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的文化交流:延边大学朝鲜韩国研究论集(第Ⅶ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哈尔滨俄罗斯侨民文学和报刊出现的历史背景

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和报刊是伴随着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几次大规模的俄罗斯移民潮而出现的。1897年,中俄签订修筑中东铁路的条约,为此,从俄罗斯涌来大批移民,他们中既有工程技术人员、工人,也有医生、演员、教师和神职人员,还有记者、艺术家和作家。例如,时任哈尔滨商业学校(1906年创立,是哈尔滨最早建立的学校,为哈尔滨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教师的著名教育家Н.博尔佐夫等。他们虽然以不同的身份来到中国东北,但是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受教育程度普遍很高。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在异国他乡的孤寂中,他们迫切需要精神上的慰藉,这就为中国俄罗斯侨民报刊的出现提供了契机和最早的受众群体。根据O.巴基奇的著作《在哈尔滨的俄文报刊:1898~1961年历史书刊简介》所述,1898~1917年,在哈尔滨共出版了32种俄文杂志和45种俄文报纸。〔日〕泽田和彦:《哈尔滨俄罗斯侨民杂志概述》,刘丽霞译,《俄罗斯文艺》2012年第1期,第67页。

1917年的十月革命和随之爆发的国内战争,使大批不满于革命“血腥”的人士离开俄国,一批反对苏维埃政权的白俄军官和士兵在战争失败后逃离俄国,还有一批“持不同政见者”因为支持反革命活动而受到苏维埃政权的批判,并被驱逐出布尔什维克,被迫移民。譬如,1922年,托洛茨基曾下令把包括许多作家在内的1000余名学者用船遣送出国,这就是有名的“哲学家之船”。张坤:《论中国俄侨女诗人的群体崛起》,《俄罗斯文艺》2012年第1期,第42页。这些人中,一部分人去了欧洲,另一部分人则来到了中国东北。据史料记载:这次移民潮,流亡国外的俄罗斯移民大约在150万~200万人张岩、李延龄:《论俄侨女诗人莉·哈茵德洛娃诗歌创作》,《俄罗斯文艺》2012年第1期,第46页。,而“在前哥萨克军官谢苗诺夫的领导下,接近20万人越过中俄边界流落到哈尔滨”Сюй С. Литературная жизнь русской эмигранции в Китае(1920~1940- ое годы),Москва: Изд. ИКАР, 2003.。这就使哈尔滨的俄罗斯移民陡增到25万人以上,创下历史新高。与上次移民潮显著不同的是,这次移民以知识分子居多,被称为“白俄侨民”,其中有社会活动家В. Ф.伊万诺夫(曾担任过阿穆尔政府行政长官)、Е.特鲁普斯基(曾担任过西伯利亚高尔察克政府长官);在大学里从事教学的高尔察克集团的重要代表人物尼·弗·乌斯特里亚洛夫教授和格·克·金斯教授。此外,还有一大批诗人、作家和一些青年文学爱好者。譬如,组织成立“青年丘拉耶夫卡”协会的西伯利亚前哥萨克军官、诗人阿·阿恰伊尔,阿·涅斯梅洛夫,瓦西里·别列列申等。俄罗斯侨民知识分子的存在与活动,直接促成了哈尔滨俄罗斯侨民报刊的兴盛。20世纪20、30年代是俄罗斯侨民报刊的繁荣时期,仅在哈尔滨一地的俄文刊物就达到400多种,其中俄文杂志近300种,俄文报纸100多种,数量可谓惊人。

20世纪30年代,苏联实行强制性的农业合作化及肃反扩大化,迫使一批农民和知识分子流亡国外,他们很多人是偷越国境线而潜逃到中国哈尔滨,或者由哈尔滨转道到上海、天津等地的。中国俄侨作家鲍里斯·尤利斯基在作品《米隆·沙巴诺夫的结局》中对此进行过生动的描述:1930年年初,一批东正教旧教徒,携带自己的家人和家畜及生活用品,渡过黑龙江来到了中国东北。在渡江过程中,他们不得不与边防人员进行战斗。〔日〕望月恒子:《20世纪初期日本对中国俄侨文学的认知》,杨雷译,《俄罗斯文艺》2012年第1期,第33页。他们之所以将哈尔滨作为首选地或者中转站,是因为伴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而兴起的哈尔滨,那时已跃升为俄罗斯侨民的第二家园(第一家园是欧洲的柏林、巴黎和布拉格等地),也是继符拉迪沃斯托克之后俄罗斯侨民生活与精神文化的中心,是被称为“东方莫斯科”的国际大都市。19个国家在此设立了领事馆,除俄罗斯移民外,这里还有来自28个国家的移民。张岩、李延龄:《论俄侨女诗人莉·哈茵德洛娃诗歌创作》,《俄罗斯文艺》2012年第1期,第48页。尽管日帝在1931年以后控制了东北地区,实施限制并排挤俄罗斯侨民的政策,使得许多俄罗斯侨民被迫离开哈尔滨去往上海、澳大利亚等地,但是到1940年在以哈尔滨为主的中国东北地区居住的俄罗斯侨民还有6万人之多。〔日〕望月恒子:《20世纪初期日本对中国俄侨文学的认知》,杨雷译,《俄罗斯文艺》2012年第1期,第31页。无论就移民数量,还是保持俄罗斯文化特色方面,哈尔滨都远非其他城市和国家所能比。例如,20世纪30年代,上海有俄侨15000~20000人,李延龄:《再论哈尔滨批判现实主义》,《俄罗斯文艺》2012年第1期,第5页。天津也不过数千人,而同时代的日本俄侨不超过2000人,参见〔日〕望月恒子《20世纪初期日本对中国俄侨文学的认知》,杨雷译,《俄罗斯文艺》2012年第1期,第31页。可见,作为俄罗斯侨民在东方的中心,哈尔滨当之无愧。

同时,哈尔滨还是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的发祥地。老辈俄侨作家数量不是很多,大部分俄侨作家是青少年时代随父母移民到哈尔滨,汲取这块土地的营养和文化而获得创作灵感,并最终成为作家的,如诗人瓦·别列列申、奥·斯阔毕浅克、尤·克鲁森斯滕-别捷列茨、叶·拉钦斯卡娅、拉·安捷尔先等。有的甚至就出生在哈尔滨,如尼·扎瓦茨卡娅等。尤其令人关注的是,哈尔滨俄侨诗人和作家中,女性占了不小的比重,影响较大的有拉·安捷尔先、莉·哈茵德洛娃、维·扬科夫斯卡娅、玛·科洛索娃、纳·列兹尼科娃和叶·拉钦斯卡娅等。她们是那个黑暗年代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以其才华横溢和手法细腻活跃在当时的哈尔滨俄侨文坛上。诗人或作家的创作必须借助于出版物才能为读者所阅读,于是,俄罗斯侨民出版物也蓬勃发展起来。据统计,从1930年到1945年,大量登载文学作品的哈尔滨俄侨报刊竟有243种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