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要学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走向真理的学习实践:疑信取舍后的学习成果

追求知识的路上,要常存怀疑的态度。这就像一个人在水中游泳要上下拍打水面一样,只有不停地确立后再推翻,推翻后再确立,上下平衡之后才能显见真理,研究学问也是这样。一种新事物的兴起往往有利有弊,对那些新知识、新文化,我们要常存怀疑态度,在仔细分辨它们能否为我所用之后再做取舍。对于别国的文明和习俗,我们也不要见到它们能给他国带来繁荣,就生搬硬套到自己的国家身上,这种行为显然是不合理的。适合于别国的,未必适合于自己的国家。

疑信取舍,不仅需要我们将着眼点放在“疑”上,也要将着眼点放在“信”上。在通向真理的道路上,常存怀疑的态度固然重要,因为它可以使我们避免错误;但当需要我们相信它的时候,也要毫不犹豫地选择相信,否则就可能见到真理而不识其真面目。所以只有做到不偏信偏疑,达到相信与怀疑的平衡,我们才能最终走向真理。

1 怀疑是通向真理的必由之路

轻易相信容易受到欺骗,常有怀疑之心才能接近真理。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不妨从平时的事例中寻求启发。

例如,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些事实:有些人总喜欢轻易相信别人的话,他们无论对别人的书信、著作,还是对那些毫无根据的传闻都无一例外地选择相信。对他们而言,别人口中的内容似乎都是不容辩驳的真理。

一些人非常迷信,凡事都喜欢通过占卜来预测吉凶祸福,从来都没有自己的主见。还有一些愚昧之人,当父母或子女生病时,他们不请大夫为家人治病,而请巫师来治疗。他们坚信巫师的话,认为只要通过简单的按摩就能治病,巫师吩咐病人服用草根树皮,他们就照做不误,结果家人因“治疗不当”最终不幸去世。然而即使出现这样的结果,这些愚昧的人仍然选择相信巫师,将家人的去世归咎在魔鬼的身上,丝毫不怀疑巫师的作为。还有一些人全权负责女儿的婚嫁,他们请来风水先生为女儿测得八字,之后与男子的八字作比较,如果男女双方的八字不合,他们必定会相信风水先生的灾祸之说,阻止女儿嫁给该男子,结果最终因为轻信他人而错失佳婿。

这些民间流传的风习害人害己,不仅没有什么真理可言,更没有传承下去的价值。所以,我认为它们都是应该立刻被废止的陋习。反观这些陋习的特点,它们无一不是真理少欺骗多。正是因为人们易于相信,这些恶习才得以流传。轻易相信就会容易受其迷惑,因此,我认为轻信的结果往往是受骗。

世界文明的进步,不是源自轻信和欺骗;而是源自人们的怀疑和探索。人类一方面热衷于探索天地间有形的物质动态,另一方面也热衷于探索尘世间人事的动态。而我们对这些事物的探索常常持怀疑的态度,通过多方面的分析后,我们才能发现和确认真理。这才是世界文明进步的真正原因。西方国家之所以能达到现在的文明,就是因为它们的人民对万事万物常持有怀疑的态度。

例如,伽利略对传统天文学产生了怀疑,所以他才能发现著名的地动说;牛顿对苹果落地产生了怀疑,所以他才能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对顶开壶盖的蒸汽产生了怀疑,所以他才能发现蒸汽的作用。这些伟大的人在探究真理的路上,都是秉持着不断怀疑、不断探索的态度才最终发现真理的。

除了物质领域,人类在人事方面的考察和进步也是如此。例如托马斯·克拉克森对奴隶买卖法律产生了怀疑,所以他最终为后世的人们杜绝了人类的惨剧;马丁·路德对罗马旧教产生了怀疑,所以他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法国人民怀疑贵族制度的正确性,所以才发起了著名的法国革命运动;美国人民怀疑英国成文法束缚了自身的自由,所以他们最终走上了自由民主的道路,等等。

