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劳模文化本体论
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1]
《卡尔·马克思的葬仪》
马克思坚持劳动本体论,认为劳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源,是人的生存本性,是人自由自在的生存手段,是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相融合的中介。只有通过劳动才能把人和物质资料相连接,人们才能改造世界,获得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产品。人们通过劳动改造世界,改造社会环境、社会条件,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实现社会发展和进步,推动社会进程,使人们在和谐的社会关系中不断地成长、提升。劳动是人的本能活动,是人与动物属性相区别的标志。劳动是对客观世界和物质资料能动的、有目的的、有规律的加工和创造,在加工和创造的过程中人们体现出自身的价值,能够身在其中获得快乐,实现自身的解放,这是马克思劳动本体论的本真思想。可以看出马克思劳动本体论是对于人自身的一种复归,是人能够独立地发展,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建立关系的纽带,有了劳动人们才能够得到发展,在社会中得到认可,建立起人的社会属性。
马克思劳动本体论体现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结合。人们通过劳动在自在自然中不断实现人化自然,开拓适合自身生存需要的环境。不断使自然环境社会化,建立起新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运用劳动进行对象化活动,使越来越多的自然环境转化为社会环境,这是实现社会化和人自身发展的基础条件,所以说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任何时期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马克思劳动思想是劳模文化本体论的基础,劳模文化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劳动思想。劳模文化就是建立在劳动基础之上,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社会主义劳动思想。劳动模范积极工作、勇于奉献,用勤劳和智慧进行着伟大的社会实践和创造,这是劳模文化本体论的精髓。
“劳模”是劳动模范的简称,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了表彰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做出卓越成绩的劳动者而授予他们的荣誉称号,主要授予企业职工、农民和其他社会主义建设者。在他们身上体现着社会对某一劳动方式、劳动精神的最高评价,他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奉献精神为生产经营做出了贡献,以自己创造性的劳动成果和取得的辉煌业绩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以自己的崇高思想和先进事迹,为身边的人树立学习的榜样和光辉的旗帜。劳模的价值就在于其是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推动时代前进的强大动力,是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劳模文化是在一定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下,经过“劳动模范”这个集合体长期劳动与创新所形成的价值观念、信仰追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创业精神、助人风尚、劳动品格的总和。
一 劳模文化与奋斗拼搏的精神力量
劳模文化是一股先进、积极、进取、向上的伟大力量;劳模文化能够鼓舞人、振奋人、催人奋发,是带动人们奋斗拼搏的一种精神力量。这也是劳模文化的本质特征。
(一)劳模文化的特征是奋斗拼搏
“劳模”一词是指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火热劳动中,涌现出的一大批品德高尚、业绩卓著、贡献突出的先进人物。他们的先进事迹和优秀品质,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和赞誉。他们成为广大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学习楷模。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永久不衰的劳模文化,成为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重要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发挥劳模作用。”这一重要论述,是对劳模文化时代价值的充分肯定,也是新时期劳模文化对社会思想文化建设的新要求。从理论和劳动的结合上正确认识劳模文化的实质和社会功能,深刻理解劳模文化的历史贡献和时代价值,对于发挥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引领作用,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劳模”这一光辉的字眼,其广义是指劳动的模范和榜样,一切用自己辛勤的劳作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显著贡献的人们,都有资格享有劳模的美名。