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研究对象、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对象的界定
中国旅游业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1]在国家宏观政策和持续快速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支持下,旅游市场持续、快速升温,旅游消费需求持续高涨,2016年,全年国内旅游44.4亿人次,同比增长11%,国内旅游总收入3.9万亿元,同比增长14%。国家旅游局预计2017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数48.8亿人次,同比增长10%;国内旅游收入达4.4万亿元,同比增长12.5%。入境旅游人数1.4亿人次,同比增长3.5%;国际旅游收入1260亿美元,同比增长5%;出境旅游人数1.23亿人次,同比增长4%。[2]旅游开发在各地是如火如荼,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但是,我国广大山区,虽然旅游资源总量丰富,分布却并不均衡且表现出普遍规模较小、景点分散、开发缺乏科学规划、旅游基础配套设施落后等特点,严重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国情,促进旅游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政府适时开放旅游市场,充分利用民间资本,景区开发投资主体呈现多样化,不仅有国家、集体,还有社会资本和外资,投资模式也由单一的政府投资转变为政府投资与租赁模式、买断模式相结合。其中,政府投资模式即由政府(中央或地方政府)财政拨款投资兴建,兼由社会捐款和门票收入补充环保和运维费用(主要是大型风景名胜、国家森林公园等,如九寨沟风景区)。租赁模式则是投资主体与景区或者旅游资源所在地地方政府通过谈判并签订协议,获得旅游资源30—70年不等的经营权并以向地方政府缴纳租金和税收的开发模式。买断模式又称特许经营,可以分为协商买断和招标(或引资)买断。前者是指有投资旅游开发意愿的企业或个人遵照国家相关规定,与景区主管部门或者旅游资源所在地政府共同协商确定买断费用并签订协议获得一段时间的垄断经营权;后者是指旅游资源主管部门规划拟开发的旅游项目,以招商引资或项目招标的方式,筛选有投资意愿并有实力和能力的企业签订协议,出让经营权的模式。[3]在我国,主要景区都分布在山区,其中,又以中小型景区为主。对于地处经济基础落后的山区,特别是在武陵山区等十一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景区开发多采用租赁或特许经营模式。这两种模式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由社会资本或者社会资本与集体资本相结合进行投资。但无论是租赁经营还是特许经营,景区投资人的目标都是为了获取利润,故景区在一定时间内的经营必然具有“经济人”特征,需要通过旅游资源开发和在一定时间内的经营收回投资和预期利润。但由于新开发景区受进入性基础设施、投资实力、“品牌影响力”和投资理念等多方面影响,投资者会在成本控制或者回收期限方面发生“近视”行为,进而可能在景区开发、经营过程中对其他有关联的团体或个人的利益产生侵害,甚至可能引发景区经营绩效受到这些关联团体或个人的制约。根据利益相关者概念,这些管理个人或团体即是景区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 of the Scenic Spot)。
鉴于以上分析,本书选取山区中承包经营新开发景区为研究对象,从系统论的角度研究景区利益相关者,并从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的视角剖析景区利益相关者系统的管理机制,也就是研究包括景区本身在内的围绕景区经营活动而形成利益关系的景区利益相关者系统的协调机制。由于景区本身不能主张权利和义务,故在研究过程中,其利益由其代理人——景区投资人代为执行(有的景区可能是由管理者执行,但考虑到管理者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受投资人制约,故选择投资人作为代理人),因此,本书是站在景区的角度研究投资人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及其协调机制。本书的目的旨在降低景区开发、经营过程中的交易成本,提高景区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效率,促进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并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和谐发展。
二 选题背景
选题源于笔者参与课题研究过程中,针对当前社会热点,在查阅文献和调研中发现的理论与现实的矛盾问题而产生。
(一)项目来源
本选题是笔者在参与国家“863”重大专项课题《基于时空分流导航管理模式的RIFD技术在自然生态保护区和地震遗址博物馆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08AA04A1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重大合作项目“面向西部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低碳景区集成管理模式研究”(项目编号:71020107027)、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课题《西部低碳景区可持续发展策略及其评价体系》(项目编号:20110181110034)和博士后师兄戈鹏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RFID的西部景区旅游高峰期游客潮流分布优化控制管理策略研究”(项目编号:71371130)的过程中,针对景区可持续发展管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并在低碳景区集成管理模式框架下而产生的命题。景区是旅游业赖以存在的主要吸引物,是旅游经济发展的核心载体,景区旅游经济与景区社会和生态环境协同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之一。景区利益相关者是景区所在地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直接参与者和被影响者,而在利益协调机制约束下的景区利益相关者的协调发展是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景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和景区利益相关者系统协调机制正是景区集成管理的重要内容。
(二)理论研究热点
