三章由内蒙古大学高霞、徐金美、包玲玲主笔;第四章由内蒙古大学赵宇娜、张胤钰、张悦平主笔;第五章由内蒙古大学杜凤莲、张悦平、宿景春、温尼伯大学董晓媛主笔;第六章由内蒙古大学杜凤莲、李爽、西南财经大学王军辉主笔;第七章由内蒙古大学张敬德、其萌、石婧、包玲玲主笔;第八章由内蒙古大学杜凤莲、张胤钰、石婧、温尼伯大学董晓媛主笔;第九章由内蒙古大学侯建昀、赵云霞主笔;第十章由内蒙古大学杜凤莲、王文斌、张胤钰、赵云霞、李爽主笔;第十一章由内蒙古大学茶娜、王文斌、刘嘉方、任帅主笔;第十二章由内蒙古大学杜凤莲、赵云霞、李爽、侯建昀主笔;第十三章由内蒙古大学王文斌、张悦平、西南财经大学赵国昌主笔;第十四章由内蒙古大学杜凤莲、任帅、梁斌、杨鑫尚主笔。

在写作过程中,内蒙古大学研究团队与西南财经大学研究团队曾多次集中研讨、交流与修改,西南财经大学甘犁教授以及其他团队成员提出了许多宝贵修改意见,在此表示感谢。杜凤莲、王文斌、董晓媛对全书框架、章节安排进行统一设计,并对全稿进行了统一修订完善。

完稿之际,感觉有许多缺憾。特别是随着对数据的熟悉和研究的深入,发现有很多重要话题以及闪光点都未能呈现在本书中。当然,因为作者知识水平所限,很多错误和纰漏也在所难免,恳请指正。


[1] Thomas F.Juster,F.P.Stafford,“The Allocation of Time:Empirical Findings,Behavioral Models,and Problems of Measurement”,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1,29(2).

[2] Valeria Esquivel,Debbie Budlender,Nancy Folbre,et al.,“Explorations:Time-use Surveys in the South”,Feminist Economics,2008,14(3).

[3] Nilüfer Cagatay,Diane Elson,Caren Grown,“Introduction”,World Development,1995,23(11).

[4]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UNDP),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05,Oxford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2005,p.155.

[5] Carneiro,Pedro Manuel,James J.Heckman,“Human capital policy”,2003,NBER Working Paper No.9495.

[6] Maria S.Floro,Elizabeth M.King,“The Present and Future of Time-use Analysi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sia-Pacific Population Journal,2016,31(1).

[7] United Nations,Report of the Fourth World Conference on Women,United Nations,New York,1996,p.4.

[8] 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Allocation of Time and Time Use”,http://unstats.un.org/unsd/demographic/sconcerns/tuse/.

[9] Jacques Charmes,Time Use across the World:Findings of a World Compilation of Time Use Survey,UNDP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Office Background Paper,2015.

[10] 胡敏:《中国青年报》,2014年3月3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