但是我们所说的劳模,是具有特定含义的。它是指在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基于“劳动者最伟大”“劳动最光荣”的理念,在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产生的领先者和佼佼者。他们虽然所处的历史时期不同,从事的劳动方式、行业性质、岗位职责各有不同,但都是某一劳动方式的杰出代表,都是某一行业引领时代前进的先锋。他们的辛勤劳动,展现了中国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时代风采,为祖国发展和人民幸福做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社会的最高评价和尊重。劳模之所以光荣而又伟大,不仅在于他们的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创造人民幸福生活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更在于他们的思想行为、先进事迹中体现着一种崇高精神即劳模精神,是一种永远保值的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精神是劳模意识的最高形式,或者说是劳模意识的精华,是劳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渗透在劳模追求的理想信念、确立的共同价值观、形成的共同思维方式和共同品格中,这种精神凝聚成力量,化作文化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催生出更多的劳动模范人物的先进事业、优秀品质,特别是在奋斗拼搏工作过程中孕育而成的伟大的劳模文化的本质特征、奋斗拼搏的文化特征,教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懈奋斗,他们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有着卓越功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凝聚了广大劳模卓越的劳动创造力量。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就代表党中央赞誉全国所有的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称赞他们是“全中华民族的模范人物,是推动各方面人民事业胜利前进的骨干,是人民政府的可靠支柱和人民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向他们学习。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号召广大干部群众向模范人物学习,“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习近平总书记在“4 ·28”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长期以来,广大劳模以平凡的劳动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是我们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重要论述,精辟地概括了劳模文化的科学内涵,深刻揭示了劳模精神凝聚为劳模文化的实质、特征及其时代价值。
总而言之,劳模文化中奋斗拼搏的精神是中国工人阶级伟大品格的发扬,也是劳模文化不断吸纳新能量的结晶。大力弘扬劳模文化,是对中华传统文化最好的继承和弘扬,也是对我们党一贯倡导的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艰苦创业、奋勇拼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时刻不忘继承中国工人阶级的优良传统,发扬劳模文化,这是中国共产党总结革命、建设、改革开放时期的劳动概括出来的一条十分宝贵的经验,也是党在新时期领导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条基本经验。我国人民正奋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征程上,新时代、新任务呼唤新的大批劳动模范的涌现,呼唤弘扬伟大的劳模文化,需要我们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文化的奋斗拼搏精神。
(二)劳模文化的要求是奋斗拼搏
奋斗拼搏的精神是劳模文化的要求,劳动模范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就要在工作中积极奉献、努力拼搏、争创一流,这是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也是劳模文化的优良传统。这一传统催发了广大工人阶级的工作热情,坚定了工人阶级的信念,为我们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了伟大的工人力量。新时期劳模文化的奋斗拼搏精神具有以下要求。
