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心理观念篇(5)
既然如此,父母想让孩子成为什么,首先就要给他定位,让他有一个清晰的标准和概念。父母对孩子的正面评价,就是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好的“范本”,而负面的评价就像是对错误的展示,很容易伤害孩子。
如果你把一张纸贴在墙上,无论你用胶水还是胶带,当你撕下了纸,墙面都会有痕迹。当你为孩子的性格和行为贴上标签的时候,也会给他带来很大影响。
有一个脾气很坏的男孩,他总是控制不住情绪。有一天,他的父亲给了他一袋钉子并告诉他:“当你很想跟别人吵架或发脾气的时候,你就拿一颗钉子钉在院子的篱笆上。”第一天,男孩钉了37颗钉子。后面的几天,他慢慢学着控制脾气,每天的钉子也钉得少了。又过了一段时间,他发现想要不发脾气其实很简单。终于,他完全能做到不乱发脾气了,连一颗钉子都不钉了。他兴高采烈地跟爸爸说了这件事,爸爸说:“从现在开始,如果你一天都没有发脾气,就可以拔掉一颗钉子。”日子一天天过去,篱笆上的钉子全被拔掉了。爸爸带他来到篱笆前面对他说:“孩子,你做得很好,可是你看看篱笆上的这些钉子洞,它们永远都不会再恢复。当你和别人吵架时,你在别人心里留下的伤口,就像这钉子洞一样。”
的确如此,当伤害了一个人的心时,无论怎么道歉,伤口还是会存在。要知道,心灵上的伤口比身体上的伤口更难愈合。所以,父母要注意,你给孩子贴一个负面标签,就等于在他的心灵上钉了一颗钉子,这可不像贴一张纸那样简单了。
有的父母往往毫无顾忌地为孩子贴标签,比如“你是个散漫、自私的人”“你根本不想努力、上进”。父母说这些话,很容易忽略对孩子心理上造成的伤害,因为在他们眼里,孩子就是个附属品,应该完全服从自己的命令。但只要换一个角度,想想自己在工作岗位上如果也被这样训斥:“你就是想偷懒,根本没有努力!”自己又作何感想呢?
在家庭里,如果妻子经常责怪丈夫:“你太没本事了,没钱又没权,你看看别人……”或者丈夫挖苦妻子:“你整天都干些什么,家务都做不好,人也邋里邋遢……”那这个家一定没法安宁了,而且被责怪的一方很可能变成对方描述的那种人,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也同样如此。同样性质的话,有的父母对孩子经常会脱口而出,这些无意间贴在孩子身上的标签,还有那些类似的负面“期望”,也许像魔咒一样控制他的思想和行为,甚至会影响孩子的整个人生。
教育专家分析说,孩子的自尊心会更强,所以,对孩子的任何评价都不能当成一件小事。父母对孩子的失误可以通过认真地讨论、分析,最后对孩子提出忠告,绝对不能粗暴地指责。当然,一味地表扬也会偏离实际情况,会让孩子迷惑,一旦孩子对父母的评价产生怀疑,鼓励的话也就失去了作用,极易让孩子走向反面。
父母对孩子的外部评价往往会成为孩子自我评价的根据,并最终会决定孩子个性发展的方向。所以,父母的评价是孩子成长的导航系统,你现在如何评价他,将来他就很可能成为那样的人。因此,父母请千万要注意,别轻易给孩子贴上标签。
别把孩子看得太低
在很多父母眼里,小孩就是没有思想的人,他们天真无知,凡事都要靠自己的指导才能去做。这种想法明显是把孩子看得太低了,有时候孩子的潜能和思想甚至比大人还要丰富。
以前,王月总是用老眼光看待4岁的儿子,认为孩子还小,自以为比较尊重他的年龄特点,从没对他提过什么高要求。可是,有两件事让她改变了看法。
儿子从出生开始一直都由一个保姆照顾,可上个月,保姆突然提出辞职,让王月一家都措手不及。保姆一走,王月慌了手脚,很多事情都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于是她决定再去找个保姆。在一旁同样茫然失措的丈夫这时说:“不能这么着急,一下子换个陌生人照顾孩子,如果孩子不接受怎么办?还是等等吧,找个和之前那位性格相近的保姆。”王月没有听进去丈夫的话,她每天晚上都要忙工作,哪有时间带孩子?
