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丁湾风云:也门
乳香和没药
也门位处阿拉伯半岛西南部,是整个半岛地势最高的地区。早期埃及与非洲南部以及亚洲的贸易大多通过红海进行。但是红海的风浪很大,并不便于船只航行。自从三千多年前骆驼被引进阿拉伯半岛之后,也门就成为亚、非、欧贸易的重要转口地:从印度等地来的货物经海路运到也门后,一般由骆驼队沿阿拉伯半岛西部的陆上商道运往地中海地区。这样,也门很早就有了比阿拉伯半岛其他地区较多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因此也就有了较高的文明。示巴女王去耶路撒冷拜访并考验所罗门王的这段故事(见《埃塞俄比亚:非洲之角的雄狮》篇)可能只是传说,阿拉伯半岛由南至北同属“闪米特”语言区则是无可置疑。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的出生地麦加和他后来成功建立伊斯兰社会的麦地那(Medina)都在从也门通往地中海地区的商道上;他本人年轻时代以沿这条商道贩运货物为生,因此对犹太教文明和基督教文明都有相当的认识。
红海的“咽喉”地区是阿拉伯半岛和东非早期人与货的交往点,这也是今日非洲之角的人种、语言和生活方式都有明显的“闪米特”痕迹的缘由。
也门自古就盛产乳香(frankincense)和没药(myrrh)。根据《圣经·新约》,耶稣诞生后第十二天,有三位智者带着礼物来朝拜他;其中那位呈献没药的智者应该是也门人。罗马帝国改奉基督教之后,传统宗教仪式中不可少的乳香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也门的财源也随之减少。但是在亚洲各国,乳香仍然很受欢迎,郑和就到过也门,并带回来大量的乳香和药材。
咖啡、茶、Khat
历史上从也门经过的最重要的世界性产品是也门人“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咖啡。咖啡源于埃塞俄比亚,6世纪起埃塞俄比亚人逐渐习惯了饮用这种稍具刺激性的饮料。有一次埃塞俄比亚的军队越海进攻也门,军人们身上都带着脂肪掺咖啡的“饭团”当作营养品和提神剂。埃塞俄比亚的咖啡树大约就是在这之后被移植到南也门靠红海的城市摩卡(Mocha)。咖啡传遍中东后,人们心中最为正宗的阿拉伯咖啡(Coffea arabica)就是从味浓而颗粒较小的摩卡咖啡豆磨制出来的(后来美国人把一种咖啡、巧克力和奶油的混合饮品称为“Mocha”,与摩卡咖啡豆毫无关系)。一如茶的故乡在中国,茶叶又以中国出产的为最好,但是世界上从“茶经济”赚钱最多的是英国,咖啡是从也门传到世界各地的,也门的咖啡豆也被认为是上品,但是全世界从“咖啡经济”赚钱最多的肯定是美国。
在亚丁湾附近还有一种叫做khat的植物,外形无异于路边的杂草,草汁有刺激性,许多人都喜欢咀嚼khat的叶子。它的作用类似于咖啡但是价钱便宜过咖啡;常嚼它会上瘾,所以khat是一种受欢迎的大众性消费品,在亚丁湾地区随处都能买到khat。在也门等地区,khat的销售就像烟酒一样,是一个很大的生意,大部分都由有权势的家族垄断。
无缘变有缘
1963年我要从台北飞到埃塞俄比亚探亲,旅行社起初的建议很合理:从印度西部的孟买(北纬19°)向西飞到英属亚丁(北纬13°,也门南部大城),第二天从亚丁向西飞到就在附近的吉布提(北纬11°),小停后再向西南飞往亚的斯亚贝巴(约北纬10°)。这是我第一次听说亚丁和吉布提,它们分别是英、法两国的殖民地,感到很新奇,期待可以到那里看看。机票都已订好了,旅行社得知亚丁有左翼分子正在闹革命,所以建议从孟买向西北飞到地中海边的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大约北纬35°),再向南折回到亚的斯亚贝巴。在当时的台湾,“左翼分子闹革命”可是非同小可,多花钱也得绕道而行。于是我首次和也门无缘。