第一,奋斗拼搏的精神要具有强烈的主人公意识。要始终坚持把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敢于承担历史使命,提高责任感意识。当前我国的经济已进入“经济新常态”的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这新的发展时期,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以强烈的主人公责任感承担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职责,把自己真正看作国家的主人,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要向劳模一样奋斗拼搏、贡献力量。我们国家的劳动模范更要拿出奋斗拼搏的精神,要有能担当历史使命、能为历史使命提供精神力量的动力。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当代劳模具有与时俱进的作为,更有强烈的主人公的使命感,能够促进国家快速稳定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要踏实劳动、勤勉劳动,在平凡岗位上也能干出不平凡的业绩”[2],普通劳动者也可以在宽广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就促进了劳模文化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奉献了力量。
第二,奋斗拼搏精神要具备忘我劳动、爱岗敬业和创新的品质。这是劳模文化的中心,虽然时代在不断发展、科技在不断更新、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但以劳模为代表的工人阶级始终保持并发扬着劳模文化的光荣传统,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努力,劳模文化的拼搏精神是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也是推动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强大动力。在新时期拼搏精神就是要保持忘我劳动、爱岗敬业的品质,突出社会主义优越性在劳模文化中的显现,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要勇于创新、甘于劳动,提升我国劳模文化的当代价值和重要的影响力。当前我国在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3]背景下更要发挥劳模文化的拼搏精神,在创新中不断突破,调动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以开启我国经济新的增长动力。
第三,奋斗拼搏的精神要具备与时俱进和艰苦学习的品格。在新时期劳模文化拼搏精神中,与时俱进和艰苦学习是工人阶级先进性的重要体现,也是工人阶级担当主力军的重要保障。劳模文化就是在工人阶级不断学习、艰苦奋斗的过程中孕育而生、逐渐形成的,同时又对工人产生了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工人要在工作岗位中拼搏进取,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技能、新的方法,才能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劳模文化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思想特点,和时代发展的步伐相一致,成为推动时代发展的强大动力”[4]。只有工人的思想先进与时代的发展稳合,才能步调一致、一同进步。我国当代的劳模文化就是一种先进的思想氛围、厚重的文化底蕴、积极的思想境界,锻造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劳动模范,为我们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离不开拼搏奋斗的精神,离不开与时俱进、艰苦学习的品格,这就是劳模文化奋斗拼搏精神的内在要求。
劳模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文化与精神的力量。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质极度匮乏,建设社会主义需要艰苦奋斗、勇于拼搏的精神。在当前国家繁荣、人民富裕时期,更需要拿出奋斗拼搏的精神,脚踏实地干工作才能赢得更高的社会声望。劳模文化中奋斗拼搏的精神,不论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是在我们国家繁荣时期,都是重要的精神力量,都是劳模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劳模文化中奋斗拼搏的精神力量可以使人们在工作岗位中更有活力,敢于接受任务、迎接挑战,对工作具有强大的热情和认真的投入。
讨论劳模文化的本体论就是要说清劳模文化的内涵、精神与特征,奋斗拼搏的精神是劳模文化的优良传统,“雷锋、焦裕禄、李素丽等等,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对大多数人来说,劳模不光是人人争相学习的榜样,还真实亲切”[5]。从这些代表人物的事迹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每位劳模在工作岗位当中奋斗拼搏的精神力量。劳模文化的弘扬就是要引领时代的奋斗拼搏精神,勇立潮头,推动社会发展。通过劳模文化的感染使人热爱劳动,因为“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6]。通过劳动我们可以改变家园、改变社会,使人民变得富裕、国家变得富强,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让人更加自由全面地发展。我们的社会发展需要劳模文化“引领广大人民群众更好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勇于创新、艰苦奋斗,改正社会不良风气,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稳定发展,让社会充满正能量,变得更加正气和温馨,共同促进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7]。让劳模文化永远引领时代精神,永远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让劳模文化的奋斗拼搏精神为社会发展增添动力。
