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美自然生态图鉴:中国鸟类图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鹱科

褐燕鹱

·科属:鹱形目,鹱科。

·外形特征:体型较小(28cm),下体呈浅褐色,翼上覆羽具浅色横纹。与黑叉尾海燕的区别在于体型较大,尾长楔形(飞行时显得长而尖),容易区别。虹膜褐色,鼻管蓝色;嘴黑色,嘴角粉红色,缀有蓝色;脚偏粉色,具黑色蹼。

·声音:在繁殖期发出chuff的低吠声。

·野外分布:繁殖于大西洋及太平洋岛屿,包括中国南海。中国常见于云南、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台湾。

·现存状况:数量稀少,较罕见。中国主要繁殖于福建海上岛屿,在台湾及南海、广东、香港海上均有记录。

·习性:飞行时强劲有力,常慌乱振羽往下猛扑或高高在上作环形盘旋。

Bulwer's Petrel

Bulweria bulwerii

楔尾鹱

·科属:鹱形目,鹱科。

·外形特征:中等体型(43cm)、翼长而尾呈楔形。有深浅两色型。深色型:全身黑褐色。浅色型:上体褐色,下体近白,翼下缘及尾下覆羽深色。虹膜褐色,嘴铅灰色,脚粉红色。

·声音:于海上无声。

·野外分布:繁殖于印度洋及太平洋热带海域的岛屿。中国见于海南、台湾。

·现存状况:迷鸟可能见于东南亚的任何水域。在澎湖列岛海域、台湾及中国南海有记录。

·习性:主要在夜晚和黄昏活动。飞行低,偶尔身子两侧倾斜而向下俯冲,常紧贴水面滑翔以至向下扑翼时翼尖触及水面,亦善游泳和潜水。

Wedge-tailed Shearwater

Puffinus pacificus

淡足鹱

·科属:鹱形目,鹱科。

·外形特征:体型略大(43cm)而敦实,巧克力褐色,翼长而尾圆短。常与曳尾鹱混淆,但其浅色的嘴形厚而端部色深,翼下初级飞羽基部近白。虹膜褐色;嘴皮黄色,端褐色;脚黄至粉红色。

·声音:于海上无声。

·野外分布:繁殖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海上岛屿。中国见于海南、台湾。

·现存状况:分布在印度洋的种群冬季往北扩散,偶尔会进入中国南海。

·习性:飞行低而近水面,振翼沉稳有力,作长时间滑翔,比曳尾鹱优雅。

Flesh-Footed Shearwater

Puffinus carneipes

暴风鹱

·科属:鹱形目,鹱科。

·外形特征:体型较大(48cm)且羽色多变的海燕形鹱。具浅色型和深色型两种:浅色型似鸥,区别在于嘴较粗短,颈较粗,振翅及滑翔飞行;深色型与大型鹱易于混淆,尤其在飞行时。二者区别在于身体比例及尾形不同。虹膜褐色;嘴黄褐色,尖端黄色,基部带蓝色;脚暗黄色,蹼黄色并具黑色带斑。

·声音:于海上通常无声。在繁殖地或成群进食时发出带喉音的吵闹的嘎嘎声。

·野外分布:北纬3 4°至北极区之间的海域。亚种rodgersii繁殖于西伯利亚东部岛屿。冬候鸟有到日本。中国偶见于辽东半岛海面。

·现存状况:偶见。东北沿海有迷鸟记录。

·习性:典型的海洋性鸟类,除繁殖期栖息于海岛系列外,常栖息于海上,跟随船只寻找食物。

Northern Fulmar

Fulmarus glacialis

白额圆尾鹱

·科属:鹱形目,鹱科。

·外形特征:体型较小(30cm)的黑白色鹱。体羽色型特别,一般上体深色,下体多为白色,翼后缘黑色,下覆羽具明显的黑色粗斜线和黑色外缘,尾灰黑色。翼部斑纹有别于中国海域的其他鹱,容易区别。飞行快速并上下翻腾。虹膜深褐色;嘴黑色;脚肉色,部分蹼和外趾黑色。

·声音:于海上无声。

·野外分布:繁殖于萨哈林岛、日本南部岛屿及夏威夷并进入北太平洋西部。中国见于福建、台湾。

·现存状况:指名亚种偶见于台湾及福建沿海。

·习性:常成群活动于海上。结群繁殖,通常不追随船只。

Bonin Petrel

Pterodroma hypoleuca

白额鹱

·科属:鹱形目,鹱科。

·外形特征:体型较大(48cm)的鹱。脸及下体白色,头及胸部具深色纵纹,上体深褐色。与浅色型曳尾鹱的区别在于脸白及嘴部色彩。虹膜褐色,嘴角质色,脚皮黄色。

·声音:于海上无声。

·野外分布:繁殖于太平洋西北部的小型岛屿,越冬南下至赤道。中国见于辽宁东南部、山东东部、江西、江苏、上海、浙江、福建、香港、海南、台湾。

·现存状况:繁殖于山东青岛的海上岛屿。在山东至福建、香港、澎湖列岛、台湾及南海岛屿有记录。

·习性:似曳尾鹱。飞行低,常呈左右倾斜状滑翔于海面,或两翅急速鼓动紧贴海面上空飞翔。

Streaked Shearwater

Calonectris leucomel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