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全球金融危机及其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危机“倒逼”效应
一 美国次贷危机、全球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
1.美国次贷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Subprime 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被译为次债危机,是一场发生在美国,因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降温,导致大批无力偿还贷款的购房人放弃还款计划而造成的信贷危机。在美国,房地产贷款系统分为三类,分别是优质贷款市场、次优级贷款市场、次级贷款市场。那些能够按时付款的消费者的信用级别被定为优级,不能按时付款的消费者的信用级别被定为次级。次级贷款市场面向的正是那些收入信誉程度不高的客户,其贷款利率通常比一般抵押贷款高出2%~3%。尽管次级贷款市场所占美国整体房贷市场比重并不大,占7%~8%,但其利润最高,风险最大。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包含了以下相互关联的因素。
(1)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经济平均增长率为2%~3%。但20世纪90年代,在互联网泡沫带动下,美国经济在长达8年的时间内持续稳定在3%~5%的高增长状态。1992~2000年,美国的GDP增长率有六年高于3%,其中最高的1997年达到了6.9%,期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3.8%。
(2)2000年因互联网泡沫破灭及随后发生的“9·11”事件使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状态。2000年前后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削弱了美国经济之前高增长的基础,加上2001年“9·11”事件的影响,美国经济跌入低谷。自2000年第二季度开始,美国GDP增长率就从5.4%下跌到第三季度的4.1%、第四季度的2.9%,再到2001年第一季度的2.3%、第二季度的1%。之后则受“9·11”事件的进一步影响,下降到2001年第三季度的0.6%、第四季度的0.4%。
(3)美联储为刺激经济增长而降低利率的同时也促进了华尔街的金融创新,并通过次级房贷市场形成了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面对经济衰退,美联储采取了以低利率为代表的宽松货币政策,目标是避免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为了刺激总需求的增长,美联储自2001年1月起到2003年6月先后12次降息,将利率由6.5%降到1%。利率的降低使美国经济在经历了2002年第一季度到2003年第二季度徘徊于1.5%~2.0%的GDP增长率后,从2003年的第三季度开始恢复3%以上的快速增长。但低利率在提振美国经济的同时直接促进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也纵容了房地产市场泡沫的形成。多个地区在1998~2006年住房价格上涨超过80%,形成了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
(4)面对通胀压力,美联储提高利率刺破了房地产泡沫并最终诱发了次贷危机。自2003年开始,美国经济保持在3%以上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加剧了通胀压力,从而迫使美联储自2004年6月开始加息,并在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将利息由1%提高到5.25%。利息的提高大大增加了购房者的还贷压力,提高了购房者的违约风险和数量,因此刺破了美国房地产的泡沫,引发了美国的次贷危机。
2.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
次贷危机从美国金融业蔓延到美国实体经济,并通过全球金融体系进一步影响到全球经济。自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开始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即使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也无法阻止金融危机的爆发。2008年9月,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导致多家大型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引发经济衰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主要表现有股市暴跌、资本外逃、银行信用关系遭到破坏并伴随银行挤兑、银根奇缺和金融机构大量破产倒闭等,官方外汇储备大量减少、货币大幅度贬值。
3.欧债危机
欧债危机即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是指自2009年底以来,不少财政上相对保守的投资者对部分欧洲国家在主权债务危机方面所产生的忧虑,危机在2010年初陷入最严峻的局面。欧债危机是美国次贷危机的延续和深化,其本质原因是政府的债务负担超过了自身的承受范围而引起的违约风险。欧债危机的爆发原因包括欧元体制天生的弊端、欧式社会福利的拖累、国际金融力量的博弈等。而欧债危机发端地希腊则与其在加入欧元区的过程中,因自身不符合财政赤字3%上限的要求,却在高盛的帮助下通过“货币掉期交易”的方式达到欧元区的要求,从而留下了主权债务问题密切相关。欧债危机爆发后,2010年初到2010年6月,欧元兑美元的汇率下跌了21.6%。
二 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在较长时期内的衰退徘徊
