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都去哪儿了?:中国时间利用调查研究报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时间利用调查简介

人类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花费一定量的时间,而任何人每天的时间总量都是固定的,因此,对每个人来说,时间都是一种非常稀缺、非常珍贵的资源。调查人们时间资源配置的标准方法是时间利用调查(Time-use Survey,TUS)。时间利用调查是定量统计个人在一个特定时间段内(一般是一天24小时)如何在各类活动中分配其时间[1]

时间利用调查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早在20世纪20年代,苏联和美国就进行过时间利用调查[2]。时间利用调查的重大突破是时间日志(Time Diary)方法的运用。1964年,由匈牙利社会学家Alexander Szalai主持,12个欧洲国家联合启动了“跨国可比较时间预算研究项目”,采用了国际可比的、基于时间日志的调查方法[3]。此后,时间日志成为国际时间利用调查的基本方法,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定期进行时间利用调查。

1995年9月,在北京召开了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会上通过了《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指出女性之所以在家庭与社会中地位低下,是因为她们所从事的工作很多是无酬劳动,而这些劳动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被忽略了。呼吁各国“进行定期的时间利用研究,以定量地测量无酬工作”,以全面反映女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福利的贡献[4]。此后,各国相继展开大规模的时间利用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工作。美国官方定期系统进行的时间利用调查始于2003年,由美国劳工部劳工统计局组织,每年进行一次。全世界现已有65个国家进行过大规模的时间利用调查[5]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在北京等个别城市进行过时间利用调查[6]。2008年,由国家统计局进行了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时间利用调查。这次调查在北京、河北、黑龙江、浙江、安徽、河南、广东、四川、云南、甘肃10个省份实施。入户调查工作在当年5月进行,共调查了来自16661个家庭的37142名15—74岁的家庭成员。[7]

在国家“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资助下,2017年内蒙古大学加入中国高校数据调查共享平台,在中国大陆地区除新疆、西藏外的29个省份,进行了全国范围的时间利用调查。主调查在当年7月初到9月初进行,并在10月进行了电话补访。调查共获得12471个家庭的30591名不小于3岁的家庭成员的时间利用信息以及相关个人、家庭、社区信息。考虑到农业生产活动有明显的季节性,调查队于当年12月电话访问了样本中农村家庭成员农闲时的时间利用情况。

与国家统计局2008年时间利用调查相比,2017年的时间利用调查尽管总样本量略少,但在调查方法上有以下重大进步:(1)调查的省份由10个增加到29个,大大增加了数据对全国的代表性。(2)调查对象的年龄范围由15—74岁扩大到3岁及以上,可以研究幼儿和少年的时间利用情况。(3)对农村样本,获得了其农忙、农闲的时间利用情况,可以分析农村居民时间利用的季节变化。(4)活动分类由113种增加到300种,对人类活动的描绘更加精细。(5)2017年中国时间利用调查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同时进行,前者的样本是后者样本的一部分。因此,2017年中国时间利用调查除了获得时间利用信息之外,还获得了极为丰富的个人、家庭、社区信息。2017年中国时间利用调查所获得的海量信息将为推动中国时间利用研究,填补国际时间利用研究的空白做出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