站在世界的角度来看,西方国家的文明程度无疑是首屈一指的。现在我们不妨来探究一下其中的原因。我们在观察西方世界时不难看出,在现代西方社会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学者,这些学者知识渊博,精通各个领域的知识,在他们的影响下,西方学说日新月异、层出不穷,一度掀起了世界上少有的思想大讨论的热潮。在这样的学说环境下,西方国家逐渐走上了文明的道路。究其根源,即在于西方的学者敢于怀疑传统的经典理论,勇于驳斥古人坚定不移的学说,无论对国家大事,还是对社会上的习惯,他们都能勇敢地提出质疑并加以研究。

古人一直有重男轻女的习惯,将男人的地位抬高,贬低女人的地位。人们习惯认为男主外,女主内,并将这样的观点视为天经地义。但西方的学者斯图亚特·穆勒却对此种看法产生了怀疑。斯图亚特坚持男女平等的主张,并为此写了一本著作——《妇女论》,目的就是为了改变人们重男轻女的思想。《妇女论》的问世引发了男女地位的大讨论,其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传统思想,为打破重男轻女的陋习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对外贸易的看法上,英国经济学者和美国经济学者的观点一般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英国经济学者普遍主张自由贸易,他们认为贸易也是沟通的一种方式,既然同属于沟通,当然是越多人参与,贸易的市场空间越大,商人获利的机会也会越多。但如果将这个问题摆在美国经济学者的面前,他们所提供的答案往往是相反的。通常来说,美国经济学者普遍认为人类应该提倡保护贸易。他们认为商人之所以能获利,主要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商业资源和商业机会,这是一种在垄断下获得高额利润的活动,所以贸易获利的本质是垄断。鉴于此种观点,美国学者才建立了本国的经济学说。

总之,无论是英国经济学者,还是美国经济学者,他们在面对贸易问题时,一般都会持有怀疑态度,并敢于反驳传统观点,拥有自己的主张和意见。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们国家的经济才能突飞猛进,远超其他国家。

2 开放与交流是通往知识与真理的捷径

世界文明的发展是在怀疑的过程中不断进步的。一种学说产生后,总会有另一种学说来驳倒它,真理往往是在创立和推翻的过程中才被发现的。真正推动历史发展的也是那些怀疑的学说。纵观古今中外,但凡拥有思想大讨论的地方,总会产生重要的变革。民众只坚持一种学说,社会就不会有进步;只有众说纷纭,百家争鸣,社会才会在怀疑和辩论中进步。

相比于西方世界,东方世界特别是亚洲人民,他们的特点就是怀古论今,喜欢轻信虚妄之说,容易受到神秘主义的蛊惑。如果有人谈及圣贤之言,他们往往随声附和,从来都不敢逾越圣贤的观点,总是推崇圣贤的言行而绝不敢发出自己的声音。与西方民众相比,他们是胆小怯懦、意志不坚的。而从这一点来看,他们的品行也是堪忧的。因为没有怀疑精神,不具有挑战传统的勇气,所以他们的落后也是理所当然的。因而在文明程度上,东方社会与西方社会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起码在近代是这样。

在不同学说中探究真理,就好比一艘逆风而行的帆船,帆船在强风的吹拂下左右摇摆不能稳定,虽然曲曲折折地行驶了很长时间,所行驶的路程也有百十余里,但只看直线距离的话,穷其计算也不过区区三五里而已。而就是这三五海里才是真理的所在,如果只是一个方向吹来的强风,航海者早就偏离了正确的轨迹。当然,航海也会碰到顺风的时候,但历史的前行和人的一生不会总一帆风顺。要想社会取得进步,人生获得成功,认知达到真理,通过不同学说争论的方式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或者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方式不仅是最好的,也可能是唯一的。

然而,我们再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使学说达到众说纷纭的程度呢?我所能想到的唯一办法是秉持怀疑的态度。无疑,只有对其他学说产生怀疑,人们才能提出不同的学说,以至于达到众说纷纭的程度。由此可见,通过怀疑才能获得真理并非是没有道理的。

虽然,我提议人们要常秉持怀疑的态度来看待事物,对别人的言论不可轻易相信;但如果对方观点确实有一定道理,我们在怀疑之后,就应加以辨别取舍。我们学习知识、明辨是非的要旨就在于明白这个道理。