也门附近海域有质地良好的珍珠。采珠是一件高难度和高风险的工作;采珠者要屏住一口气下降到深海,采得珍珠后还不能过快升回水面以免导致“潜水夫症”。我在上世纪70年代初曾研究过深海生理学,有人建议我去也门实地测量采珠者的生理参数。我很感兴趣,看了不少关于也门采珠者的资料。可是当时也门政治局势又不稳定。原来在埃及支持下,北也门军人在1962年推翻了统治北也门的王室,成立了“阿拉伯也门共和国”;自1963年起在南也门“闹革命”的“左翼分子”于1967年赶走了英国人,建立起“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倾向苏联。南北双方冲突多年,直到1990年才正式统一。所以我在1970年代仍然无缘到也门。
2007年退休后,我设法遍游大中东地区。因为战争和恐怖分子的因素,只好避开阿拉伯半岛东北部的伊拉克和西南部的也门。2010年初,我去再访了年轻时曾去过的埃塞俄比亚,并去看了年轻时没缘见到的吉布提。回程时,原定搭乘班机从吉布提向西南飞到埃塞俄比亚的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因为原定航班取消而被航空公司安排先向东北飞到也门的首都萨那(在北也门),在机场等几个小时,再飞亚的斯亚贝巴。别的旅客都叫苦连天,纷纷投诉,我却因而得以一睹也门首都萨那的一角。四十多年来,两次想进入也门而不可得,这次竟然阴错阳差不由自主地进入了也门,真是无缘变有缘,得来全不费工夫。
红海的咽喉
最近这些年,再不关心时事的人都会听说过索马里海盗在亚丁湾附近劫持各国船只。“非洲之角”这个名词在新闻中也经常出现。从地图上可以看到,穿过苏伊士运河驶入红海的船只,通过也门和吉布提之间的“咽喉”就进入也门和索马里之间的亚丁湾,然后才进入印度洋。
索马里的海岸线很长,北临亚丁湾,南向印度洋,呈V字形包住“非洲之角”。以索马里为基地的海盗起初多在亚丁湾作案,后来为避免被各国护航军舰截获,多选择在海域广阔的阿拉伯海或是印度洋犯案。
亚丁湾得名自南也门(前英属亚丁)的重要海港亚丁。前些年一艘美国海军舰艇在亚丁附近被恐怖分子驾着满载炸药的小艇炸毁,亚丁这个古老的城市才广为世人所知。这里只说亚丁湾北岸的也门,南岸的索马里和吉布提下篇再谈。
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兴起,迅速席卷了整个阿拉伯半岛。阿拉伯人由以氏族和部落为基础的社会,正式转变为以伊斯兰教义为指导思想的政教合一的新兴政治实体——国家。照理大家认同的对象也应该由部落转向国家,但其实不然。东征西讨所向披靡的阿拉伯军队仍然主要依部落划分战区和管辖区,又经常以部落为分发战利品的单位。由于中古时期伊斯兰社会的生活方式改变得很缓慢,旧传统根深蒂固,转移认同对象也就十分缓慢。在阿拉伯军队东征西讨的过程中,不少军人都是从也门的部落出去,落籍在大中东许多地区。时至今日,许多北非人仍然会说他的祖先属于也门的某某部落。
也门和索马里人喜欢嚼用的khat
早期伊斯兰教上层为了宗教领导权和政权而发生了多次内战。坚持只有穆罕默德的堂弟(又是女婿)阿里(Ali)的后裔才能担任伊斯兰政教领袖的人结为阿里党,被称为什叶派(意为“党人”;对什叶派较详细的介绍请见有关伊朗和伊斯兰教的篇章)。什叶派的第五任领袖(称为“伊玛目”)宰德(Zaide)在8世纪中叶的一次起义中牺牲,他的部分后人逃到也门,于10世纪在也门建立起一个宰德派的家族政权。从16世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近五个世纪中,宰德家族政权臣属于奥斯曼帝国,1918年恢复主权。这个家族的统治一直延续到1962年北也门建立共和国,历时超过一千年,应该是世界历史上传位最久的朝代。