二 劳模文化与爱岗敬业的责任意识
劳模文化的内涵是爱岗敬业的责任意识的体现。劳模文化的第二个特征就是爱岗敬业,这也是劳模文化的应有之义。爱岗敬业就是树立对工作负责、对工作认真、对工作过程严格要求的主体责任意识。劳模文化的传承就是要发扬爱岗敬业精神、营造爱岗敬业的氛围,使劳模身上的优良品格影响身边人。对劳模文化的认识不能回避爱岗敬业这一优良传统,也是要说清其在劳模文化中的积极作用。
(一)爱岗敬业是劳模文化的精神实质
爱岗敬业精神是劳模文化中的重要内涵,首先我们要清楚爱岗敬业的概念。爱,是指热爱、追求;敬,首先是一种自我要求,指“个人从内心的居敬到外貌的庄敬进而到举止的恭敬等由内而外的自我约束;然后,由己及人地转化为包括对君的忠敬、对长的孝敬、对他人的礼敬以及对事业的执敬等等体现在为人处世各个方面的道德行为”[8]。爱岗敬业的本质含义是指人们对待工作、职业的一种责任心和敬畏态度,深层内涵则可上升为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精益求精的可贵品质。以往我们对敬业精神的认识往往局限于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的范围,认为爱岗敬业精神就是一种对职业的热爱、虔诚、敬畏的态度,以及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精益求精的精神状态。其实,爱岗敬业精神有着更加深刻的文化内涵,尤其是与人的存在和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甚至国家的前途具有内在关联。如肖群忠教授认为:“从严格的狭义上说,爱岗敬业精神只是人们对待职业的总体态度,是职业道德的部分内容;而从广义上来说,它也是一定民族国家的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9]爱岗和敬业,互为前提,相互支持,相辅相成。“爱岗”是“敬业”的基石,“敬业”是“爱岗”的升华。这些足以显现爱岗敬业在劳模文化中的价值内涵。
劳模文化中的奋斗拼搏精神、爱岗敬业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劳模文化是中国精神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爱岗敬业的精神极大地丰富了劳模文化的优良传统与内涵。
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的灵魂,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没有普通劳动者的敬业奉献,就不会有经济总量高速增长的‘中国奇迹’。爱岗敬业,是一种崇高的职业理想,一种较真的职业道德,一种细致的职业作风;就要有一股子干劲、拼劲、闯劲,有一股子‘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傻劲’。”[10]每个劳动者都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才能开创未来美好的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工作时强调,“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我们弘扬劳模文化的伟大作用,传承劳模文化中爱岗敬业的精神,就要做好爱岗敬业的践行者。要为群众解决一项项困难,做敬业的公务员;为群众提供一件件合格产品,做敬业的工人;为群众提供一部部精品力作,做敬业的文化工作者……平凡生活中的每一次选择、每一个行动,平凡岗位上每一天的工作、每一件事的落实,都是在践行爱岗敬业的优良传统,都是在弘扬劳模文化。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中担负起自己的责任,“落细、落小、落实”,身体力行完成好本职工作,“不溜号”“不歇劲”是对爱岗敬业最好的诠释。在国家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为因素造成的事故不断增多,这都是人们对工作懈怠、精神放松导致的,所以在新的时期,面临新的挑战与新的困难,我们更要认清劳模文化的重要性,突出劳模文化中的爱岗敬业的内涵要求,摸清问题、找准脉象,解决问题。爱岗敬业就是要在工作中以负责的态度把工作做好、做牢固,减少失误,劳模文化的内涵就有这样的精神与要求,劳模文化就是要保证工作自觉、工作自律、工作严格的氛围,也就是爱岗敬业的主体责任意识。
爱岗敬业的精神是社会职业道德的基础和核心。“爱岗,就是安心,热爱本职工作;敬业,是爱岗的升华,是对工作的一丝不苟,高质量,创造性地完成工作;奉献,就是给予付出,不计得失,为社会和他人服务。爱岗、敬业、奉献,是普通而崇高的道德情操。”[11]在普通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付出爱心和耐心,从平凡的工作中找到了一种勃勃向上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就是爱岗敬业,这种动力就是爱岗敬业。劳模文化映照的就是这样一种催人奋发的精神与动力。
