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装甲兵的历史
1.2.1 早期萌芽
装甲兵的诞生与装甲车的发展密不可分。早在1855年,英国人科恩就在蒸汽拖拉机的底盘上安装机枪和装甲,制成了一辆轮式装甲车,并获得专利权,但未能实际应用。20世纪初,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和俄国等国家,先后利用本国钢铁制造业和汽车工业的优越实力,制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装甲车。1900年,英国把装甲汽车投入到了正在南非进行的英布战争中。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一战)爆发,由于机枪的大规模使用,因此整个防御阵地由堑壕、铁丝网、机枪火力点组成。尽管用普通卡车底盘改装的装甲车在参战各国普遍使用,但由于无法逾越正面战场上纵横密布的战壕,因此装甲车主要用于执行侦察和袭击作战任务。
为了克制机枪的优势,打破战场的僵局,1915年,英国海军接受了战地记者斯文顿的一个新武器设计方案,利用汽车、拖拉机履带、枪炮制造和冶金技术,试制了“小游民”样车。为了保密,英国的研制人员称这种武器为“水柜”(Tank),Tank的中文音译就是“坦克”。由于该样车机动能力不能满足要求,因此,1916年初又制造了第二辆样车“大游民”,该样车定型投产后称为MarkⅠ型坦克。
英国制造的“小游民”坦克
MarkⅠ型坦克外廓呈菱形,刚性悬挂,车体两侧履带架上有突出的炮座,两条履带从顶上绕过车体,车后伸出一对转向轮。该坦克乘员8人,有“雄性”和“雌性”两种。“雄性”坦克装有2门57毫米火炮和4挺机枪,“雌性”坦克仅装5挺机枪。MarkⅠ型坦克在1916年8月开始服役,并于1916年9月15日首次应用在索姆河战役上,坦克在战场上的卓越表现,使各国大为震惊。
一战期间,英国在MarkⅠ型坦克基础上,改进生产了MarkⅡ至MarkⅤ型坦克,其中MarkⅣ型坦克生产得最多,约1200辆,参加了费莱尔、康布雷等著名的战役,并一直使用到一战结束。同时,英国还研制生产了“赛犬”中型坦克、C型中型坦克等。法国是继英国之后第二个生产坦克的国家,先后研制了“施纳德”突击坦克、“圣沙蒙”突击坦克、雷诺FT-17轻型坦克和Char 2C重型坦克。1917年,德国也开始制造代号为A7V的坦克。
由于一战以堑壕战为主,加上装甲车对道路有很大的依赖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装甲车的发展。但由于成本低廉,可靠性高,装甲车在一战中也获得了更迅速的发展。一战末期,英国又研制出了装甲运兵车。车上有轻型装甲和1挺机枪,可运载20名士兵。虽然车上的装甲可使车内士兵免受枪弹的伤害,但习惯于徒步作战的步兵仍把首批装甲运兵车称为“沙丁鱼罐头”和“带轮的棺材”。
20世纪20、30年代,各国诞生了一大批装甲兵先驱,如英国的约翰·富勒(John Fuller,1878年9月1日~1966年2月10日)、利德尔·哈特(Liddell Hart,1895年10月31日~1970年1月29日),法国的夏尔·戴高乐(Charles de Gaulle,1890年11月22日~1970年11月9日),美国的乔治·巴顿(George Patton,1885年11月11日~1945年12月21日)、苏联的米哈伊尔·图哈切夫斯基(Mikhail Tukhachevsky,1893年2月16日~1937年6月11日)等。20年代末,第一支试验性装甲部队于英国的赫兹伯里平原成立。
利德尔·哈特
德国制造的A7V坦克
夏尔·戴高乐
米哈伊尔·图哈切夫斯基
1.2.2 二战催化
虽然英国最先研制出坦克,也最先建立装甲部队,但真正抓住了装甲兵之魂的却是德国。一战结束后,出于对德国军备的限制,《凡尔赛条约》禁止德国发展坦克,但允许德国发展少量装甲车,德国人战后很快便以6×6装甲车为基础建立了一支机械化部队,由于条约限制,德军装甲车数量极少,但制作精巧,战斗力极强,这些装甲车的替代型号最终成为了日后德军装甲师侦察营和工兵营的标准配备。德国人还以轿车装上木板,架上机枪,模仿坦克进行训练,并以发展“轻型拖拉机”和“重型拖拉机”的名义发展坦克,虽未能列装,却为德国建立了最初的坦克工业基础。
1930年,美国在诺克斯堡成立了第1装甲骑兵团。同年秋天,海因茨·古德里安(Heinz Guderian,1888年6月17日~1954年5月14日)访美,德国人最初的“闪电战”思想萌芽在此破土而出。1936年,古德里安开始统领装甲师(他是当时德国军衔最低的装甲兵师长),并很快提出了著名的“闪电战”理论,由此被后人称为“德国装甲兵之父”。
战场上的海因茨·古德里安
另一个对德国装甲兵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是冯·舒尔,他受古德里安欣赏,后就任德国装甲兵总监。1937年6月,冯·舒尔再次访美,他发现美军将坦克严重限制在了步兵身边,其机动性优势无法发挥。受此影响,冯·舒尔提出德国装甲兵应发展具有与坦克相同机动性的75毫米口径以上的自行火炮,就此掀开了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庞大自行火炮家族的序章。除此之外,埃尔温·隆美尔、弗里茨·曼施坦因等人对德国装甲部队的建设也有一定推动作用。
