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所有的存在与世界相会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职场:放弃小聪明,追求大智慧(1)

身在职场,必须有职业化精神

有位朋友曾经讲过一个故事:

一位培训师,去外地做一个培训,因为对一些事情不满意,立刻订了回去的航班,走了。

人不见了,培训组织方也无法可施,培训无法进行。

后来,组织方就不敢再和这位培训师合作了。

应当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还有习惯,对事情不满意,做出过激反应,也是正常的事,只是,一走了之,这不是职业精神。

较好的做法是:

即使不满意,也要信守之前的承诺,把事情做完,以后可以不合作,但是不能负气而走,把那么多人晾在那儿。虽然给了主办方一个不好收拾的残局,心理上是痛快了,但是,也要为参加培训的人着想,他们是无辜的,就算没有付费,也付出了时间,何况也付了费。

有位读者给我留言,说前两天骂了一位顾客,本来是一番好意地电话联络,送温暖,谁知道顾客认为他们脑残什么都不懂(正常顾客会觉得他们只是寒暄,给打电话制造一个由头),总之没处理好,他算是很克制的人,也怒了,最后不欢而散。事后他反复思量,为什么会发怒?他发现,很多时候,一旦情绪上来,事情就会偏离原来的航向,本身是解决A,因为情绪上来,最终被带入毫不关联的B而不自知,这是最悲剧的事情。那么,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他想到的方法是淡化“我”这个主体,遇到任何事情,不是“我想”、“我看”,而是把“我”当作“他”,于是,很多事情豁然开朗。这一方法可以用在任何事情上。比如这个东西我大爱,把“我”换成“他”,可能会发现也没那么值得惊喜和迷恋的。

他这个分析很好。我另外提醒说,不管怎样,都不应该和顾客对吵,要控制好情绪。

情绪的控制也是一种能力。很多人会说,因为我不喜欢,因为那个事情让我不舒服,所以我做不好,其实,最考验人的,就是即使不舒服,还是要做好事情,不能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好,你让我不舒服对吧?那爷还不伺候了呢!如前面所述的培训师,其实最后砸的,还是自己的牌子。当时痛快了,但以后的路也就堵上了。

可能有人说,那这样不是太虚伪了吗?明明心里不高兴,面上还得微笑。对,就算是虚伪,职场上也需要这样的虚伪。人不能带着情绪去做事,这样会对事情有不良影响。在前一分钟,你为这个事情生气,脸上布满怒气,后一分钟,面对别人,你需要换上笑容,需要礼貌,而不是迁怒;需要把事情按标准的要求达成,而不是因为心怀不满就不做或用一个较低的标准进行。

个性可以有,但不适用于这类场合,就像演戏一样,上了场,你得进入角色,下了场,你才可以恢复个性。你可以决定以后怎么面对,但不能立刻做出反应,即使当众人了解了来龙去脉后,这个反应看来是合理的,但是,通常你并没有这样完整的解释机会,别人看到的,只是你拂袖而去的一个定格,并且从此留下不好的印象。更不要说,因为损害了无辜者的利益,而让他们也产生不良印象——我们要记住:就算我们有百般理由,通常也不见得能够解释,即使解释了,也不见得都被接受,即使道理在我们一边。放弃解释,将事情做好,这是职业精神。

最终,形成一个人的职业形象的,就是他做人的品格、做事的态度和能力。

寻找那些让你热血沸腾的东西

有些人一生都活得温吞,按部就班地出生、长大、受教育、工作、恋爱、结婚、生子、退休、看孙辈……然后,然后就这样了。

这就是一生。

就好像有几个模子,很多人虽然长得不一样、学校不一样、娶的媳妇或者嫁的汉不一样……但也都差不多,都能套进那个模式里去。

就是说,如果要写传记,就会发现,也没什么好写的。反正就那样,反正都那样。

杨炼有篇精彩的短文《山·第六》:

有一个故事说:后来,人统统变成了蟑螂,就是从柜子木缝儿里探头探脑、溜进溜出的那玩艺儿——可别小看,它差不多是唯一熬过了好几次冰河期,不仅活下来,甚至连体形都没大损坏的虫子——生存能力之强,绝非看上去漂漂亮亮的人类敢望其项背。

进化论真是非同小可!