(二)爱岗敬业是劳模文化的价值追求
爱岗敬业不仅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不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年代,“爱岗敬业”作为一个词语都有它不可替代的光芒以及深厚的意义,劳模文化的价值追求正在于此。爱岗敬业诠释了劳动模范的自身价值,符合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体现了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倡导的“全世界的无产者现在真正联合起来了”[12]。在崇尚务实精神的现在社会,爱岗敬业尤为重要。任何人都有追求荣誉、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的天性。要想愿望变成现实,就要在自己的平凡岗位上爱岗敬业。歌德曾经说过:“你要欣赏自己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增加价值。”在我们无从选择工作的时候,我们能够选择的,就是我们对待工作的态度。我们应该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从身边做起、从平凡小事做起,“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要克服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好高骛远等不良倾向,兢兢业业、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大小,主要是看他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类做出贡献的多少。“一支优秀的乐队,需要全体成员齐心协力,否则难以演奏出恢宏的乐章;一枝玫瑰,需要根茎的无私奉献,否则难以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一座桥梁,需要桥墩的坚实支撑,否则难以确保行人车辆的平安。”[13]爱岗敬业属于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是人类社会最为普遍的奉献精神,它看似平凡,实则伟大。任何一份职业、一个工作岗位,都是一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障。同时,一个工作岗位的存在,往往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
我们探究劳模文化就是为社会发展寻求一种向上的环境、积极的氛围、有利的空间,劳模文化中的奋斗拼搏精神、爱岗敬业精神,就是提供这种环境、氛围、空间的原动力。劳模文化的价值追求与本源认识的需要就来源于此。当前社会发展最大的难题是公民履行自己的责任问题,出现了没人负责、没人承担自己的责任、职责不清晰、任务不明确等现象。劳动模范敢于面对问题、敢于承担责任、敢于在工作中做出表率,体现了其爱岗敬业的精神,身体力行,感染人、影响人、鼓励人,使爱岗敬业精神蔚然成风。
三 劳模文化与甘于奉献的行动指南
劳模文化的另一内涵就是甘于奉献,每一个劳动模范都甘于奉献、勇于担当,把这一准则作为自己在工作岗位上的行动指南。甘于奉献体现了劳模文化的又一重要内涵,诠释着劳动模范不辞辛苦、甘愿付出的大爱,体现了劳动模范不求回报、不为名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人的精神品质。把甘于奉献作为劳模文化的内涵符合文化要求,代表了劳模文化的优良传统。
(一)甘于奉献的精神是劳模文化的内在要求
哲学家黑格尔说过:“追求真理的勇气,相信精神的力量,乃是哲学研究的第一个条件。人应当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精神的伟大和力量是不可以低估和小视的。”[14]甘于奉献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力量,二者合一,构成了劳模文化的内在动力,人可以先满足自己,在满足自己之后实现更大的价值,就是为社会、为他人服务,这是人的真正价值。劳模文化就是要营造这样的氛围,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中催人奋进,实现个人更大的社会价值,使每个人拥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奉献是恭敬地呈献,奉献是不计报酬地给予。甘,美也,甘于奉献,就是以奉献为甜美,以奉献为快乐。甘于奉献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人生追求,甘于奉献是一种至善至美的精神境界。甘于奉献是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甘于奉献应当成为一种永远光芒万丈的社会风尚。”[15]甘于奉献是劳动模范的优良传统,劳动模范把这一传统发扬、传承,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之中,形成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风气,推动着劳模文化的形成。
