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更有梦书当枕
——说枕
晋朝的名作家张华,曾写过一篇《瑰材枕赋》的文章。为了一只枕头,居然可以作赋赞美,的确是件不寻常的事情。这只枕头,被他形容是:“彧彧其文,馥馥其芬”,“允瑰允丽,惟淑惟珍”;仿佛是美的化身,也成了一个艺术主体。
宋 《槐阴消夏图册页》
自古以来,枕头的种类就不下几十种,就质料来说,有瓷制、石制、木制,亦有高贵如玉、翡翠、水晶,名堂之多,真是令人叹为观止,而人的一生,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生命必须在枕上度过,故而枕头与人关系密切,不待细讲,也因此,从枕头产生的典故传说就深植民间,也在文学中不断成为心思远想的寄寓之处。
“富贵三更枕上蝶”,话说唐开元七年,士人卢生在邯郸旅舍中遇见了神仙吕翁,不满现状的卢生埋怨自己“生世不谐,困顿如是”。于是仙人吕翁便问他何得满足?卢生大言不惭,自谓:“士之生世,当建功树名,出将入相,列鼎而食,选声而歌,使族益昌而家益肥。”乃称满足!言讫,而目昏思寐,时主人方蒸黍,吕翁授以一枕,卢生便进入梦境,梦得荣华富贵,出将入相,子孙蕃多,崇盛赫奕,至八十余岁而薨。卢生梦醒,欠伸而悟,一见身在旅邸,吕翁在旁,而主人蒸黍尚未熟。梦中忽历一生,乃悟出人生穷通富贵,不过如此,原来刹那之间,生前拥有的一切,均随死亡归于空无,于是稽首再拜而去,莫知所终。这是沈既济《枕中记》传达的人生达观出世思想。而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就把这个故事编成戏曲,成为他《临川四梦》中的一部,唤为《邯郸记》。
说到枕,人们往往借着枕头吐露心中的惆怅。一个离乡客外的游子,往往会把隔山漫水不尽长途的幽怨,寄托在那只枕上,而一个深受委屈的人,夜里也会在枕上落泪。岑参的“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白居易“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尹公远的“一夜东风,枕边吹散愁多少”,都能说明作者的心境,我们宛如看到诗人惘然的叹息,虽然,可能还有一些无法知晓的复杂因素,但他们陷在里面跳不出来,触绪纷至,身世之感还是最主要的原因。
因此,当杜甫收到了家书,不禁喟然长叹,无法平复思归的情绪,写下了“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入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的耿耿不寐,所以躺在枕上,却会见到月影,听见隐隐传来的江涛。而在《秋兴》之中,则曾述自己“画省香炉违伏枕”不赴尚书工部员外郎的心志,他能体悟周旋于矫揉造作的官场是人一生中最大的抱憾,所谓的“违”,事实上也就是不甘于变成一个庸俗的碌碌凡夫。可是,他毕竟还是历经了这个阶段。
元-金 三彩划花词文枕(磁州窑)
“自探典籍忘名利,欹枕时惊落蠹鱼。”闲居自乐的李义山,比杜子美更进一步地体认了人生,不被凝结在落寞之中,这个诗句,也能看出义山在政治不得志之外,偶有的一份闲适,诗情雅兴,也使他不因案牍劳形成为一名只知应酬逢迎的俗吏,可有一份摆脱形式的超然。
而真心从容于生活的超然,当以孔子的曲肱之乐为上。《论语》之中的孔子,能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作为快乐,并不讳言生活的困苦,且又豁达于世间种种不利的影响因素。“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唐人诗句中,流露出因景生情,随遇适性的人生态度,能以枕石观云,享受湛湛蓝空的静美之乐,眼前所见,皆是动人心魄之景。
“枕流漱石”是一句耳熟能详的成语,或作“枕石漱流”,意思是说隐居山水之间,情志高洁,能恬淡世事。一个人可以如是触景皆春,要与他的性格气质相提并论,不是揉作得出的。而人人若是都能洞悉自己的能力与处世之道,或许人间的暴戾与怀才不遇之感就能较少发生。
枕是一个形声字,古代的枕头多半是硬枕,所以枕字从木部。根据考证:元明之前多半睡硬枕头,之后才有柔软的枕。据传,睡硬枕头脑比较清醒,随时可起身苦读,而懂得养生的人,更是利用豆壳、茶叶、干菊花,或是各种名贵药材制成枕头,降血压或治失眠、头疼,可说是中国人在生活上另一种精致文化的表现了。
当然,对于自己该做的工作,我们也应有“今日事今日毕”的态度,及早准备。那么,就不必“枕戈待旦”,而能“高枕无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