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真相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金融科普与辟谬(1)

关于金融,国人受经济学家影响最多、指责最多的是M2,为此,笔者曾于2013年2月至3月写了几篇“被妖魔化的M2”系列文章。引发所谓“货币超发”争论的是一位相当有知名度的经济学家。后来被更多经济学家和众多媒体衍生得出中国M2/GDP高达160%或更高,美国不到80%等论调。再后来被另外一些“专家”衍生为美国法定M2/GDP不能超过70%。更有甚者将M2减去GDP得出货币超发的具体数,这种言论流传甚广,颇具煽动性。

早前,笔者曾就美国是否有法律规定M2/GDP比例限制问题,向美国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美联储高级经济学家王健咨询过,他们介绍美国没有这个法律规定。

至于台面上经济学家为何在金融问题上屡屡犯常识性错误,笔者也分析过。

其一,从历史上看,经济学历史较为悠久,而金融学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在西方兴起,现在知名的经济学家基本都未系统学习过金融知识,有的压根没看过《货币银行学》,最多看过金融小说类货币阴谋论而已。而现在年轻的经济学家(三十岁上下特别是在金融机构工作过的)懂金融的还是很多的,然而,他们却很不出名,而不懂金融的老的经济学家却有很大的话语权。

其二,与教育体制有关。在上学时,一般学习经济学的可以不学金融学,但是,学习金融学的必须要学经济学,因此,在中国不懂金融的经济学家大有人在,而不懂经济的金融学家十分罕见。

其三,很多人误以为金融学是经济学的分支,懂经济学的肯定懂金融,这是严重误会,看看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中那些经济学家委员们就清楚了。相反,懂金融的大多懂经济,因此,在中国,金融学家提出经济上的荒谬建议十分少见。

其四,经济学家拒绝学习金融。也许是时间紧——要出书、出席各种公共场合,当然,金融学十分难学。

我在一篇文章中调侃性地写到过:“那些成天嚷嚷要降低中国M2增加美国M2的经济学家们,我给你们集体指条路:把你家在中国的存款取出来,存到美国去,这样问题就解决了。”

把中国通胀原因归根于货币超发就顺理成章了。我觉得中国的通胀是成本推动和贪腐造成,这一论点在2013年3月提出并在随后一年得到验证,的确很不容易!我还批驳了著名学者关于反贪影响经济发展的谬论。

另外一个引起广泛争论的热点是外汇储备中购买美元和美国国债比重很大,一部分人建议外储多元化;部分“黄金教主”建议购买黄金;还有非常著名的经济学家建议把外汇储备分掉;一个非常流行的说法是香港一位政协委员痛心疾首地表示,中国购买“两房”(房地美和房利美)债券的数千亿美元随着“两房”的退市而打水漂了。真相到底如何?

在2008年之前,受到攻击最多的是认为国有商业银行在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中被贱卖了,这种声音在随后的大熊市中渐渐销声匿迹了。而在当时,笔者多次批驳了所谓的“贱卖论”,曾指出衡量是否被贱卖不能建立在银行股价的K线图上,也写过《建行破发让贱卖论破产,贱卖论的理论基础不能建立在牛市K线图上》。其实,建行和其他银行真的破发甚至跌破净值了。这能证明银行卖贵了吗?自大熊市以来,所谓的银行贱卖论销声匿迹了,在牛市的2007年前后是何等猖獗!

银行是垄断暴利吗?如果普通老百姓这样说说也就罢了,而作为在职领导这么说就不大合适了。另外,一些官方媒体对银行业务不熟,动不动指责人家洗黑钱之类,银行有嘴难辩,不过,总需要专业媒体站出来。很庆幸,2013年年初,国内一片指责央行货币超发之际,当我写出“被妖魔化的M2”系列后,国内财经媒体隔空支持、声援,用专业的角度解读,一举扭转了错误的舆论,反贱卖论也在当年得到财经媒体的支持。在此致谢!