旅游业被称为无烟产业,发展旅游经济作为我国工业欠发达地区和工业资源枯竭地区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已达成广泛共识,尤其是在经济相对落后而旅游资源丰富的广大山区农村地区。旅游业发展迅速,作为旅游业核心载体的景区开发和保护也因此成为关注热点。在我国,景区是一类产品和资源都具有特殊性的企业。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旅游景区与普通的企业并无不同,其经营管理也遵循着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规律(文彤,2006)。过去的近一个世纪,在西方主流企业管理理论界,“股东至上理论”占据着显赫位置,在他们的经营信条中,企业的出资人是企业的主体和合法的所有者,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取决于出资人的意志并服务于出资人的利益。经营者经营管理企业是基于投资人对其授权,经营者在管理中面临处理股东与债权人、职工、社区、公益等的关系时,总是将股东置于优先地位。在当时的理论研究中,无论是古典经济学还是新古典经济学,都主张“股东利益最大化”,而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置于讨论范围之外,最多只是将其视作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要素和条件而已。这种思想在很长时间内有它的市场,因为无论大家认同与否,它确实促成了资本主义经济在很长时间内的快速发展。但历史的车轮行驶到20世纪60年代,奉行“股东至上”主义的英美等国在经济发展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而此时,在企业经营中更多地体现“利益相关者”思想的德国和日本等国的经济却迅速崛起。这促使英美国家的经营者和理论家“开始反思其一直奉行的‘股东至上’主义”(程宏辉,2004)。随后,20世纪80年代大量的跨国企业敌意收购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不断曝光的环境污染事件、生态灾难和严重的资源浪费等现象,导致其弊端日渐显现并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在这种背景下,“利益相关者条款才被引入商业决策”(Fairfax,2005)。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是相对股东(shareholder)而言的一个概念。按照Freemam的定义,所谓利益相关者是指包括企业股东、消费者、员工、供应商、社区和政府等在内的“能够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能够为组织目标实现所影响的人或集团”。1984年,Freemam将利益相关者理论系统化的应用到战略管理领域(Lorca and Garcia-Diez,2004)。
与“股东至上”主义相反,利益相关者理论主张企业是所有利益相关者实现其权益主张的载体,而不仅仅是为了股东利益最大化,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支持。正如Donaldson等(1995)所说:“利益相关者已经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不可忽略的因素,针对利益相关者的管理已成为管理学和社会学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利益相关者管理模型成为管理学文献和教科书前言的必不可少的内容部分。”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股东至上”理论正式受到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挑战(沈一峰、林志扬,2001)。在人力资本和其他专用性资本重要性日益提高的今天,企业的成功在于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投入,这些共同投入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林曦,2010)。而在当前全球实体经济整体疲软的宏观环境下,大量资本正在寻求新的投资领域。在我国,旅游作为一种一次性投入而永续收益,并能够得到地方政府强力支持的投资项目,正成为资本持有者新的投资方向。但景区开发和经营过程中要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两个议题,而这两个议题的核心则是处理好景区利益相关者系统的关系协调问题。
(三)现实矛盾需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们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全面激活了对休闲旅游的需求,旅游业得以迅速发展,旅游规模不断扩大。在旅游需求拉动下,进入旅游业的资本量呈几何倍增,投入形式日益多样化。随着新型投资主体的介入,旅游景区开发也犹如井喷式增长,相当一部分地区旅游业已经成为地方扶贫开发和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乃至地方名片,如四川的九寨沟、湖南的张家界、恩施的大峡谷等。在此过程中,景区的参与者和受景区发展影响的群体更加复杂,景区开发和管理也暴露出更多问题,如景区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原居民文化开发保护与外来文化的“侵蚀”、景区投资人与景区原住民(为与国际接轨,以下统称景区社区居民)争利等人与人、人与空间、人与生态等层面的景区及其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等。究其原因,这些矛盾和问题源于旅游地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如景区社区居民的利益要求、旅游者的利益、旅游产品供应链、政府管理部门等相关者的利益不完全一致等。而包括投资人和政府在内的很多利益主体更多关注的是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成就或怎样从旅游发展中获取更多的利益,往往有意或者无意地忽略了旅游发展带来的显性或者隐性的诸多负面问题和矛盾。这些矛盾不仅影响到景区旅游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平,而且容易导致地方社会不稳定的安全隐患。要解决以上问题,必须将景区看作一个开放性系统,且要回答景区系统包含哪些子系统,即哪些是景区利益相关者?他们的关系怎么样?他们的优先度如何?哪些是核心利益相关者,哪些是边缘利益相关者?他们的相互作用机理如何?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调度如何?协调机制如何构建等问题,最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实现景区所有利益相关者以景区为核心的一种相对稳态,至少其核心利益相关者要协同起来形成一种合力,促进景区管理效率的提高和景区小社会和谐发展。而传统的旅游管理研究多是就景区规划、开发和保护角度展开;将景区利益相关者看作一个系统,并将景区生态环境纳入景区利益相关者系统对于促进景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相关研究几乎还是空白。本书的研究就是针对以上问题,以利益相关者理论、系统科学、协同学和冲突管理等理论为指导,在对景区利益相关者及其利益诉求、利益冲突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从企业管理视角,探索景区利益相关者系统协调机制,并以恩施大峡谷为例进行案例研究。
