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世界的中央:古代中国的天下观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t1

黄帝梦游华胥国

找不到夏文化的“井冈山”,其“星星之火”,就难以得到“燎原”的证明。

祖先为何称我们的国家为华夏?夏,大家知道是我们的第一个王朝,华呢?说法就复杂了。有人说,我国西北地区,曾有一个华胥国。所以,中原先民自称“华夏”。从字义上来讲,“胥、雅、夏”等古字相通,华胥就是华夏。也有人说,华者,美也;夏者,大也;连缀而用,即雍容至美。

2006年初夏,我到陕西旅行。陕西是文化大省,到处都是文化遗迹,但最让人眼花缭乱的是祭祖神台,我们到底有几个祖宗?这里炎帝陵,那里也是炎帝陵,蓝田地区又多出了个华胥陵。

传说中的华胥氏,是女娲和伏羲的母亲(见图2.9)。记载中的华胥国,有《列子》的“黄帝梦游华胥国,华胥之人……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好。自然而已”。此外,《淮南子》《山海经》等古籍中,也有华胥的记载。所以,据参与祭祖的专家理直气壮地说:华胥是炎帝和黄帝的远祖,是伏羲和女娲的母亲……我听着,这就像在推论谁是“二郎神”的母亲。但蓝田人愿意相信华胥是一段真实的历史。因为,这里有娲氏村、华胥镇,这里就该是传说中的华胥古国。

图2.9 华胥氏,神话传说中女娲和伏羲的母亲

于是,仅有4万人的小镇,热热闹闹地举行了“全球华人恭祭华胥氏大典”。当地打出的口号是“开发一座陵,建成一座城”。公祭使旅游经济到底增加多少,尚未算出,据说,那两天的甘蔗价至少翻了两番。

“华胥”也好,“华夏”也罢,这些词,显然晚于已铸于西周青铜器上的“中国”一词。它显然是一个稍晚些的文明区域的概念,所以,在地理方位的表达之外,又加了一层美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左传》,其襄公二十六年中,有“楚失华夏”之语。但“华夏”并非当时唯一的美化中国的名词。《春秋·穀梁传》中即有:“秦人能远慕中华君子”的说法。似乎在表达“中华”,即是“中国”与“华夏”的重组,是连缀压缩后的更美妙的说法。

我们的祖先为何要创造这么多美好的名词自称呢?主要是确立自己的核心地位和与其他部族的贵贱之别。唐代在法律中,正式出现“中华”一词。见于唐朝永徽四年(653年)颁行的法律文本《律疏》,对“中华”一词做了明确的解释:“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意思是说,凡行政区划及文化制度自属于中国的,都可称之为中华。

中华是中国的“自我”,这个“我”是中国的本体,也是存在的基点。以自我为中心,是本体对自身的肯定,从这个意义上讲,以自我为中心是民族国家必然的文化选择。中国人“华夷之辨”的这种文化,有自身的文化骄傲,还有自大和文野之分,但还没有发展成西方式的“优胜劣汰”,没有上升到要“汰”夷的冲突层面,融和仍是中华的处世主旋律。所以,唐代诗人韩偓,有诗云:“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已把“中华”与“外国”对举,你来“朝我”的其自得之情溢于言表,但没有说要去打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