现在的日本是解除禁锢的日本。日本现在的成就,就在于人心的转变以及民众所秉持的怀疑态度。改变传统的思想,秉持怀疑态度,只有这样才能推翻旧的习惯和制度,并通过改革产生新的政治制度。比如现在的日本是不以贵族为尊的日本,也就是说,现在的日本较之以往更加民主,在政治立场上奉行打倒贵族和实行民主。另外,现在日本鼓励开设学校、创办报刊,在铁路、兵制、工业、通信等方面的改变都是秉持怀疑,以新貌换旧貌的表现。日本正是因为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勇于怀疑旧习惯的弊端,通过辨别取舍、奉行改革才有了今日的成就。

日本的成就不仅建立在怀疑的态度上,还建立在开放的交流上。

如果有人问,我们日本在社会文明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具体源自哪里,我的回答是:由于我国通过积极的改革,取消了海禁,形成了对外开放的良好态势,致使我们可以直接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贸易来往,与西方各民族进行文化的交流;与此同时,当我们看到他们发展良好的文明之时,我们相信那是好的,因此我们才努力进行效仿。通过这些就能明白,我们对传统观念和习俗的怀疑实则并非自发的,而是在与国外的先进思想进行交流之后所引发的。也就是说,我们相信那些来自外界的新鲜事物是好的,所以才对传统的观念和习俗产生了怀疑。概括来说,我们只不过将从前对东方的信心转向了西方而已。

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相信或怀疑其他国家的新文化、新知识、新文明是很难取舍的。我们不可能一眼就看出它们之中哪一部分对于我们来说是好的,哪一部分对我们来说是坏的。面对这些新文化、新知识以及新文明,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的才疏学浅和孤落寡闻,因为这一切对我们而言都是陌生的,它们打开了我们的新思维,让我们敢于对固有的思想产生怀疑。同时,我们也要正视那些我们遗漏的和取舍有误的问题,我们确实不能对自己相信的和怀疑的所有问题加以正确的取舍,我们也不能对这些问题一一展开讨论,对此我们深感内疚。

3 疑信取舍后的文明之道

对人类来说,相信与怀疑都是看待事物应有的重要态度,过分相信和过分怀疑都有悖事物发展的趋势,而人们能正确认识事物的关键在于信疑适度。但是,如果我们能考察一下人心所向,总结一下世事变化的趋势就能发现,现在的人之所以没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是因为人们要么过于相信流言蜚语,要么对人或事过分怀疑。简而言之,人们因为信疑不能适度,才使得自身和社会的发展变得滞后。

东西方历经千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思想文化和生活习俗。因此两方的社会观念之间存在较大分歧,人民的思想情感相差悬殊。即便我们看到,一种思想文化或生活习惯给其他国家带来了长足的进步,促进了当地文明的发展;我们也不能不加考虑地生搬硬套,将别人的思想文化或生活习惯强加于本国人民。表面上来看,其中的利害关系似乎清楚明了,但它们的利弊得失还有待进一步了解,如果我们真想借鉴别人的精华,就必须深思熟虑,在彻底经过时间的考验之后再做取舍。

但是,纵观日本现在的社会情形却不容乐观,因为不管是中产阶级以上的改革家,还是自诩文明开化的人士,都无一例外地赞美西方文明,他们一唱万和,提倡效仿西方文明,却不知其中的利害凶险。在这些人看来,无论是在知识和道德的教化、政治和经济的发展,衣食住行等细枝末节上,西方的总是比东方的好。他们大力推崇效仿西方人民,将模仿西方打造成流行的风尚。在这些人中,甚至存在一些对西方世界一无所知的人,他们随波逐流,毫无主见,喜新厌旧,他们何至于这样对西方的一切轻易相信并深信不疑呢?

我认为即使西方文明程度高于日本,但其必定也有许多缺点,不可能尽善尽美。所以,站在客观的角度上,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日本,也不能全盘肯定西方。日本的习俗部分值得怀疑,但不是全部;西方的习俗部分值得相信,但也不是全部。

例如,一个青年十分倾慕一名学者,于是立志要效仿这名学者。青年为了能像学者一样博学,从书店购置了许多书籍,彻夜苦读以求能变得博学多才。从这方面来看,这种效仿对青年有积极作用,可以增长青年的知识,所以它是好的,值得提倡。然而,青年并不满足于这一点,他还学习学者的生活习惯,比如爱睡懒觉、熬夜聊天、衣食不洁等,结果使自己的健康受到了损害。显然,这是不值得提倡的。真正智慧的人是不屑于这样做的。