第二天,王月就领来了新保姆,并详细说了孩子的情况和特点。王月想从门缝里偷偷看着保姆和儿子互动,又觉得此种行为不妥,干脆放手,在写字台前工作。但是,王月的耳朵不由自主地竖起来,儿子房间的一丝响动都让她绷紧了神经。
突然,儿子冲进书房,大声喊:“妈妈!”王月马上站起来,以为出了什么大事,迎来的却是儿子兴奋的笑脸:“妈妈快看,小老鼠!”他举着一只用手绢叠成的小老鼠激动万分。还没等王月明白过来,他就扑到跟过来的新保姆怀里,笑眯眯地说:“阿姨可真棒。”
王月没想到,还没到半小时,儿子已经和新保姆混熟了。丈夫想象中的儿子说什么都不跟新保姆的情景根本没出现,他们都低估了孩子的适应能力。王月心想:真不能小看了这个小家伙。
还有一次,晚上吃过饭,刚送走客人,保姆忙着在厨房里收拾,王月有一篇稿子急着改,只好放了一张《狮子王》的光碟给儿子看。那是一张英文原版的光碟,连字幕都没有,王月想,即使有中文对白,儿子也不一定能看懂,就让他去看热闹吧。
儿子很听话地看了起来,王月也安心去做自己的事情了。过了很长时间,儿子都没什么动静,可保姆走过来说:“不知道宝宝怎么了,一直在哭。”王月赶快到儿子的房间,果然,儿子满脸泪水,王月问:“是哪里不舒服吗?为什么哭呀?”儿子抽泣地开了口:“小狮子的爸爸死了,好可怜啊,我爸爸也会死吗?”
当时,王月的心里又是感动又是惊讶。感动的是儿子这么善良,惊讶的是连对白都没有的故事,他居然看懂了。
这两件事发生以后,王月对儿子的看法改变了,谁说孩子很简单,孩子的内心世界和成人一样丰富。孩子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只不过思维方式与成人有所不同罢了。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做父母的很容易凭自己的主观判断就轻言孩子如何如何,全然不知道自己有时候会低估了孩子。现在的孩子成长在日新月异的数字时代,尽管年龄小,但他们的眼界已经很开阔了,再加上小时候独有的丰富联想力和创造力,往往能出口惊人。孩子需要彰显个性,追求全面发展,他们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兴趣,正在如饥似渴地学习,并以加倍的速度茁壮成长。在这种成长环境下,家长不能轻言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也不能大包大揽地替孩子决定所有的事,把孩子看得太低是不对的。
幼儿园要开轮滑课了,赵女士没什么运动细胞,对女儿学轮滑实在没抱太大希望,但是周四就要开课,总不能让女儿在旁边看着别人上课吧?赵女士只好给女儿买了轮滑鞋,她和丈夫都说,女儿肯定学不会轮滑,过了新鲜劲儿也就放弃了。
星期日上午,赵女士带着女儿上街置办了全套装备。刚回到家,女儿就迫不及待地穿戴好了。看着女儿认真的样子,赵女士不禁暗自发笑:还挺像回事儿的。让赵女士没想到的是,女儿竟然穿着轮滑鞋站起来了,虽然身体摇摇晃晃的,却一点都没有害怕的样子,倒是把赵女士吓了一跳。赵女士按照售货员的说法,把地垫排成长条,让女儿练习在地垫上走,只是告诉了她基本的动作,女儿就慢慢走起来,不用别人搀扶了。也就10分钟左右,她自己就能在地垫上走得有模有样了,晚上,她已经完全可以自己在地板上行走了。赵女士和丈夫很惊喜,没想到女儿学得这么快。
由此看来,父母习惯用自己的想法去判断孩子有失偏颇。其实孩子的潜能是巨大的,一定不能小看孩子,只要大胆地让他们去尝试,总会有惊喜出现。
和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乐
日本作家森村诚一说:“幸福越是与人分享,它的价值便越会增加。”可见,懂得“分享”的人是幸福的,因为他实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懂得“分享”的人是快乐的,因为他能感受到真爱和友情。
分享是有回报的,学会分享,除了能拥有朋友,拥有关怀,还能拥有不一样的体验和经历。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心理体会:当自己有喜怒哀乐时,总想和别人一起分享。成年人有和他人分享的心理需要,同样,孩子也需要别人与他分享。
和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乐,有助于协调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在关心爱护他们,从而更加信任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信任能使孩子感到他们与父母处于平等的地位,对父母更加尊重、敬爱、亲近、服从,也愿意向父母倾诉心里话。这样既增进了父母对孩子内心世界的了解,又能使父母的教育成果更上一层楼。
和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乐,也有利于孩子更健康地成长。当孩子孤独、痛苦时,如果父母能及时地发现,并与孩子分担他的烦恼,对他加以引导和帮助,可以使孩子很快地从痛苦中走出来,快乐健康地生活。
反之,如果父母对孩子持不信任的态度,就无法了解孩子的愿望和要求,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必然会受到伤害,对父母的信赖也会减弱。这样下去,家庭教育的效果就相应地减弱了。
在分享交流的平台上,父母常常扮演着3种角色,一是倾听者,倾听能获得更多的信息,从而能成为孩子的亲密朋友;二是指导者,随时调整、引导、提醒,对孩子施以正面影响;三是帮助者,帮助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分享孩子的点点滴滴,对父母来说都是一种幸福。
幼儿教育家方英说起了她女儿同家人分享的故事,给家长带来了很多启示。
小女儿发现外婆每次做出香喷喷的饭菜后,总是要先用小盘盛出来一些。她好奇地问:“外婆,为什么要单独盛出来一盘呢?”“留给你妈妈呀,她还没下班呢。”外婆说着,把饭锅盖严,“妮妮,你盛过饭之后记得把盖子盖紧,不然等你妈妈回来饭菜就凉了。”女儿仔细一看,发现外婆留出来的饭菜又多又好。
有一次,她神秘兮兮地对妈妈说:“我告诉你一个秘密吧,在外婆家,谁晚回家吃饭谁合适!”