甘于奉献是行动的指南,需要处理好“大我”与“小我”的关系,实现小我、成就大我,这其中有一个取和舍的关系。当我们面对问题、遇到挑战,需要奉献与付出时,能否放弃小我、实现大我,能否给予别人帮助,考验着我们的行动与内心。当我们在工作的岗位中遇到困难没有人能够承担,在危难关头没有人能够站出来的情况时,就需要一种力量、需要一种精神,即无畏困难舍弃小我、成就大我的奉献精神,这是劳动模范的特有精神。甘于奉献的精神蕴含在劳模文化之中,也是劳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甘于奉献的精神在劳模文化中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持久力量,蕴含着强大的动力,让人更加热爱劳动,通过自己的双手努力工作、创造价值,愿意付出,不计较得失,真心地去做。奉献精神在我们当今的社会发展中尤为可贵,在思想和意识形态多元化、信息多样化的背景下,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每个人都很独立,没有人愿意去分担别人的职责,每个人都很冷漠,不愿意去关注和自己没有关系的事情,互相帮助、无偿地付出在我们的社会中逐渐减少,奉献精神无疑是使社会发展回归正轨的一剂良药。我们弘扬劳模文化就是要把劳模文化的内涵发扬光大、把劳模文化的价值放大,让人们知道劳模文化对当今社会发展的有利作用,对于培养人、塑造人的价值。甘于奉献的精神蕴含在劳模文化中,激发了劳模文化的生机活力。弘扬甘于奉献的精神就是对劳模文化的最好诠释。所以说甘于奉献的精神是劳模文化的又一重要内涵。
(二)甘于奉献的精神本质
讨论劳模文化就是要探清劳模文化拥有的内涵与本质,甘于奉献是劳模文化的内涵之一。我们要了解甘于奉献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才能对劳模文化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甘于奉献的精神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责任担当,必须不断打磨自己。要增强自信心,因为自信是支撑生命的重要力量,可以激发生命活力。甘于奉献的精神需要真正的自信,不是自以为是、刚愎自用。自信能激励一个人对待工作的热情,使其愿意去做,在工作中变得自强、自立、自爱。甘于奉献的精神是一种实力,是人生存与发展之本,是人有所作为的基本要素。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具备了一定的实力,才可能得到机遇与成功的垂青,要努力锻造自己的“硬”实力、“软”实力,成为一个底气厚重的人。甘于奉献的精神蕴含着一种“聚焦”功能,是战胜困难、推动事业发展的基石。要成就一番事业,就要勇于担当、甘于奉献,拿出激情所能赋予自己的全部力量有所作为。甘于奉献,意味着忠于事业、信守承诺、矢志不渝、艰苦奋斗,是勇敢品质和责任意识的统一。甘于奉献的精神是不求回报、甘于承担、勇于作为的表现,劳动模范身上就有一股干劲,有一种要把工作做到位的责任态度,在困难面前毫不退缩。只有勇于奉献、愿意付出才能体会人作为社会的有机体的价值。这也是奉献精神的本质。
甘于奉献,才能突破思想禁锢解放思想,才能放开手脚、挑起重担、勇敢前行,不断克服前进障碍,破解瓶颈,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敢于担当、多做奉献,就要敢想敢为,进一步打开解放思想的“总闸门”,破除思想上的小富即安、工作上的小进则满、发展上的小打小闹的束缚,瞄准更高追求,确立更高目标,在发展规划上先谋划,在发展政策上先争取,在发展措施上先实施,以舍我其谁、当仁不让的气概抓落实,以敢于超越的胆略勇于开拓、奋力前行。敢于担当、多做奉献,就要敢闯敢试,面对阻碍发展的各种制约,要克服困难,弘扬奉献精神。肯吃苦、做难事才能有所作为。甘于奉献是一种可贵的品格,甘于奉献不是一味奉献,不是没有标准、没有道理、不守规则的奉献。甘于奉献是面对困难问题不退缩、面对责任敢承担、在危难时机敢出头的奉献,是敢于承担、愿意付出的行为,是一种大爱,是高思想、高境界的体现,这种奉献是对劳模文化最真的诠释。甘于奉献的精神本质是关键时刻敢作为的责任意识。
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就要善作善成,不论顺境还是逆境,不论成功还是挫折,不论有无风险,我们都要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认准了的事就要一抓到底,不怕难、不服输、不言弃,敢于向“不行”叫板,善于做“能行”文章,化不利为有利,化无路为有路,切实干出效率,干出水平。甘于奉献的精神要发挥高水平,遇到难题要发挥高水准,迎难而上敢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价值就体现于此,对待工作要负责,对待问题要专研,只要肯付出没有完不成的事情。我们的劳动模范身上都具备这种不服输、敢作为的特点,这也体现了劳模文化的内涵。
甘于奉献的精神就是要有作为、敢承担、能吃苦、善做事,体现新一代劳动模范的本质,甘于奉献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劳动模范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中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忘我地工作。劳动模范为了工作、为了国家敢于献出宝贵生命,为了伟大事业敢于牺牲自我,体现出劳动模范对工作、对事业的一份热爱。这是一份投入,这是一种精神,这是一种力量,甘于奉献的精神形成了劳模文化特有的性质,构成了劳模文化的独有内涵。
甘于奉献与奋斗拼搏、爱岗敬业一脉相承,都在诠释着劳模文化,都在表达着劳模文化留下的优良传统。这是劳模文化的精髓,每一名劳动模范以身作则,为我们伟大国家的快速发展贡献力量,他们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我们要弘扬、传承、发展劳模文化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国家的精神,让每个人都能体会到我们的劳模文化就在身边,使每个人都向往成为劳动模范,用劳动模范的价值标准要求自我,这样我们的劳模文化就会蔚然成风。