青年只看到学者的博学,却没有注意学者不好的行为习惯,所以他的模仿是盲目的,没有好坏取舍的,这样看来,他的不幸是可以预见的。中国有一个成语十分有趣,即“东施效颦”,意思是说,美人皱眉固然很美,却不可盲目模仿。盲目模仿美人皱眉的行为不仅没有使自己看起来更美丽,反而使自己变得更丑了。这种行为虽然可笑,但还不至于让我们对其深加责备。让我们感到气愤和想要责备的是,青年竟然模仿学者爱睡懒觉、熬夜聊天以及衣食不洁等恶习。这种效仿无疑是可笑的。

现在的日本社会中有许多像那个青年一样的“开明人士”。现在我们将东西方的部分风俗习惯做一下比较,看看是否像那些开明人士所说的那样,西方的总是好的,东方的总是值得怀疑的。

例如,日本人一般半个月洗一次澡,而西方人几乎每天都洗澡。针对这一点,开明人士则认为西方人比日本更文明,因为经常洗澡可以清洁皮肤,使身体变得干净卫生。日本人却不明白这个道理,因此相比于西方人,日本人缺乏文明。

再如,一些日本人在夜里睡觉时喜欢将尿瓶放在室内以方便排便,即使直接去厕所,也很少在事后洗手;相反,西方人无论多晚都会到厕所排便,而且事后一定会洗手。于是开明人士又评论说,西方人懂文明,所以爱清洁;日本人不懂文明,所以不爱清洁,他们不知污秽为何物,就像懵懂无知的孩子不能分辨污秽一样。由此可见,日本人应该效仿西方人,等我们完全学会了西方的优美风俗,就能进入文明领域了。

又如,西方人用纸巾擦拭鼻涕,用完之后便抛弃;日本人习惯用布巾来擦拭鼻涕,用过之后洗一洗再用。鉴于此种情况,开明人士会站在经济学的角度来称述一番大道理:西方人用纸擦拭鼻涕,日本人用布擦拭鼻涕,之所以会形成这样两种不同的习惯,是因为西方国家富有,所以用一次性的纸巾;而日本相对穷,以布代纸有利于节省国家资源,是一种不得不实行的节俭行为。

开明人士看到日本妇女喜欢在耳朵上佩戴金环,喜欢束腰,也会说出一番道理来。他们认为,这是一种不开化的风气:将金环挂在耳朵上,增加了耳垂的负荷,既违反了自然法则,又伤害了身体;而妇女将腰绑得像水蛇一样,不仅妨碍妊娠,又影响分娩,这会破坏一个家庭的幸福,甚至会在总体上妨害日本人口的增殖。

西方人不喜欢为住宅上锁,喜欢用小费请别人来为自己搬运行李;即使住宅和行李都不上锁,他们也不担心会遭到偷窃;另外,在建造房屋时,他们聘请木工和泥瓦匠后很少签合同,但在没有保障的情况下,工人们仍能如期完成任务,雇主和雇工之间很少产生矛盾纠葛。反观日本情况则大不相同。日本人非常谨慎,出门一定会将房门关好,总喜欢自己动手搬运行李,并且常常将行李箱紧紧锁上,即使这样也依然担心被窃;雇人承包建筑时总会事先签好合同,每字每句都据理力争,黑字白纸清楚地写出违约后果。根据这些不同,又有人会遗憾地评论道:“日本人真是太逊色了,就像一群盗贼杂居在一起。日本的风气与西方各国的风气丝毫不能相提并论。神圣的西方国度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简直就像是天堂一样。”

再如,日本人吸烟时习惯用烟卷直接吸食,而西方人吸烟时多用洁净的烟嘴。这时评论者又会指出,日本人连烟嘴都发明不出来,又怎么能在器械技术上与西方相提并论;日本人习惯穿木屐,西方人习惯穿皮鞋,如果让西方人试穿日本的木屐,评论者又会说:“难道日本人不知道足踝和脚趾的作用吗?”