分享了这个小秘密,对幼小的女儿来说是一种“新发现”,慢慢地,习惯成了自然。
女儿上小学一年级时发生的一件小事让方英至今难忘。“六一”联欢会上,老师发给每个孩子两块巧克力作为节日礼物。
拿到巧克力,女儿飞快地跑到妈妈身边说:“妈妈,这是我的礼物,分你一半。”说完,她把一块巧克力放在妈妈手中。“谢谢宝贝。”妈妈当着女儿的面,立刻吃了巧克力,“好吃,真好吃。”女儿开心地回到座位上了。
方英身边的一位母亲羡慕地说:“你真幸福啊,你看见前面那个胖小子了吧?那就是我儿子,看他一个人吃得多香,居然理都不理我。”听了这话,方英由衷地感觉女儿懂事了,懂得了分享。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一个周末的下午,方英正在忙工作,女儿从外婆家打来电话:“妈妈,你今天下班来外婆家吧,有惊喜!”她欣然应允。一个小时过去了,女儿又打电话来催:“妈妈,你怎么还不回来呀?”“好的,我马上回去,有什么惊喜呀?能不能先透露一下?”方英问。女儿却跟她卖起关子来,说什么都不肯透露。
等方英忙完回到家,天早就黑了,女儿已经睡了。“你真没白疼你女儿。”方英的母亲说,并把她领到厨房,“你看看,这是孩子亲自下厨炒的黄瓜虾仁。她一直等你回来一起吃,可你这么晚才回来。她给你留了一份,全是大虾仁,她自己把小的吃了。”
方英看着女儿的杰作:一碗虾仁,每个虾仁上面都套了一片黄瓜。整道菜五彩缤纷,白色、粉色、绿色,像一幅美丽的画,可见女儿在制作这道菜时是多么用心,多么想和妈妈共同分享。
女儿用一颗与人分享快乐的爱心,亲手制作了这份礼物,让方英深深感受到了女儿对她的爱。
这就是分享的幸福,“分享”成为凝聚家人的力量。
许多父母也想和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乐,但不知道具体怎么做。那么,家长不妨按照下面的方法试试看。
(1)增加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父母应该尽可能多地和孩子相处,父母的爱是任何一种形式的关爱都无法取代的。
(2)多和孩子进行情感交流。交谈和爱抚是亲子间情感交流的重要渠道,多用“你今天感觉怎么样”,“你高兴吗”等问句提问,学会认真聆听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在你忙得不可开交时,也别忘记给孩子一个歉意的爱抚。
(3)让孩子多和伙伴接触。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而敏感,父母不能责备孩子表现出的孤僻和叛逆,因为他们渴望更多的爱,更多的关怀,尤其是父母的爱和关怀。孩子和伙伴的友好交往能帮助孩子克服孤独感,学习分享爱。
总之,父母和孩子一起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不但有利于家庭和睦,更有利于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让孩子在快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给孩子玩耍的时间
欢乐活泼的调皮孩子,也许经常会让父母烦恼、生气甚至愤怒。有些孩子在操场上玩球,或是上网冲浪,常常被父母或老师呵斥:“真是玩物丧志,不许再玩了!”要知道,爱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玩耍也是孩子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孩子的玩耍潜藏着巨大的教育契机。孩子基于其天生的嗜好玩耍,对任何事情都有极大的好奇心,这就为培养其多方面的兴趣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