也门是阿拉伯半岛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大约有两千六百万人,几乎全是穆斯林。全国人口中大约四成属于宰德派,主要居住在北也门,共分为四百多个部落。略超过半数的人口是逊尼派,在南也门占绝大多数。1990年,南北统一为“也门共和国”,军队也已整合为一。这样看来,也门似乎应该“明天会更好”。然而,实际情况绝非如此。
社会发展与“内战”
1990年也门南北统一。未统一前的北也门总统萨利赫担任统一后的也门共和国的总统。他前后在位三十三年,本身属于宰德派,但很能够周旋于阿拉伯半岛上各个逊尼派国家之间,也善于利用各反对派之间的矛盾进行个人统治,并继续沿用由各个部落分享战利品的古老传统。尽管也门的国家架构采用西方的形式,它的社会依然以部落为组成单位。无论是议会的席次、内阁的任命,还是军队的指挥权,都有氏族和部落之间的角力;一些部族也拥有国家军队编制之外的独立武装。国家对一般也门老百姓来说仍然颇为抽象,氏族和部落才是他们效忠和依附的对象。但是首都萨那和亚丁等城市的居民开始具有现代公民意识,开始逐渐淡化了氏族和部落在他们身上的烙印。
然而,几十年来伊斯兰教的复兴又将一部分公民对国家的认同转移到超国界的宗教认同。萨利赫与埃及的穆巴拉克等人都是职业军人出身,坚决反对属于激进伊斯兰主义的穆斯林兄弟会,也不能容忍超国家的“基地组织”。在这一点上,穆巴拉克和萨利赫是美国和西方国家的盟友。但是他们的独裁专权、贪污敛财、培养儿子,不仅受到国内人民的憎恶,也无法得到西方社会的支持。
在也门这样的传统穆斯林社会里,从西方兴起的现代思潮与他们自身的社会和文化传统显得很不调和。西方人对穆斯林社会的偏见和做法,包括对以色列的支持,会使一些反对西方又对本身社会制度不满的年轻人容易受人教唆而走向极端。
2009年圣诞节前,企图在飞往美国底特律的飞机上合成并引爆身上炸弹的那个尼日利亚学生就是一个例子。他是在也门时思想开始转变并接受恐怖袭击训练的。
2011年,在北非“阿拉伯之春”的影响下,大量也门老百姓上街示威反贫穷、反失业和反贪污。在大国主导,经过海湾国家出面协调后,总统萨利赫被迫离职流亡国外,副总统哈迪出任代总统,继而又被选为任期两年的总统。2014年起,支持萨利赫的宰德派胡塞武装力量在不同地方集结成军,攻击政府设施。
2014年11月,哈迪在两年任期即将届满前辞职,于是胡塞武装进驻首都萨那和总统府,宣布成立革命委员会,接管总统和政府的权力。2015年1月底,哈迪在自己的老家亚丁自行恢复总统职位,并宣布亚丁为也门的临时首都。于是也门再度南北分裂,回到1990年之前的情况。这次的分裂和以往不同的是,除了支持萨利赫的胡塞武装和支持哈迪的力量之外,也门还有由不同境外恐怖集团组成的军事力量,其中主要的是“基地组织”和“伊斯兰国”武装力量。在最近一年来的也门“内战”中,各方都用残暴手段对待异己,而受到伤亡的老百姓也很难分得清谁是施暴者,谁是自己的保护者。在内战的同时,美国在也门也不时展开反恐行动,打击“基地组织”和“伊斯兰国”。
2015年3月,胡塞武装进入亚丁,哈迪流亡沙特阿拉伯。3月下旬,登基才两个月的沙特阿拉伯新国王萨尔曼(Salman)决定进入也门大举轰炸胡塞武装占领区,平民死伤惨重。胡塞武装寄望于得到同属什叶派的伊朗的支援。虽然伊朗谴责沙特以及其他几个阿拉伯国家的入侵和轰炸,并表示支持胡塞武装,但是它自己并不愿意花太大的力气来帮助一个距离遥远,连信仰都不真正相同的宰德派什叶穆斯林所建立的政权。即使如此,沙特阿拉伯和伊朗这两个中东大国还是为了包括也门“内战”的原因相互交恶,断绝了外交关系。沙特空军的轰炸激化了也门内战,各国(包括中国)纷纷用军舰撤侨。
2016年初,在联合国的斡旋下,也门内战双方开始谈判,并且原则上同意停火;由于停火具体内容尚未商定,沙特阿拉伯还没有停止轰炸。2016年8月,胡塞武装成立自己的政府,在控制全国的路上又走出了一大步,因而引起沙特阿拉伯再度大举轰炸。今后的发展的确很难预料。
三千年的文明古国,印度洋地区和地中海地区彼此贸易的枢纽,如今落到这步田地,能不叫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