如果在开放港口中也进行豆酱贸易,那么豆酱的价值将会瞬间提高百倍,人们也就不会那样轻视豆酱了。同样,如果将豆腐用在西方人的餐桌上,那么豆腐的身价也能提高。倘若西方人评论说烤鳗鱼串和蒸鸡蛋羹是世界第一美味,那么其他评论者一定会深以为是。

这样的事情多不胜数,但如果处于不同的场合,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以上的所有问题,那么所有的事情就不会像那些评论者所想的那样,西方的绝对完美,东方的绝对劣质了。绝对的相信和绝对的怀疑都是欠妥的,只有相信和怀疑适度,并根据实际情况辨别取舍才是真正的文明之道。

4 一个社会变革的假设

除了从风俗习惯上来分析东西方的文明,我们再从一些意义重大的事件上来比较东西两方。我们将日本与西方的文化事件进行互换,进行这样的假设:

四百年前,西方社会出现了一位名为亲鸾上人的人,而日本社会出现了一位名为马丁·路德的人。亲鸾上人怀有慈悲之心,他在西方社会推动变革,让人们信奉因果循环,善恶福报。在他的带领下,人民学会了谦和礼让、慈悲为怀,避免了许多矛盾和战争。在日本,马丁·路德也做出了自己的一番事业,他反对日本封建势力,提倡国家推行新制度。

如果事情真是如此发展,那些评论者们一定会这样评论:亲鸾上人以普度众生为宗旨,教化人民不胡乱杀戮,一心劝人向善向美,如果亲鸾上人违背了他的宗旨,人民将不再信仰他。对人们来说,亲鸾上人除此之外的一切都是不可取的。

正是因为这一点,亲鸾上人才明白自己的价值所在,他始终坚持一贯的行为宗旨,历经磨难穷尽毕生之力推行教化的改革,最后他的努力终于感化了大部分人民,完成了他对人民宏大的教化。亲鸾上人离世后,他的门徒广纳贤士,其门庭逐渐壮大。门徒之间友爱互助,相互尊重,并始终坚持上人的教导专门以德化人。

相反,马丁·路德在日本的遭遇则完全是另一番情形。自马丁·路德在日本出生后,他深受日本旧封建势力的压迫,因此对旧封建势力的暴行深恶痛绝。在政治立场上,马丁·路德坚决反对日本的旧封建制度,但旧封建势力却不愿屈从。在马丁·路德的倡导下,政府虽然建立了新的封建制度,但旧封建势力的实力仍然不可小觑。由于政治立场的不同,新旧势力发生了激烈的争斗,如果旧封建势力是一只猛虎,那么新封建势力就是一只饿狼,虎狼争斗必定血流成河。虽然建立了新的封建势力,但马丁·路德没有彻底扫清旧封建势力。马丁·路德死后,新旧封建势力之间的争斗更加激烈,两方势力不仅相互杀害,他们的杀戮还波及了日本普通民众身上。两方势力无休止地屠杀人民,肆意地浪费日本的财力,随意地纠结势力发动战争。最后导致日本几乎亡国灭种,这样的灾祸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

野蛮的封建势力充满了血腥和暴力,为了推行各自的制度,生灵涂炭也在所不惜,他们口口声声说爱国,却在用沾满血腥的双手屠戮自己的同胞,用冰冷的铁蹄践踏祖国的山河。现在,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上,重新来看一看马丁·路德变革的成效,其结果无疑是不堪入目的。因为他所推崇的新封建制度并没有改变日本的旧格局,反而使人民陷入了无尽的磨难和痛苦之中。他的信仰没有感化日本的大部分民众,却使所有的民众不再相信自己的信仰。

同样内容的变革,对东西方人民造成的影响却如此不同。对此,我们只能产生极大怀疑,却不能道出其中原因。那么我们能否对这种不同做以下的解释呢?诚然,日本与西方变革的性质是相同的,但由于日本的文明落后于西方,人民趋向于野蛮,所以在野蛮的国度里进行变革必然会失败;相应地,西方国家的文明程度相对较高,人民也相对开明,所以在文明的国度里变革才会变得如此顺利。

或者用另一种解释:由于日本的马丁·路德和西方的亲鸾上人这两位变革之人的品德差异,才使得日本的变革与西方的变革不同。

由于我才疏学浅,不能为上述的这种解释做最后的评断,所以我将这个问题留给后世的博学之人解答。

5 学习让疑信取舍变得如此简单

真正的改革家有什么标志呢?我认为无论何时何地,总是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摆在个人利益之前的才是真正的改革家。改革家可以为人民指出前进的道路,但在提出建议之前,必须经过深思熟虑。不经过具体分析,盲目轻信或过分怀疑的改革家都不是合格的改革家。

