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社会学研究(2017年卷/总第5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卷首语

2016年3月,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在此背景下,第七届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作为中国社会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的分论坛之一在黄河之滨的甘肃兰州召开。

本届论坛坚持海洋社会学领域基本问题的研究,并积极应对国家战略的需求,突出海洋强国战略研究,将论坛主题定为“海洋强国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这对于海洋社会学的学科研究、学术进步和人才培养以及推进海洋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届论坛由中国社会学会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承办。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福州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福建省海洋与渔业经济研究会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并围绕相关议题展开了探讨和交流。

第七届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共收到学术论文29篇,本卷《中国海洋社会学研究》从中遴选出13篇优秀论文,并新增一个专题,共收录18篇论文,分为“海洋强国战略与实践”“海洋意识与海洋教育”“渔民群体与渔业发展”“海洋民俗与海洋文化”“专题: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五个单元。

在“海洋强国战略与实践”单元,与会学者梳理了海洋强国战略形成与发展的历程,提出在海洋强国战略思想指导下海洋渔业及海洋生态安全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针对如何在实践中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提出了政策建议。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经济研究会会长林光纪、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董琳博士及耿来强等通过搜集和整理大量文献资料,初步梳理了习近平海洋强国战略思想的形成与阶段划分。他(们)通过阅读分析得出,习近平海洋强国战略思想在福建宁德地区实践中萌芽、形成于福州市“海上福州”和福建省工作期间的探索实践,并在浙江省工作期间得以成型,最终在中共十八大上提出并展开大战略行动。他们还认为,习近平海洋强国战略思想是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内涵极其深刻。上海海洋大学的陈晔博士指出,大力发展海洋渔业是使我国从海洋大国变成海洋强国的前提和基础,是对“渔权即海权”思想的最好实践,是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途径,是柔性国家战略,也是普及海洋意识的有效手段,因此加快推进现代渔业的开发理应成为目前我国海洋渔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中国海洋大学的杨振姣副教授和简晓涵等以“一带一路”为背景探讨中国海洋生态安全建设,认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和国际合作的定位与中国海洋生态的全球性、战略性在一定程度上相呼应,但同时也给中国海洋生态安全带来了诸多挑战。针对中国海洋生态安全所存在的问题及不适应“一带一路”的要素,杨振姣副教授和简晓涵同学从海洋意识和国家形象、体系完善、经验借鉴等角度探寻了可行性对策,使国家海洋生态安全与“一带一路”相互促进,共同朝着相互适应的方向发展。中国海洋大学张一副教授剖析了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基本内涵,指出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探索构建人海和谐的良性运行体系。当前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呈现顶层设计初步完成、制度创新扎实推进、自主建设成效显著的基本特征。面对当下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他提出,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优化路径应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加快发展方式转型步伐,为示范区建设提供物质保障;构建完备的海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示范区建设增添动力;营造海洋生态文化,为示范区建设凝聚共识。中国海洋大学王书明教授和朱莹探讨了走向生态文明的绿色思潮,指出了绿色思潮经历的四个阶段:“生存主义思潮”阶段、“可持续发展思潮”阶段、“生态现代化思潮”阶段、“生态文明思潮”阶段。

在“海洋意识与海洋教育”单元,学者们从各个角度探讨了海洋意识的基本内涵,从主体、方式、内容以及载体四个方面提出了在新媒体时代下如何构建大学生海洋意识的培养模式的框架建议,尤其针对涉海高校在审美教育中应注重发掘海洋元素中的美育资源,探索一条基于海洋元素、契合海洋文化特征、富有人文气息的审美教育路径展开了论述。