被妖魔化的M2

郎咸平的逻辑错误

(2013年2月21日)

最近,著名“财务专家”郎咸平发了一条含标点符号在内共137字的微博称中国荣膺2012年全世界最大印钞机的桂冠”,炮打统计局、《人民日报》和货币当局,可谓一炮三响。同时,也是一炮三错,郎咸平博文显然存在概念错误、数据不准、结论虽轰动但是错误三大问题。

鉴于众多经济学家和公众对中国式M2普遍误读,甚至恶意妖魔化严重,笔者将在《华夏时报》“金融常识系列谈”中分四篇从概念与总量、M2与GDP比重、央行的有限责任、利弊等方面逐一批驳与分析。

本文的基本结论:中国M2增长主要靠准货币(各类存款——不含M1中的活期存款,下同)增长带动的;中国印钞速度是合适的;中国央行并未滥发货币。

第一错:概念和逻辑错误

郎咸平微博全文是:“【中国荣膺2012年全世界最大印钞机的桂冠】去年全世界新发行26万亿人民币,中国就占了一半。而且中国GDP不过占全世界8%,但却占了全世界货币总量的27%。为了掩盖烂(应为滥)发货币钞票所引发严重通胀以及沸腾民怨,不但统计局造假,而26号《人民日报》还假意谴责其他国家货币放水,完全无视中国才是全世界最大放水国。”

假设郎咸平第一个数据是准确的,即:2012年全球新发行26万亿人民币,那么,中国占一半就是13万亿。

郎咸平所称的“中国荣膺2012年全世界最大印钞机”显然不是指基础货币增加额,因为,2012年末,中国基础货币余额是25.2万亿元,全年新增加基础货币为2.7万亿元。

所谓的基础货币亦称“货币基数”、“货币基础”、“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经过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而能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的货币。西方国家的基础货币包括商业银行存入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包括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与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之和。

我再次不厌其烦地帮郎咸平算笔账,假设他所称的印钞是指M0新增额。

央行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M0余额是5.5万亿元,同比增长7.7%。不要谈当年M0新增量了,就连余额都达不到他称的新增“印钞”13万亿元的一半。

退一步讲,假设郎咸平所称中国印钞第一的数据是指M1的新增额。

央行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M1余额是30.9万亿元,当年新增的额度是1.9万亿元,远远达不到13万亿元。

根据郎咸平博文表述,与新发行货币最接近的金融专业术语叫“货币发行”。所谓的货币发行,是指发行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投放货币的行为。按其性质,分为经济发行和财政发行。在现代银行制度下,它包括货币投放和回笼两个方面。因此,货币发行量等于一定时期内货币投放量和货币回笼量的轧差数。中国公布的货币发行量为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库与出入库轧差数扣减商业银行业务库库存数。

2012年末,中国央行“发行货币”余额为60645.97亿元。

因此,2012年央行印钞13万亿元的数据是完全错误的。

第二错:M2增长≠印钞增加

通过排除法,郎咸平所说的央行印钞13万亿元显然是指中国M2去年的新增加量。根据央行货币政策报告数据,2012年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97.4万亿元,当年M2新增12.2万亿元,即便四舍五入也未达到郎咸平所言的13万亿元。此乃数据不准,尚算小错。

即便郎咸平关于M2增长是准确的,那么其结论也是错误的,因为,M2增加的额度不一定是印钞增加获得的。

中国的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

M1=M0+活期存款(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M0是流通中的现金。

在金融学专业术语中,将上述M2中的各类存款叫做“准货币”,准货币=M2-M1。

央行提供的数据显示,2012年M1的新增加额度为1.9万亿元,换言之,中国M2增加主要是靠各类存款(准货币)增加,各类存款增加额度是10.3万亿元,占M2新增额度的84.4%;M1新增额对M2的影响带动仅仅占15.6%。