现在,日本境内也有所谓的“改革家”。这些“改革家”普遍拥有这样的特点:

首先,他们都对现在的日本近况感到不满,特别是对日本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大肆批判。换言之,他们讨厌日本那些旧的习俗,希望民众抛弃它们,重新建立一套文明的风俗习惯。从对旧事物的态度上来看,这些改革家对传统旧事物表现出了一种过分怀疑的态度。

其次,这些所谓的改革家们十分迷恋新事物,他们轻易便会相信任何新鲜事物,特别是对西方事物更是表现出了强烈的认同。他们之中很多人信仰西方事物,将西方事物视为变革和发展的方向。改革家们对旧事物很容易怀疑,对新事物却又很容易相信,这种轻信轻疑的态度必定会影响社会变革的成败。

用曾经对旧事物的信心来信仰从西方世界传过来的新事物,因为过于迷恋和羡慕西方的文明而决定放手一搏,可笑地学习东施效颦的典故,像盲目崇拜的青年一样效仿学者的陋习,这一切都是不明智的表现,也是日本当下变革者的思想倾向。

在没有找到可信的新事物之前,就全盘否定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基,最后不仅没有引入新的事物,反而丢弃了自己的根本,使自己变得空空如也、一贫如洗,这样喜新厌旧的行为不可能让我们获得安身立命的机会,只会让我们在疯狂的追逐中变成一条没有依靠的可怜虫。

根据日本现阶段的医学数据显示,日本患精神病和发狂的学者正在逐渐增加。在我看来,这其中必定会有这样的原因。事实上,仰慕西方文明,然后择其善者而从之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然而,一旦这种事情变得盲目轻信,变得不假思索,就会出现相反的效果。见其善者而从之,同时不假思索从其恶,其结果是福是祸,是利是弊还未可知。但如果因为轻信他国,而将祸水引至本国,则还不如开始就不去相信。

之所以这样说,是有根据的。例如西方国家的富强确实值得我们羡慕,他们的某些治国之道也确实值得我们效仿,但西方人民的生活环境也并非尽善尽美,他们虽然整体富裕,但贫富之间差距悬殊。这一点我们难道也要效仿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我们知道日本的赋税很重,人民的生活受赋税的影响愈加艰苦。但如果将这一情况与英国的奴隶制度相比,当我们见到英国人民受到奴隶主的虐待和剥削之后,我们还会认为英国的制度是完美的吗?而相比英国部分生活在奴隶制度之下的人民,日本在繁重赋税下生存的人民是幸运的。

我们提倡效仿西方各国尊重妇女的思想,但随之而产生的泼妇凌辱丈夫、恶媳欺侮公婆、不孝之女贬低父母等恶俗行为就不值得我们效仿了。

作为日本的一员,我们都想知道日本现在流行的事物究竟是好是坏。诸如:教育制度是否完善,政府体制是否合理,商业法则是否进步,著作风气是否进步,学术方法是否完美等。

如果能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个系统的思考,我们就会产生许多的怀疑,这就像是在黑夜中摸索前进一样,对于前方的物体我们总是看不清的。总体来说,日本现在正处于历史的关键时刻,各种问题纷杂不清,我们必须打开国门,将传统的、一成不变的东西与西方的先进的、文明的、新鲜的东西一一比照,然后相信其好的,怀疑其坏的,取其精华的,舍其腐坏的。

在这个过程中,尽管疑信取舍是困难的,但它是我辈责无旁贷的必做之事。我认为毫无意义的想象是不可取的,要完成合适的疑信取舍必须要努力学习,而学习的途径就是多读书,多接触外界事物,这样不仅能积累知识,还能开阔眼界、增长经验。长久坚持下去,我们就能变得心平气和、宠辱不惊,就能在混沌中辨出真理。这样一来,在面对新事物时,我们就能从容地应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正确辨识出什么是应该相信的,什么又是值得怀疑的。

从前所相信的,今天可能怀疑它;今天所怀疑的,明天又可能相信它。对于这种事情,我想与一般的学者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