又有一个故事说:再后来,蟑螂们不满于自己有腿有脚的累赘(何必日夜为生活奔波、为荣誉冒险?为争夺异性不惜残废地大动干戈?),于是一个早上,全都变成了青苔。据说,连火星那么严酷的环境里也有它们一动不动的同胞,现在,足够拥有一种宇宙性的骄傲了。

你别误认为它们死了,仔细瞧瞧,整个星球在改变颜色!

到了结尾的时候,已没有语言能传达人的幸运,我虽然忝居其一,但要描述自己也实在无能为力。倘若用比喻,说是“镂空的石头”,也远不足形容那种静、那种高超、那种美。不吃不喝、不明不暗、不冷不热——和死一样,比死更强,是慢吞吞地活。

这才叫“不可说”之境!

——不管别人的看法是什么,我是不愿意像小强和青苔一样活着的,生命力强大又怎样呢?熬过十个冰川期又怎样呢?日复一日地生活于脏乱差的环境、年复一年地不动不动不动,这想想都是让人无法忍耐的事啊!

那样的生活,过上几天就厌倦了,何况是一辈子呢?如果是那样的一辈子,生命也未免太长了。

有段时间我痴迷于视频,为了做一个视频文案海报弄到凌晨三点,虽然发布后没多少人看,可谓票房惨败,那也没关系,毕竟制作的过程还是很让人开心的。

当然,想做想学的事太多,创意层出不穷,也有恶果,热血太沸腾,脑子太活跃,弄得有时失眠。

有位关心我的朋友,嫌我太不顾惜身体,为了督促我,经常过来找我爬山,有时候顺便敲诈我一顿饭,不过他现在也不太劝我了,说明白我这种人燃烧为要,身体次之。我当然大多数时候都会自我平衡,只是偶尔还真是管不住自己的手,所以呢,像我这种人,不恋爱不结婚也是好的,有几个人能忍受半夜三更爬起来做视频的人呢?所以就当是为艺术牺牲了吧!

当然,兴趣不见得必须和生活分开,寻找兴趣的过程未必要脱离现实。很多矛盾其实并不存在,矛盾往往是人为制造的。我做个秒拍视频起码还能卖出一本书赚两块钱(之所以这么确定,是因为有位读者说看了视频立刻就去下单了),其实我也是胸无大志,花了10分钟赚到2块钱都已经很知足了(可不是每10分钟赚2块钱)。

如果你觉得2块钱实在不值一提,那么你可了解有不少工作安稳的人在业余时间做网站、做微信公众号、做App,收入甚至超过自己的正职薪资?

赚钱,很多时候,都是从2块钱起步的。所以不要看不起2块钱。

现在问题来了:如何找到那些让自己热血沸腾并为之痴迷的事情呢?

说来很简单:多看、多听、多试、多想、多问、多走。

但是简单的问题背后有着庞大的体系:

看什么?怎么看?听什么?怎么听?试什么?怎么试?想什么?怎么想?问什么?怎么问?去哪里?怎么走?看了听了试了想了问了走了,然后呢?你的产品是什么?市场认可吗?——其实市场不认可也没关系,如果你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快乐,那就值得。并不是一切都需要用金钱衡量,尤其是人生的品质。

这都是你自己需要先思考的东西,不要指望拿到现成的答案。

选择题还是问答题,你愿意养成哪个习惯

自从“元芳,你怎么看”火了以后,很多人都养成了这样的提问习惯。

不过很多人都忽略了,狄大人的身份是元芳的上司,可以这样问。如果是元芳问狄大人“大人,你怎么看”,就有点怪异了。

不过职场上经常会有类似的问法:

“这个事情不好办啊,你看我该怎么做?”

“这个案子听说已经报到客户老总那边了,但老总迟迟没有回音,那我们怎么处理呢?”

“新产品得定名字,你觉得什么名字好呢?”

……

网络上这样的情况也有很多。

问别人:我这个名字好不好?

别人说:不太好。

问:那你帮忙取个呗。

别人:这名字其实挺好的。

看上去是在请示或请求帮忙,很尊敬的样子,实际上,是把工作交给领导或他人去完成。

较好的做法是什么呢?

先思考,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写出几个可能的解决方案选项,然后交给领导,由领导定夺,这是选择题的方式。

前面列举的做法,是问答题的形式。自己不思考,把思考的事情交给他人来做。

你觉得,对于领导来说,是选择题思维的人更受欢迎,还是问答型思维更受欢迎?

