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白酒中香气成分的来源
微量成分对白酒的风格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按照科学的态度对白酒中的微量成分加以分析、认识。
一、来自于粮食的香味成分
白酒生产必然用粮,我国五粮型白酒酿造用粮主要是高粱、大米、玉米、小麦、糯米等5种粮食。粮食的主要成分包括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其他多种物质,成分相当复杂。以大米为例,生大米的香气和蒸熟的大米饭的香气不同,原因何在?就在于构成生大米和熟米饭的香气成分不同。据近年来的分析结果表明,大米香气成分已检出70多种,还有许多未检出成分。进一步比较,新鲜大米和存放一段时间或较长时间大米的香气不同;碎米和大米香气不同;米糠和大米香气不同;夹生饭和煮熟的饭香气不同;产地不同、品种不同等,大米的香气也不相同。必须指出,酿酒用的粮食的某些香气成分必然要进入白酒之中。粮食的某些香气成分对白酒的香气作出了一定程度的贡献,或者影响白酒的香气。浓香型传统酿酒工艺是混蒸续糟发酵(将高粱粉拌入母糟中混匀,同时蒸酒蒸粮),因此将粮食本身的一些香味成分带入了酒中。酒厂生产技术人员都知道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生粮香味是白酒酿制生产中需严格消除的气味,因为它给酒带来的是不良影响,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之一是蒸粮要好。粮食从入窖发酵到成品出厂的生产过程中,经历了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的反应过程,变化很大,因此增加了白酒成分的复杂性。大米如此,酿酒的主要用粮高粱以及其他粮食的情况大体上也是如此。例如,当年的气候条件使高粱成熟度不够,如相应生产工艺条件不变动的话,产品就可能有其他香气;又如,使用霉变的玉米作酿酒用粮,将使产品带有较为明显的非正常霉味。
二、来自于酒曲的曲香味成分
大曲是有香气的。人工鉴别大曲的质量,除了肉眼观察外,还可以用鼻子仔细闻大曲的香气。这主要依靠人自身的实践经验来判断。各个酒厂制曲所用粮食、菌种(与环境相关)、工艺、曲房的控制水平和条件等千差万别,大曲的香气成分也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大曲的香气成分对最终产品的香气作出贡献,即通常所说的,酒有曲香味。泸州老窖酒厂的麦曲中有曲霉、根霉、毛霉、梨头霉、白地霉、红曲霉、酵母等,还分离出乳酸菌、醋酸菌、微球菌、芽孢杆菌、非芽孢杆菌等。这些微生物除了分泌各种各样的酶以催化窖内的多种反应外,还直接产生芳香物质。这些香味物质对酒的香气成分必然有所贡献。
可以从曲块断面上观察其感官特征,也就是从断面或表面上看各种微生物菌落(大小、颜色)、菌丝(俗称“穿衣”好坏)等状况及气味状况,进行综合判定酒曲质量等级。大曲的香气是复合香气,它是多种香气成分给人的一种综合感觉。大曲香气成分的分离、鉴定和结构确认国内尚未见报道,这是一个很多科研人员进行过研究的、有相当难度的课题。
三、糟香成分
酿酒中最常用的辅料是稻壳或丢槽。稻壳是一种多孔隙物质,在窖池发酵过程中作为微生物的有效载体,是微生物生长、发育的固定床,起着控制空气量的作用。稻壳对窖池的正常发酵有很重要的作用,蒸酒时又起塔板的作用。各个厂家在制定生产操规程时,对粮食与稻壳的比例等有严格的规定。
稻壳在使用时要进行专门处理:清蒸。为保证蒸透稻壳,各个厂家还对清蒸稻壳的时间作了明确规定。稻壳蒸得好与不好,对酒香的影响甚大,蒸得不好,酒会出现糠味,这不能简单地解释为稻壳含较多的多缩戊糖产生较多的糠醛所致。与粮食香气成分一样,稻壳香气成分同样会或多或少地进入白酒之中。
粮食在窖池内发酵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根本原因在于固态发酵是异常复杂的体系,进行了异常复杂的多种反应。
糟醅的异常复杂性,是指粮食原料和辅料中的各种物质,配糟中的各种代谢产物及相关成分,大曲内的各种呈味成分、微生物、酶类混杂在一起。糟醅除异常复杂的反应体系外,还存在着非厌氧微生物(梭状芽孢杆菌、各种异氧菌、多种甲烷菌)、好氧性微生物、野生酵母复杂的代谢(生命过程)活动,酶化学反应,复杂的其他生物化学反应,多种多样的有机化学反应等。这样复杂的体系、复杂的反应、复杂的过程,一定会生成复杂的物质。糟醅中的原料、辅料与发酵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构成了糟香的物质基础。换言之,糟香就是白酒中来自糟醅的自然发酵感,这一点对固态白酒来说是必须具备的特点。
