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易经》学管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八卦出来的商业之易

快要当老大了,想好怎么领跑了吗?

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这是从众筹到众吵,从闪筹到闪腰的机会主义时代。

人们浮躁毛躁焦躁地想要去抓住每一个看似机会的发财机会,就和我们三十多年前拥挤着买豆腐买肉买火车票一样,想要抢个先得利。这时,1%的偶然成功,就会被愿意“一管之见”的人们放大到100倍。人们盲目相信,做了就一定会成功。如果不成功呢,怎么办?画个大饼,说成功在于未来,现在要烧钱如烧水,接着玩包装、玩概念、玩理念,找风投、做众筹、喊着去创业新三板。

很少有人会冷静地思考:拥挤背后的机会是什么?机会背后的合理性是什么?合理性背后的风险在哪里?风险背后是否有诚信的原则在分担?

这也是一个寻找出路的时代。以往的经验不好用了,大家都拥挤在一条小路上,未来如何走下去?互联网时期的产品如何研发?从民所欲,还是率民以益?营销渠道是自己搭平台唱戏长久,还是第三方合作更方便?……就好比是大家现在都被关在一个黑屋子里,谁先发现出口,谁动作快,谁就能抢占先机。运气重要,思维重要,行动力也重要!这个发现,有机缘,也要预见,更要身手敏捷。

记得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十五周年的纪念专辑里,主持人问及中国企业家成功的群体中最具代表性,也是不同行业最具代表性,更是不同年龄层最具代表性的柳传志、王健林、马云三位40后、50后、60后的大咖,问他们最近在读什么书。柳传志说在看高晓松写的文化类书籍,王健林说在看日本人反思经济停滞的书籍。唯独马云的回答很有意味,开始是说不读书,后来又说闲下来会读《论语》,会反复地读。马云回答的意味在哪里呢?

首先,企业家为什么读书?除了闲时消遣,再就是用时学习。马云的企业,如马云所说,是拿着望远镜都找不到竞争对手的领先企业,而且企业从事的是那种前无古人的互联网企业。这种领跑的企业,有什么“从前的经验”或者“西方的经典”书籍,可以帮助到他吗?好像是没有。可是马云为什么会去读《论语》呢?读《论语》能够帮助马云什么?我想具体会有什么帮助,只有马云先生自己知道。但是我知道,中国的企业家群体中,很大一部分行业领导型企业的企业家,都在研读《论语》《道德经》等中国传统哲学,希望找到超越以往、超越同行、超越行业的创新之道,希望找到领跑世界之道,希望找到属于自己的道。

西学是近现代文明世界的普世通则,是科学是实学是技术。中国若要融入世界,若要学习西方先进知识和技术,只有放掉高低疑问,才能全心全意地学习到西方的真正的东西。这时,我们在这个快速发展过程中,有规则可以学习,有目标可以模仿,有工具可以拿来应用。

我们中国人很聪明,放下传统包袱后,我们学习得很快。但是当我们快要追上师傅或者跑到了师傅前头的时候,我们要不要追上领跑?该如何领跑?或者我们在领跑时,发现师傅换了另一个跑道,我们还要回头去追吗?这时,我们到底学习师傅什么?这些问题,能从哪里找到答案呢?

现在,我们到了“行有余力,则学文”的时候了。

国家和国家之间的竞争,有文化的竞争;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有文化的竞争;企业家和企业家之间的竞争,也有文化的竞争。这个文化,不只是知识,还有“文以载道”的意思。

文化,不是知识,而是价值观的“内质外文”,是源于民族性的家国血液的DNA,是如佛法所言的“真我所在”。找到了真我,才会有自我的文化,也就找到了自我的道路,也就有了属于我们自己的立于世界或者领跑世界的“法则”。或者,说俗了,跟着你跑的时候,只能按照你的圈圈套路跑。但是,当我有资格带头跑时,我要定我自己的圈圈套路。

这个领跑之道,到底是什么呢?要从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寻找。记得冯友兰先生因困惑而拜访泰戈尔,询问中西哲学的差异性,究竟是等级的差异,还是种类的差异。泰戈尔说:东方哲学是格物致知,是“即事见理”,从实到虚,是归纳;而西方哲学是从抽象的概念理论到抽象的概念理论,是“就理论理”,强调理论思维的推理。中国传统哲学是以“天人合一”的感性,来认识世界,以现实的人的角度,追求主客合一;而西方哲学,则强调外在世界的客观存在、独立存在,是主客对立的求知。

所以,骨子里就一直认可“人和”的中国企业家,会转向中国传统哲学。他们在研究和学习西学在企业经营管理规律中客观独立存在的作用的同时,也在考虑如何施加以“人”的因素,如企业文化、人脉资源、客户合作、顾客价值、员工利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