弗里茨·曼施坦因
1936年,德国宣布废除《凡尔赛条约》,从此踏上了穷兵黩武的道路。很快,依靠早先的积累,一号轻型坦克批量开出生产线。德国第1装甲师成立,该师完全符合装甲突击的理论,集中配备了550辆坦克(与此同时法国的机械化师仅有170辆坦克)。没有了条约的限制,德国装甲兵发展迅速,至1939年,已经拥有了约3500辆各型坦克。
1939年9月1日,德军向波兰发射了第一发炮弹,二战爆发。德军装甲部队紧随空军之后,北方、南方两大集团军同时进攻,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一马当先,以每天80千米以上的速度推进,波军溃不成军。至10月6日,有组织的抵抗结束,波兰宣告战败。此次战役,德国装甲部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然而也暴露了许多问题,如机械化步兵队伍不足,牵引炮兵机动力跟不上,导致坦克部队很多时候不得不独立作战。波兰战役后,德国人迅速开始了机械化炮兵的建设。
波兰战役中的德国装甲部队
至1940年,虽然德国装甲部队的规模扩大有限,但装备质量有了较大提升,且各型自行火炮、指挥坦克、特种坦克的服役令德军的作战体系逐渐完善,更重要的是德军装甲兵的技术和素质经波兰战役锻炼后已经相当成熟,空地配合更加完善。相比之下,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五国尽管拥有近4000辆坦克,数量上多于德军,质量也毫不逊色,但在运用思路上仍停留在以坦克支援步兵,故以营为单位将装甲部队打散至各步兵师,仅留下4个装甲师600辆坦克于后方。
波兰战役之后,德国装甲部队大展身手,横扫欧洲大陆,还在隆美尔的领导下横行北非。苏德战争中,双方的装甲部队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交锋。1943年之后,由于战争潮流的逆转,德国装甲部队也一改先前攻城掠地的角色,从浩荡大军的先锋变成支撑全局的后卫,全力拼搏艰苦的防御战。
二战时期美国第2装甲师装备的M4中型坦克
1.2.3 战后发展
二战期间,坦克经受了各种复杂条件下的战斗考验,成为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坦克与坦克、坦克与反坦克武器的激烈对抗,也促进了中型、重型坦克技术的迅速发展,坦克的结构形式趋于成熟,火力、机动、防护三大性能全面提高。
二战后,坦克和装甲兵战术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德国、英国和法国也非常重视轮式装甲车的发展。为满足作战时的使用需要,它们改变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利用卡车简单改造装甲车的做法,而是通过精心的设计,制造出一系列全新的车型。这些车型奠定了现代装甲车的基本构造样式。这一时期内,装甲运兵车得到迅猛发展,许多国家把装备装甲运兵车的数量看作是衡量陆军机械化、装甲化的标志之一。
与此同时,苏联、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借鉴大战使用坦克的经验,设计制造了新一代坦克。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批战斗坦克,火力和综合防护能力达到或超过以往重型坦克的水平,同时克服了重型坦克机动性能差的弱点,从而停止了传统意义的重型坦克的发展,形成一种具有现代特征的战斗坦克,即主战坦克。
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光学、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新材料、新工艺等方面的技术成就,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坦克和装甲车的设计和制造,使坦克和装甲车的总体性能有了显著提高,更加适应现代战争要求。而二战后的一些局部战争大量使用坦克和装甲车的战例和许多国家的军事演习表明,坦克和装甲车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在现代战场上,以主战坦克和步兵战车为核心,并装备有多种战斗保障车辆和其他后勤技术保障车辆的装甲部队将是地面战斗中的主要突击力量。由于轮式和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各有优缺点,前者的优点是成本低,后者的优点是越野性能好,所以两者目前呈现出齐头并进的趋势。此外,步兵战车出现后,有的国家认为步兵战车将取代传统的装甲运兵车,但多数国家认为两种车型的主要用途不同,都应发展,不可偏废。
日本陆上自卫队第7师团进行联合演练
海湾战争中的美国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