四 劳模文化与勇于创新的动力支撑
创新的精神在劳模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推动着劳模文化不断发展、与时俱进。同时劳模文化作为创新的动力支撑,推动着各项工作勇于创新,实现新的突破。劳模文化蕴含着创新精神,每一名劳动模范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创新,用自己的劳动成果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所以说创新精神是劳模文化的内涵,是劳模文化的组成部分。
(一)创新精神是劳模文化的内生动力
创新精神是“指一个人从事创新活动、产生创新成果、成为创新的人而所具备的综合素质”[16]。创新是人类根据需要,运用自己的体力和脑力创造出新的物质或精神产品的过程。劳模文化的产生、发展离不开创新,劳模文化的每一次更新进步离不开创新的推动,劳动模范的生产、发明、创造凝聚着创新的精神。创新精神是劳动模范的优秀品质,显示了劳动模范的创造力,敢为人先,进而在人群中脱颖而出。每一名劳动模范的创新精神汇聚成劳模文化的内生动力,劳模文化的价值就是要培育人的创新精神,这也是劳模文化的题中之义。
创新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劳模文化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这片沃土中,孕育着工人阶级的创新精神,不断与时俱进。新时代工人遇到艰难困顿时不气馁、不屈服的精神,使劳模文化历久而弥新,经沧桑而不老,至今依然保持着极为旺盛的生命力。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历代有作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都反对因循守旧、泥古不化,始终在变革创新中寻求社会发展的道路。创新求变是时代变化的表现,要想发展唯有求新。劳模文化经历了改革开放、国家振兴,伴随着时代的变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感染力。创新的精神影响着各个时期不同的工作岗位上的劳动模范,他们凝聚着共同的价值观,创造出工作的新的生命力,让工作具有新价值。
劳模文化中的创新精神是民族发展的动力,如果没有创新精神,“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17]。坚守在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努力创新、甘于奉献,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在他们身上体现出的勇于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求真务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在众多精神构成的有机整体中,创新精神最能体现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因为改革创新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劳模文化的四个构成要素中,创新精神是劳模文化的内生动力,推动劳模文化自我更新,使劳模文化辩证发展,适应新的环境,解决新问题。劳模文化要把创新精神的内涵本质予以展示,要用劳模文化中的创新精神去面对国家发展的难题,迎接改革面临的挑战,汇聚劳动模范集体的伟大力量,传承劳模文化。创新精神是劳模文化的内生动力,是劳模文化的重要内涵,是劳模文化的充分体现。创新精神作为认识劳模文化的内涵,符合劳模文化的本体论。
(二)创新精神的本质
劳模文化蕴含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劳模文化的本质与内涵。我们论述劳模文化就是想要看清劳模文化的特质与创新精神为什么是劳模文化的组成部分,或者说创新精神是怎么体现劳模文化的。这就需要我们对创新精神简单剖析,以帮助我们了解劳模文化到底是什么的问题。
“创新精神是对人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倾向的总称,是由多种心理素质与行为方式整合而成的精神状态。创新精神可以分解为多种要素,这些精神要素的存在及其活动,构成了创新精神。”[18]创新精神是一种人类精神。“创新是人特有的能力,创新精神是人特有的精神。动物只能被动适应环境的变化,而人则从不满足于大自然的赐予,他要改造世界、创造出新的环境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创新史,创新精神就是在这种创新的历史中,内化为人的精神素质,积淀为人类的文化遗传。”[19]创新精神是一种劳动精神。劳动模范每天坚守在工作岗位的第一线,不断探索、勇于劳动,创新是“劳动的事情”,思想的创新也要转化为劳动的创新。劳动的本性在于创新,创新体现了劳动的精髓。创新精神存在于劳动之中,劳动真实地体现了创新精神。创新精神表明主体活动的价值取向是求实务实、讲求实效,并且追求创造性的成就、创造新的价值。劳模文化的实质就是要在劳动中提高人的价值,倡导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在社会中的价值。