显然,中国的M2主要是靠存款(准货币)增加而增加的,而不是靠印钞增加的。

M2被称作广义货币,尽管它叫货币,但是,从上述公式中可以看出,它不仅仅包括现金货币或狭义的货币,更多的是各类存款(准货币)。

郎咸平在概念、数据、结论上都是完全紊乱的。

第三错:中国M2高并非央行放水

郎咸平在上述错误数据、错误逻辑、错误结论基础上得出的一个更大错误是:中国是世界最大放水国。

即便郎咸平不懂金融,你在微博上还认证为“经济学家”,想必略懂经济吧。

那好,我诲人不倦地从经济角度跟你谈点金融。

一个简单的原理是,货币也是特殊的商品,你就把它当成商品吧,无论什么商品,供给过多,就会贬值;不足才会涨价。人民币也不例外。

假设你的结论是对的,中国的货币——人民币印刷多了,那么会出现两个结果:对内,会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对外,人民币会对所有的货币大幅贬值。总之,是人民币不值钱了。

先看通胀情况。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6%,这远远未达到任何国家设定的或者教科书上的通胀标准,更谈不上恶性通胀的标准。

对了,你说过,“为了掩盖烂(应为滥)发货币钞票所引发严重通胀以及沸腾民怨,不但统计局造假……”。

那好,咱们放弃这一指标,告诉你一个造不了假的指标:人民币对美元涨跌幅。

还是央行数据:2012年年末,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2855元,比上年末升值154个基点,升值幅度为0.25%。从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至2012年年末,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累计升值31.68%。

如果你对央行的数据也不信,好,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计算,2012年,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1.73%,实际有效汇率升值2.22%。

总之,郎咸平那条微博在新浪和腾讯共被转发四万多次,仅仅在腾讯被阅读达253万人次,虽然很热,但是,完全错误。非要说这条微博的积极意义的话,就是他向金融专家展现出了一个丝毫不懂金融的人无知的勇气,以及煽动了不明真相的群众过剩的民粹情绪。

如果郎咸平对金融学——好歹也是一门学科,尚存一丝敬畏的话,道歉是应该且必须的。

M2高企根源不在央行,出路在于改革

(2013年2月28日)

从货币角度看是高地价推高了房价,高房价推高了贷款,以及派生存款,从而推高了M2。

如果我说中国M2世界最高跟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央行)关系不大,你肯定不信,那些动不动就把M2高跟央行发行货币甚至印钞过剩挂钩的经济学家们更不信,那好,咱们一起来看看M2高企的原因吧。

在一定时期内,任何国家M2余额都是由基础货币供应量和货币乘数决定的。中国M2高企的主要原因是:各项改革的货币化需要央行投放基础货币,外汇占款需要被动投放基础货币;中国货币乘数是全球较高的国家之一,货币乘数高是因为储蓄率高,储蓄率高是因为养老、医疗和教育等制度有待完善,主观原因是因为中华民族优良的量入为出的消费习惯,另一方面社会融资以贷款为主造成派生存款等。

在发行同等基础货币状况下,货币乘数高的国家M2会更高。这是为何中国有些年份发行基础货币少而M2增量依然会最高的重要原因。

解决M2高企必须从根本上进行。中国房价普遍较高,这主要是因为地价高,要根本解决应打破土地垄断和消除地方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外汇占款多需要贸易平衡和实现资本项开放;解决储蓄率高需要进行三大改革;同时,增加各种融资在社会总融资中的比重。

央行对高M2负有一定责任但不是最根本的,改革是解决M2畸高问题的唯一出路。央行能且只能对存款准备金率、资本项目未开放、利率等负有有限责任。

另外,鉴于中国各家商业银行都把存款作为最重要的考核指标,有虚假存款推高M2的可能,加大了中国M2的水分和泡沫。上面基本讲清原理,以下纯属验证性数据和常识性废话。

刚性需求:基础货币之源

M2=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学者高连奎先生对笔者介绍,在中国,对M2影响更大的是货币乘数,笔者通过对近13年货币政策报告研读,发现不是这样的,货币乘数变化不大甚至有降低趋势,M2高的根源还是在于基础货币的供应量逐年猛增。

还是得不厌其烦地解释几个比较专业的名词。按中国央行的定义,M0是流通中的货币(不含金融体系内的货币),M1(狭义货币)=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M2(广义货币)=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这个公式与前面的结果是一样的。

基础货币亦称“货币基数”、“货币基础”、“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经过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而能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的货币。西方国家的基础货币包括商b业银行存入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包括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与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