中国海洋大学赵宗金副教授认为,海洋意识既与心理意识相关,也与公民意识、学科意识紧密相连。从心理意识的角度来看,海洋意识涉及海洋认知、海洋情感、涉海行为意向三个层面的内容,海洋意识也通常被看成是公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海洋意识研究具有跨学科的性质,但由于尚未形成论述海洋意识的系统理论学说,因此从理论建构学科发展的角度来推进海洋意识研究,成为今后的研究课题。暨南大学卢文刚副教授和黄小珍同学指出,大学生是国防教育与海洋意识培养的重要人群,随着我国“大国防观”理念的形成,国防教育与海洋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渐突出。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国防教育与海洋意识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因此从主体、方式、内容以及载体四个方面提出了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国防教育与海洋意识培养模式再造的框架建议。中国海洋大学季岸先副教授以中国海洋大学为例,认为探索一条基于海洋元素、契合海洋特色、富有人文气息的审美教育路径对涉海高校的审美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他还指出,在审美教育实践中,要积极探索发掘海洋元素的教育价值,尤其重视将审美教育融入海洋类专业教学、实习、社会实践以及海洋类主体活动和海洋型文化环境等诸多环节;在审美教育路径中,应不断探索加强海洋艺术课程与海洋人文课程建设、拓宽海洋实习实践渠道等工作。

在“渔民群体与渔业发展”单元,学者们通过详尽的田野调查论述了传统时代渔民群体之间的互动如何在民族国家的语境下得以延续,并依然作为常态存在于南海渔民之间。同时,学者们也发现,与之相对的是,现代渔业因信息与技术的发展,正在逐步创造一个不需要“渔民”的渔业,越来越多的渔民将成为剩余劳动力,进而讨论影响渔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

中国海洋大学的王书明教授和苏伊南同学以渔业信息技术为例,探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小型渔业的冲击,认为渔业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小型渔业带来两个影响:一是在渔业由原来的人口红利型产业转变为技术红利型产业的过程中,小型渔业成为牺牲品;二是普通渔民数量减少,低技术剩余劳动力增加。但小型渔业也并非完全没有未来,如果小型渔业能够在发展中不断植入新技术,主动完成技术转型,也仍然可以依靠技术在未来的渔业发展中谋得一席之地。中国海洋大学的赵宗金副教授和秦翠苹同学通过建立数据库,选取“渔民收入”“海洋捕捞量”“海水养殖产量”“劣四类水质水域比例”“年末渔船拥有量”5个变量,运用1999~2013年的《中国渔业统计年鉴》以及《中国海洋统计年鉴》每年的所有数据,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渔民的收入、年末船只拥有量对渔业劳动力转移都有显著影响,而养殖量、捕捞量以及劣四类水域比例的影响不显著。中国海洋大学的王书明教授和黄敏从社会变迁视角对小型渔业管理进行了研究:一方面,社会变迁推动渔业管理方式与时俱进;另一方面,渔业管理的变化不断促进社会变迁。

在“海洋民俗与海洋文化”单元,两位学者分别选取中国长山列岛与日本濑户内海为例,分析传统海洋民俗文化及信仰在近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同时探讨现代化进程中海洋民俗文化得以成功传承的重要条件及路径,在倡导加强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背景下,其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鲁东大学的刘良忠副教授针对长岛的渔(民)俗文化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对大量数据、图表进行分析,认识到由于海岛文化传承载体的消失、交通的不便、行政力量的干预等原因,以渔家号子为代表的海岛渔(民)俗文化传承后继无人,海岛民俗文化保护传承刻不容缓。为此,他提出探索建立政府、民众、社会等广泛参与的多维传承保护体系;加快建设跨海通道和连岛工程,提高交通的便利性;拓展海岛文化发展空间,扩大对外开放;保护生态环境,注重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海洋大学的宋宁而副教授围绕有着千年历史的金毗罗信仰在日本近代转型后仍得以成功传承的现象,通过层层剖析得出结论:金毗罗信仰在近代化过程中之所以能成功实现传承,是与特定的社会条件分不开的。首先,日本近代化产业浪潮推动了沿海航运业迅速发展,赋予金毗罗信仰以传承载体——船员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其次,日本政府对减少海难、发展沿海航运的期望与金毗罗信仰、祈愿相契合;最后,信众参拜主要依靠邻近的大阪港内旅馆的商业活动,未受到国家宗教改革的冲击,进而得出近代以来沿海航运的持续繁荣恰恰是传统金毗罗信仰得以中兴的社会条件这一结论。这对如何保护传统民俗文化具有启示意义。

“专题: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单元是本卷集刊的新增单元,首次尝试以专题的形式为学科问题的集中深入探讨提供更自由和更广阔的空间。本卷专题定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基于从将海洋强国战略和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相结合的海洋社会学角度的思考。中国海洋大学崔凤教授及其团队首次从海洋实践的角度提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并展开研究,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极具学科创新性和前瞻性,是研究方向和内容的尝试,更是学科发展的突破。