很多新入职场的人会觉得,我本来就什么都不会啊,领导应该好好教我,所以我当然要多请示了,这也表示我努力学习了。

这个想法是错误的。进入职场以后的“教”,通常不再是大学里那种“老师讲课,学生听讲”的教学模式,而是做中学、学中做,需要勤动脑、勤动手,而不是遇到问题就去问领导“这个事情怎么办”,领导更喜欢“这个事情能不能这样办?因为……”这样的人。换位思考,如果你是领导,你又会喜欢哪类人呢?

至于那种“如果你是我,你会怎么办”的问法,就更错误了。一个只有一年职场经验的人,和一个十年职场经验的人怎么等同呢?让对方设身处地为你着想,放在你的位置上考虑,这是“考人”啊。

要请教别人问题或者请人帮忙,应该先把障碍扫清。有次遇到一个提问,一位小朋友把自己手写的一页纸发给我,让我判断,因为对那个名字有印象,所以就提了点意见,然后对方立刻输入到电脑里发给我,这不是我傲娇,而是很多人的手写体,自己认着没问题,但发给他人辨认,可能非常费力。

有些人也会发送手写体给人,不过通常是在写的时候已经考虑到别人的辨认问题,不会龙飞凤舞。能够做到这样的人,要么是职场老鸟,懂得凡事为他人着想,要么虽然是职场新人,但是细心和体贴。

全方位指引做好情绪管理

这篇文章力图从各个层面,给出情绪管理的解决方案,未必适用于每个人,但建议先尝试,就算尝试无效,也可以沿着推荐书籍等继续发掘、思考,结合自身的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情绪管理之道。所以,即使方法不适用,但如果愿意认真阅读,仍然会有启发。

文章有点长,涉及书籍推荐豆列等,信息量相当大,有些人可能缺少耐心读,但这也是情绪管理的第一步:静下心来阅读和思考。

想要做好情绪管理,首要的一条,是去除疑虑心。你要相信,情绪是可以管理的,一定有有效的路径,如果心存怀疑,可能不会愿意尝试或者浅尝即止,这样,再好的方法也无效——这本身已经是在进行情绪管理了,疑虑,也是一种情绪。

其实,这就是正确地认识情绪。是人,就有情绪,只不过,有些不良情绪,如果蔓延,可能会有妨害,所以要有效管理。即使是看上去较好的情绪,比如快乐,如果不加节制,到达狂喜的地步,对身心也并不好。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管理情绪,是因为从来没有认真、全面地了解情绪,对自我缺乏了解,因而容易失去控制。有些女性认为,女性天生就是情绪化的,所以纵容自己耍小性子,有些男性认为,男人就是要靠情绪来彰显自我,这些,都可能是认知误区。

另外,人不仅要管理自己的情绪,也要有管理他人情绪尤其是安抚的能力,身为管理者或在家庭中,这都是重要的能力。

正确的思想才能指导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在端正了认识的前提下,可以进入具体的情绪管理方法,这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后到前进行控制、有意锻炼。

1.情绪过后的分析、整理,透过反思慢慢改进。

人在开始的阶段往往缺少情绪控制能力,过程中不容易达到调控,所以需要在情绪过后,进行分析、整理,了解情绪的由来,思考如果再有类似情绪,应该怎么办。

可以采用的工具是:清单。不要小看清单,这是一个简单的工具,但是有效。最好不要用电脑,较好的方法是一张纸、一支笔,在情绪平复后,认真思考一下,然后在纸上列出来:

是什么让情绪产生?

涉及什么人、什么事?

是哪句话或是事情中的哪个关键因素让自己产生了不良情绪?

当时自己的反应是否适宜?

引发了什么样的后果?

如果不适宜,具体是哪些地方?

如果再有类似的事情发生,怎么应对?

除了对单个事件进行分析外,也可以对一系列和情绪相关的事件进行纵向分析:是哪些事情、哪些人容易引发自己的情绪?

在纸上写下来的过程,就是一个澄清思绪的过程,这样的检视,虽然可能无补于当时,但有益于情绪的平复和以后类似情绪的避免。吃一堑,长一智,过去的就过去了,但不能一再发生。

另外,也可以和可信的朋友交流。不过要注意选择,如果朋友比自己更情绪化,那不仅于事无补,还有可能向反方向发展。情绪往往容易传染,尤其是在人群中。很多人如果只是自己静静地待着,不会有事,和朋友在一起,三言两语说起来,就有可能被鼓动。如果读过《乌合之众》,就会明白这种可能性。

无论用怎样的方法检视,养成习惯,有意进行练习,就可以慢慢增强对情绪的觉知能力。然后可以进入第二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