由前述可知,发酵结束后的酒糟是一种成分极为复杂的混合物。为了从中获取白酒,下一个工艺过程就是蒸(馏)酒。蒸馏过程一旦开始,由于温度的升高,微生物和酶已不能存活。蒸酒就是使高度复杂的体系变为相对简单的另一个复杂体系的过程。通过蒸馏把酒糟中的固液相分离,馏出的(液相)是酒,甑中余下的固相主要是糟。
酒糟中的各种复杂成分,由于蒸气压和其他物理化学性质不同,或多或少地与水和乙醇一道被蒸馏出来,成为酒的骨架成分和微量成分。正是由于酒糟中发酵产物的高度复杂性及物理性质上的差异,蒸出的各个馏分(分级接酒)的微量成分、其他成分含量和组成情况也不相同。蒸酒时,操作上的差异也会导致酒的微量成分不同。人们常说,刚蒸出的酒有“糟香”,说明蒸出的酒中不可避免地含有固体糟中的一些微量成分。
四、窖香成分
酒厂里的窖池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一个大的反应器。它既是微生物的生长地,又是各种物质的化学反应器。在这个容器中进行着异常复杂的各式各样的反应,生成各种各样的物质。可以说,窖池就是一个微生物世界;同一个车间的相邻两个窖池的发酵生产过程,前一次发酵生产过程和后一次发酵生产过程,都是两个不同的过程。反映在产品质量和风格上,它们的一致性、稳定性是有限的。
窖池的窖壁和窖底是以泥为基础的,窖泥微生物固定繁殖在窖泥中,窖池的窖泥表面与里层微生物形成梯度分布状态,表层微生物多于里层微生物,而且厌氧芽孢菌、兼性菌分布都不相同,因此,越老的窖池窖泥越好,生产的优质酒越多。俗话说,老窖出好酒,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窖池的上、中、下部微生物分布也有区别。特别是甲烷菌、乙酸菌、丁酸菌、丙酸菌、厌氧细菌、混合酸发酵菌、酵母菌、乳酸菌等这些复杂的微生物体系,在生长过程中有上千种酶进行着上千种生物化学反应,所以,其代谢产物异常复杂且极微量。
与窖池中窖泥接触部分的糟醅,蒸出的酒质量优于其余部分酒醅发酵产的酒,其原因就是微量成分种类多,含量高,黄水浸泡的酒醅同样因窖泥微生物的生长代谢,酒醅中香气成分种类多,酒质高于上层酒醅发酵产出的酒。
老窖池发酵蒸出的酒优于新窖池发酵蒸出的酒,主要表现为窖香浓郁、突出,而且己酸乙酯含量高,与其他的酯比例协调。虽然己酸乙酯是浓香型酒的主体香,但己酸乙酯不等于窖香,单独存在的己酸乙酯只是一种酯香,而不是窖香。但窖香也不是窖泥的味道,老窖泥有一定的香味,多了则是一种窖泥味或窖泥臭,新窖泥完全是窖泥臭。因此,在发酵的过程中,糟醅应该尽可能与窖泥接触,蒸酒时又要尽量避免带入窖泥和窖皮泥,以免给酒带入窖泥味或泥腥味。
窖香是窖泥微生物产生的复杂的代谢产物,经蒸馏过程提取浓缩带入浓香型酒中,并为其所特有的呈香呈味物质的综合表现。色谱骨架成分中的酸、酯、醇、醛等是其主要物质基础,特别是主体香己酸乙酯不可缺少。但除色谱能测定的骨架成分之外,还有些复杂的微量成分仍是构成窖香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质,这些物质共同作用而产生窖香。
五、浓香型曲酒的“陈味”
“陈味”是我国浓香型曲酒的常用(在多数场合下是专用)术语,它不是指白酒的口味和味感,而是针对曲酒的一种特有香气而言,初学者往往会以为“陈味”指的是酒的口感。“陈味”是酿酒界人士企求的一种香气境界。素有“名酒之乡”美誉的四川,曾对此展开讨论,初步提出了组成“陈味”的相关微量成分。
从工艺上看,“陈味”来源与生产工艺过程中多种因素有关。从质量上看,适当的“陈味”可使香气细腻,酒体丰满,受到消费者的喜爱,这是浓香型大曲酒的特点之一。但是,制曲温度不宜过高,储存时间不宜过长,“陈味”不宜过重,如果过重,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酒的质量。
“陈味”与“酱味”不同,笼统地把“陈味”说成“酱味”,缺乏科学实验依据。五粮液酒厂的刘沛龙就“五粮液”的诸味谐调发表了看法,就“窖底香”与“陈味”的关系作了一些说明。一般地说,“陈味”应是一种有别于窖香的香气,它是比窖香香气更好、档次(或香气境界)更高的一种特有香气,往往出现在储存期较长的白酒中。
综上所述,白酒中的各种组成成分——乙醇、水、微量成分,它们相互协调、统一而形成了产品的质量。尤其是微量成分对产品质量的优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或者说是决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