1.全球金融危机对各国GDP增长率的影响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诱发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从2008年第四季度进入衰退状态。受此影响,2008年第三季度到2009年第四季度,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均呈剧烈衰退状态。比如美国每季度的GDP增长率分别为-0.3%、-2.8%、-3.5%、-4.1%、-3.3%、-0.2%;欧元区为0.3%、-2.0%、-5.2%、-4.9%、-4.1%、-2.1%;日本为-0.6%、-4.7%、-9.4%、-6.6%、-5.6%、-0.5%;英国为-2.1%、-4.3%、-6.8%、-6.3%、-5.0%、-2.5%;俄罗斯为6.4%、-1.3%、-9.2%、-11.2%、-8.6%、-2.6%;新加坡为-0.3%、-3.7%、-8.9%、-2.0%、1.9%、5.3%;中国香港为1.2%、-2.6%、-7.9%、3.4%、-2.0%、2.5%;墨西哥为1.6%、-1.1%、-5.2%、-7.9%、-4.6%、-1.0%。即使是中国和印度,其经济增长率也大大低于危机之前的平均增长率,其间,印度每季度的GDP增长率为7.5%、6.1%、5.8%、6.3%、8.6%、7.3%;中国为9.0%、6.8%、6.2%、7.9%、9.1%、10.7%。
各国GDP增长率在2009年第一季度到第二季度达到谷底之后,从2009年第三季度开始回升,并纷纷于2010年第一季度回升到0以上。之后,从2010年第一季度到2011年第一季度,美国GDP增长率分别为1.6%、2.7%、3.0%、2.8%、2.0%;欧元区为0.6%、2.0%、2.0%、1.9%、2.4%;日本为4.9%、4.4%、6.0%、3.3%、0;英国为0.5%、2.0%、2.4%、1.8%、1.7%;俄罗斯为3.8%、4.9%、3.8%、4.9%、4.0%;新加坡为16.5%、19.8%、10.6%、12.5%、10.2%;中国香港为7.9%、6.4%、6.6%、6.4%、7.6%;墨西哥为3.7%、6.7%、5.4%、4.5%、4.4%;印度为9.4%、9.3%、8.9%、8.3%、7.8%;中国为11.9%、10.3%、9.6%、9.8%、9.7%,各国的GDP增长率看似已经基本恢复到危机前的增长水平。
但从2009年第三季度开始的各国GDP增长率回升,主要原因是各国纷纷采取了对受困金融机构注资或接管、降低银行基准利率、加大财政赤字等措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虽然推动了各国经济的回复增长,但也带来了后遗症。其中由希腊主权债务问题诱发的欧债危机就是全球金融危机延续和深化的最主要体现。
2009年底,希腊主权债务问题开始凸显,到2010年3月向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西班牙等国蔓延。欧债危机再一次将世界经济拖向停滞乃至衰退的深渊。从2011年第二季度到2013年第四季度,各个国家或地区均体现出自2011年第二季度起增长率下滑并持续保持低增长的状态。尤其是受欧债危机影响最严重的国家,经济衰退更加严重。比如希腊,GDP增长率虽然从2009年第一季度的-4.2%升高到2010年第一季度的-1.0%,但之后则快速下降到2010年第四季度的-9.0%,并在2011年第一季度后的10个季度内增长率均低于0,分别为-8.8%、-7.9%、-4.0%、-7.9%、-6.7%、-6.4%、-6.7%、-5.7%、-5.6%、-3.8%。又如葡萄牙,GDP增长率虽然从2009年第一季度的-4.1%升高到2010年第一季度的1.7%,并在2010年保持了1.3%~1.7%的增长率,但在2011年第一季度后的10个季度内增长率均低于0,分别为-0.4%、-0.9%、-1.8%、-3.1%、-2.3%、-3.2%、-3.6%、-3.8%、-4.1%、-2.0%。再如西班牙,GDP增长率虽然从2009年第二季度的-4.4%升高到2010年第三季度的0%,并在2010年第四季度到2011年第三季度保持了0.4%~0.6%的增长率,但在2011年第四季度后的7个季度内增长率分别为0、-0.7%、-1.4%、-1.6%、-1.9%、-2.0%、-1.6%。与这三个国家两年多经济衰退相伴随的是高失业率。希腊的失业率在2008年6月为7.3%,金融危机导致其持续升高到2009年10月的10.0%、2011年3月的15.2%、2011年12月的20.8%、2012年8月的25.0%、2013年7月的27.9%;葡萄牙的失业率在2008年第二季度为7.3%,之后逐渐升高到2009年第四季度的10.0%、2011年第一季度的12.4%、2012年第二季度的15.0%、2013年第一季度的17.7%;西班牙的失业率在金融危机前就开始持续攀升,到2008年第二季度超过10%,2010年第一季度超过20%,并从2010年第四季度起持续保持在20%以上且仍在不断升高,到2013年第一季度达到最高的27.2%。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及之后欧债危机的深刻影响下,世界各国经济总体上经历了衰退或增长率下降、在财政与货币政策刺激下回暖、再次衰退或停滞徘徊的过程。
2.对其他主要指标的影响
(1)失业率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欧元区和美国原本处于不断下降趋势的失业率都转而不断攀升,其中欧元区失业率从2008年3月最低的7.2%迅速上升到2010年7月的10%以上,经过一年的时间在10%左右徘徊后,自2011年7月起再次在欧债危机的推动下不断提升,到2012年12月达到11.8%(其中西班牙到2012年12月超过26.0%、希腊达到26.6%)。美国的失业率从2007年4~5月的4.4%~4.5%开始上升,到2009年10月最高达到10%,之后虽然逐渐下降,但到2012年12月仍然高达7.8%。
(2)股市
欧元区和美国的股市指数同样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在欧元区,道琼斯欧洲指数从2007年7~8月的4500点左右下跌到2009年初的不到2000点,之后则一直徘徊在2000~3000点。而在美国,道琼斯指数从2007年7~8月的超过14000点下跌到2009年初的6500点左右。
三 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倒逼”效应