三 研究意义
景区是一个涉及多方、多层次利益的利益共同体,是一个复杂的利益相关者系统。系统内利益各方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相互作用,并最终在一定的机制下运行。有的景区运行状态良好,景区投资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获得各自满意的利益,整个系统处于一种高度协调的稳态;而有的景区,特别是一些新开发的景区,在开发和运行过程中,由于管理经验不足特别是利益协调机制不完善,导致各种矛盾和纠纷层出不穷,严重影响景区开发进展和经营绩效。本书站在景区投资人的角度,分析景区开发和经营过程景区利益相关者系统中利益相关者的优先度,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和冲突,利益相关者系统协调机制作用机理,据此设计景区利益相关者系统协调机制并结合案例,对景区利益相关者系统协调度进行测评并构建景区开发和经营过程中景区利益相关者关系协调机制。因此,本书的结论对于指导景区管理,提高景区管理效率,指导景区利益相关者管理系统协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对于广大山区景区开发和经营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理论意义
(1)本书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旅游利益相关者和景区管理的研究领域。传统的旅游利益相关者研究主要还是借鉴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移植于旅游规划、开发、共同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研究对象只是以旅游产业链为主体的以人为代表的组织间的关系。而本书在此基础上将生态系统纳入研究范畴,提出了景区利益相关者系统,虽然生态系统也要靠其代理人——政府或者社区居民(所有权益人)以及其他压力组织主张其利益,但在可持续发展成为发展主流的今天,主动考虑生态系统的利益而不是当出现问题后才追责,或者发生冲突后去解决问题,对于旅游景区的管理效率的提高、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本书对促进交叉学科的有机融合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书在对景区管理、协同学、系统学、社会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利益相关者、项目管理等理论进行系统性梳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旅游管理、系统工程、统计过程控制等多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运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AHP模型及融合主客观的组合赋权法,评价景区利益相关者优先度,分析影响景区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及作用机理,并建立景区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度评价体系,构建景区利益相关者系统协调机制。
(3)目前国内外对景区利益相关者管理问题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完善的景区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体系和适当的工具。本书关于景区利益相关者系统的定义、分类、优先度评价、利益和冲突分析以及协同机制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景区管理理论。
(二)现实意义
(1)本书从景区内部、周边社区及区域景区乃至组织与生态多个层面厘清景区利益相关者并构建其关系图谱,分析景区利益相关者尤其是核心利益相关者并剖析利益冲突及其原因,评价利益相关者的优先度,构建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机制,为景区利益相关者管理搭建了切实可行的平台,有利于促进景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同,形成合力,减少交易摩擦和冲突,降低成本,对于更好地实现景区管理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2)在我国,景区投资者及其代理人作为典型的“经济人”,往往将景区经济效益最大化作为他们追求的首要目标,追求的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收回投资并获取巨额利润。但在可持续发展观逐渐深入人心、社会责任逐渐被企业和社会公众所接受并且被普遍认为是企业的不可逃避责任的今天,经济利益已经不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最大的目标。在此背景下,景区作为一个复合的经济体,如何利用景区系统各子系统的自组织特性和创造多方都能接受并行之有效的“外参量”,协调各方利益,让各子系统从争取各自利益的无序状态转向为了共同目标奋斗的有序状态,实现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协调,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企业社会责任的宗旨与资本逐利本性存在根本矛盾,且众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也存在冲突。本书应用系统学和协同学理论,在强调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同时,高度重视利益冲突;强调冲突控制的同时引入自组织原理,优化干预措施,令景区利益相关者管理更柔性、更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