创新精神是在人的劳动活动中产生的,这种精神一旦形成,又会影响、作用、改变人的活动。劳模文化中的创新精神可以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激励人们打破束缚、推陈出新、勇于创新,从而创造出更高的活动效率、更好的生产能力。创新精神激发出的人的潜能,可以转化为物质、转化为财富、转化为各个领域的进步。我们的劳动模范就是在各个领域中具有杰出表现的普通工人,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他们通过前瞻性的决策、积极的调整,以适应未来形势的变化与需要,始终保持着竞争中的优势。就是这样一种创新的信念和决心,使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中脱颖而出,用自己的行动带动他们身边和周围的人,传承劳模文化的优良传统,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用实际行动书写劳模文化的辉煌。
创新精神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但精神的力量还不能单独地改变世界,还要和物质的力量结合起来,共同完成现实的劳动。但是创新精神是创新的一种重要资源,只有具备创新资源,我们才能更好地利用物质资料服务于社会。每一名劳动模范都具备这样的资源,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双手打造出美好的家园,凝聚起高尚的人格魅力,传播正能量。劳动模范具有远大的理想与抱负,创新就有了巨大的动力,就能确保创新的成果被用于服务社会,而不是专谋私利。信念既是对创新的意义的信念,更是对创新必胜的信念。相信只有创新才能发展,才能进步;任何创新都把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步,创新精神就是只要努力开拓,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和挫折,最终获得成功。
通过对创新精神的本质剖析,可以明确创新不仅仅是思想意识,更是在劳动中探索的总结。要具有坚持的恒心,具有对事物不断钻研的态度,更要具有对事物负责的态度。创新精神不只是思想的火花,更是点燃激情的梦想。在工作中具有创新精神就是对自己工作的热爱与敬业,劳动模范凝聚着创新精神,表达着创新精神,传承着创新精神。劳动模范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中践行创新精神,提炼创新精神,把这一精神融入劳模文化的价值当中。创新精神作为劳模文化的劳动精神的凝练,也是对劳模文化扎根于劳动、传承于劳动最好的体现。
劳模文化中的勇于创新、奋斗拼搏、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四大内涵,共同构成了劳模文化的核心概念,对劳模文化的本体论认知起到了启示的作用。
劳模文化本体论是从四个内涵展开,即奋斗拼搏精神、甘于奉献精神、爱岗敬业精神、勇于创新精神。奋斗拼搏精神是劳模文化的本质特征,甘于奉献精神是劳模文化的内在要求,爱岗敬业精神是劳模文化的责任意识,勇于创新精神是劳模文化的内生动力。这四个内涵凝练了劳模文化具有的内涵,诠释出劳模文化的内在构成,通过对劳动模范品格与行动的观察,这四个内涵符合劳动模范的应有内在要求,体现了劳动模范身上的独有特质。劳模文化的传播与感染传递着四个内涵的要求,体现了四个内涵的作用。劳模文化汇聚着劳动模范的集体智慧与活力,激发着每个人的工作活力。劳模文化在全国各个范围推广开来,形成良好风气,凝聚共识,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推动着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第374页。
[2]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每日电讯》2016年4月26日,第2版。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 〔2015〕36号)。
[4]李滨生:《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人阶级伟大品格》,《中国工运》2010年第15期。
[5]《让劳模精神成为时代最强音》,《工人日报》2008年3月12日。
[6]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每日电讯》2016年4月26日,第2版。
[7]钱秀娟:《劳模精神引领时代精神》,《中国职工教育》2014年第22期。
[8]刘姝瑶:《敬业精神的儒家伦理释义》,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大学,2010。
[9]肖群忠:《敬业精神新论》,《燕山大学学报》2009第2期。
[10]顾朝阳:《有一种标杆,叫劳模精神》,《安徽日报》2015年5月6日。
[11]《爱岗敬业创佳绩、无私奉献做表率》,《盐阜大众报》2016年8月17日。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22页。
[13]王开俊:《爱岗敬业的内涵及其意义》,《理论与当代》2015年第2期。
[14]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97,第36页。
[15]问清松:《让甘于奉献成为永远的风尚》,《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第36期。
[16]秦虹、张武升:《创新精神的本质特点与结构构成》,《教育科学》2006年第2期。
[17]《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8,第143页。
[18]颜晓峰:《论创新精神》,《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19]吕俊杰:《论创新精神》,《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