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倒逼效应”指在经受着金融海啸的国际环境下,我国的出口加工企业面临各种金融与非金融风险,受到来自成本、融资、外需、议价等方面的压力,进而积极做出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举措。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影响,经美国次贷危机对美国自身经济的影响、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而后传至我国,并进而对我国东部地区的产业发展形成危机“倒逼”效应。
1.美国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机制
美国次贷危机对以金融体系为主体的美国经济影响机制如图1-1所示。
图1-1 美国次贷危机对美国金融机构影响的传导机制
资料来源:依据笔者对该问题的研究绘制。
在图1-1中,虚线所示为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的经济和金融体系发展路径。在该路径中,由于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和2001年“9·11”事件的发生,美国经济由之前的高增长陷入低谷。由此促使美联储采取降低利率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复苏。低利率推动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并诱发了金融机构在住房信贷方面开发大量的金融创新产品,而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就是金融创新产品中重要的内容。在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中,金融机构通过较低的初始诱惑利率给了众多收入较低者的购房机会从而促进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但高额的重新设定利率也使购房者在美联储因经济复苏而提高利率时可能面临远超自己还款能力的风险。
正是这种风险,使购房者在美联储自2004年起因通胀压力而逐渐提高利率后,因为贷款偿还压力加大和房地产价格的下跌而出现了大量的购房者违约的现象。购房违约对美国的金融体系造成了三个方面的不利冲击。第一个是对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冲击,其影响有二,分别是促使金融机构进一步提高还贷利率而加速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破灭,以及由于未通过资产证券化而转嫁风险的资产因购房者违约、利率提升而大幅贬值,从而成为房地产商和金融机构的“不动产”,极大地削弱了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所涉及的金融机构和房地产商的资金回笼和赢利能力。因此这一冲击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主要是导致其经济发展的资金链断裂。第二个是对证券市场的冲击,尤其是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中通过证券化而将违约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的这部分资产。这一冲击导致了美国证券市场的波动,并使对冲基金和投资银行的资产大幅度缩水。在高度证券化的美国经济中,国民财富证券化使普通美国居民在分享美国经济增长成果的同时,也承担了美国经济波动带来的损失。因而在购房者违约对美国证券市场的冲击中,直接的影响是金融机构,但实际承担损失的则是美国普通居民,并导致美国居民财富大量缩水,削弱了居民财富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蓄水池”效应,延缓了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的复苏进程。第三个则是基于美国信用体系的冲击。由于购房者违约,所涉及的以各行为主体信用风险的重新评估给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共同基金、养老基金均带来了不利影响。这一冲击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主要是降低了美国居民对于未来收入的预期(养老金、保险金的增值率),降低了美国的消费者信心。
在这三个方面的冲击下,导致资金链断裂、居民财富缩水和消费者信心降低,使美国经济陷入了自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和“9·11”事件后的再一次衰退状态。
2.美国次贷危机向全球经济的传导机制
由美国次贷危机诱发的金融危机迅速传导到世界各国,并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其传导机制如图1-2所示。在图1-2中,美国次贷危机首先对美国国内的对冲基金、投资银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共同基金和养老基金等金融机构带来不利影响,然后一方面通过美国作为全球金融中心而对全球金融体系造成冲击,并在影响金融机构资金链的基础上造成企业融资难度的加大,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作;另一方面则通过股市的波及效应导致全球主要股市下跌,从而在使公司市值缩水和降低企业投资能力的同时,带来全球主要经济体财富缩水进而降低消费者信心和购买能力。企业运作面临困境、企业投资能力下降和消费者信心及其购买能力的下降都最终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率下跌的诱因。由于经济增长率下跌,美国、欧洲等主要经济体的失业率大幅度上升。
图1-2 美国次贷危机诱发全球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
资料来源:依据笔者对该问题的研究绘制。
3.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机制