中国海洋大学崔凤教授从海洋实践的视角对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研究,指出海洋实践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全面性、高风险性、高科技性、发展性、海陆一体性和嵌入性等特点。海洋实践对社会变迁具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创造了丰富的海洋文化。他明确提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海洋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是指由海洋实践产生的或为海洋实践服务的、纳入各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内容上可分为民俗类、民间文学类、传统技艺类、传统艺术类四类,认为分别对其展开研究具有极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他还对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内容提出了清晰的研究框架和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这对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中国海洋大学于家宁同学仔细梳理了当前我国民俗类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分布、分类的基本情况,指出其具有群体性、独特性和时空依附性的特点。这些特点要求民俗类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主体是群体而非个人;保护方式是经济开发、政府保护和学术研究多管齐下;保护内容不仅仅局限于项目本身,还要关注项目产生和存在的时空背景。中国海洋大学王伟君同学指出民间文学类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表现内容的历史性和传奇性,表现形式的口头性与表演性,流传方式的传承性与变异性等特点,以海洋实践为切入点,指出了民间文学类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民间文学类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提出在保护过程中应坚持海洋实践下活态性的保护原则,同时还应结合该项遗产自身的特点,提出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中国海洋大学王宇萌同学对丰富多彩的传统艺术类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梳理,通过总结得出其特征为地方多元性、群体互动性、涉海性、无形性、娱乐性和变迁性。由于在保护和传承过程中面临官方保护工作欠缺、传承群体萎缩、参与群体有限等问题,因此需要利用多种方式加大宣传,不断扩大遗产保护的参与群体。中国海洋大学徐霄健同学从海洋实践的角度,将技艺类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概括为生产技艺类和生活技艺类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出技艺类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传承方式的复杂性、依附性、实用性、技术性、产业价值的可塑性等特点,分析得出该项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资源的分布状况和法律政策的保护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因此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推动对传统技艺类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发展。

整体上看,相比往年,本届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及基于论坛参会论文编辑而成的《中国海洋社会学研究》(2017年卷总第5期)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论文内容涉及范围更为广泛,学科创新意识更加明显。除继续深入探讨“渔民群体与渔业发展”“海洋民俗与海洋文化”外,为更加贴近本次论坛的主题,设立“海洋强国战略与实践”与“海洋意识与海洋教育”单元,从宏观、中观角度凸显学科发展与问题意识紧密结合的趋势,内容翔实,理论水平较高。此外,首次增设“专题: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单元,崔凤教授带领中国海洋大学研究团队大胆创新,首次提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并从海洋实践的视角予以科学分类,尝试探讨其传承、保护、发展等问题,大大拓展了学科研究方向。

第二,研究方法更加多样化,且更加注重经验研究。文献研究、个案分析、数据统计等作为传统社会学研究方法,在本届论坛参会论文中均有充分体现。学者在田野调查方面更是展示出高于以往水平的成果,比如,关于南海渔民的跨界互动调查、长山列岛海岛民俗文化的调查等,调查周期长、范围广、内容细,分析到位,对提升海洋社会学的理论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三,参会学者趋于年轻,学科背景更加多样。本届论坛的参会者中,年轻学者和研究生提交的论文有近20篇。本卷集刊的论文作者中,年轻学者和研究生明显增多,彰显出海洋社会学的吸引力和学科发展的朝气。会议期间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对论文及相关话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和学术争辩,尤其是对“海陆”关系、海洋生态文明等问题有了更加深刻和突破性的认识。

在《中国海洋社会学研究》这部学术集刊连续出版5卷,迎来第一个5周年之际,我们有理由相信海洋社会学的学科发展正不断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学术研究和学术探讨也将日渐深入和成熟。海洋社会学论坛作为学科发展的另一个平台,业已成功举办7届,我们欣喜地看到有更多的学者加入海洋社会学的研究队伍,共同推动海洋社会学学科向着更高水平发展。

然而,海洋社会学学科的发展依然有许多难题需要解决,学术研究也永无止境,我们期望通过《中国海洋社会学研究》(2017年卷总第5期)的出版,凝聚更多学人的力量,共同推动海洋社会学的发展。

崔凤

2017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