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逐渐由金融业波及制造业、旅游业等各行业。从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来看,自2008年6月起,我国吸纳FDI就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由当月的96.1亿美元降低到当年11月53.22亿美元;我国出口增长率由2008年10月的19.1%锐减到11月的-2.1%,而且一直到2009年6月仍然呈负增长状态;我国通货膨胀率自2008年4月起开始缓慢下降,2008年7月开始,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影响开始显现,我国通货膨胀率呈现加速下降态势,到12月降到1%左右,2009年2月起进入通货紧缩状态,直到2009年6月通货膨胀率仍为-1.70%;我国的工业生产增长率自2008年6月起也开始逐渐下降,到2008年10月跌破10%;GDP增长率则在2008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第一季度连续两个季度低于7%。由此可见,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无论是范围还是深度都是巨大的。
具体而言,金融危机的压力传导机制主要体现为,在经受着金融海啸的国际环境下,“市场、政府和企业发生连锁反应,市场低迷直接导致国际需求的变化,同时提升了汇率风险和信用风险;国外政府通过贸易政策设置壁垒,而早期国内限制性政策对出口结构产生弊端;企业的成本因素受到冲击,经营风险加大,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复合作用,出口加工业受到成本上升、融资困难、外需不振、议价力低的四种压力”。
4.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危机“倒逼”效应
改革开放后我国东部地区的产业发展,先后经历了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演变过程。但实际上,无论是始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20世纪90年代初的资本密集型产业还是20世纪90年代末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都受到外商投资企业以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为主体发展模式的影响。正是在这种产业发展模式的影响下,东部地区产业发展一直面临着自有技术比例低、自我发展能力弱等弊端,并对东部地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东部地区的这些问题在21世纪初因为东部地区土地成本、劳工成本和环境成本的急剧上升而恶化。因此,东部地区提出要通过自主技术创新、自主品牌化等措施促进产业的升级。但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东部地区的产业升级过程缓慢而问题重重。首先,要通过自主技术创新、培育自主品牌、实现产业附加值的提升需要巨大的投入,而在加工贸易、国际代工模式主导下的东部产业发展因为利润率低下,难以集聚足够的资本投入到本就面临巨大风险的自主技术创新和培育自主品牌中去。其次,由于自主技术创新、培育自主品牌对于缺乏长期经营战略的企业而言,未来的收益是不可预期的,并且面临着失败所带来的巨大利益损失的风险。而通过加工贸易、国际代工能够获取短期内可以预期到的利润,因此从企业短期利润最大化的角度而言,即使是较低的利润率也可能是企业经营的更优选择。再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施的“腾笼换鸟”战略举措因为企业惰性而达不到预期效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施的“腾笼换鸟”战略举措,是把现有的传统制造业从目前的产业基地“转移出去”,再把“先进生产力”转移进来,以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西方很多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都会实行这种政策,以达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但企业惰性使得东部地区的企业即使面临东部地区高昂的土地成本、劳工成本和环境成本,也不愿前往国内其他地区,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东部地区产业升级的发展空间。最后,从政府角度上看,地方政府出于对GDP增长率和劳工就业率的需要,大大弱化了对产业升级政策的实施力度,并因此延缓了产业升级的过程。由于地方政府官员任期一般都较短,而GDP增长率和劳工就业率又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考核指标,因而在理性经济人行为模式下,能够在短期内带来地方经济增长和提升劳动力就业的产业更受地方政府的青睐,而对需要较长时期才能显现经济效益的产业进行升级必然不受重视。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企业还是地方政府都在“好死不如赖活”的思想引导下,在低层次产业、低端价值链上维持着本应通过产业升级而被替换的产业的生存。但这种状况会被全球金融危机所带来企业的恶劣生存和发展环境打破。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出口加工企业由于国别替代弹性导致的讨价还价能力弱、世界经济不景气带来的外部需求不力、金融风险与非金融风险增加带来的融资困难和在我国本就面临刘易斯转折背景下劳工成本的攀升、环境日益恶化背景下的环保成本攀升,以及在国内外政府贸易政策、产业政策转变的影响下,生存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的东部地区加工贸易业、依赖于低利润率勉强生存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都可能被迫转移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