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传统习俗卷(1)
倒贴“福”字的由来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福”字倒贴在民间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朱元璋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朱元璋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朱元璋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还有一个传说,清代某一年的除夕,恭亲王府的大管家为了讨好主子,挖空心思想计策。他想,恭亲王最宠爱的是王妃,凡事只要王妃高兴他也就高兴,王爷的妃子叫“福晋”,那就在王妃的称呼上做文章。于是,他就亲自写了很多个大大的“福”字,并叫人贴在王府的大门上、窗子上和库房上,以期让王爷和妃子看了高兴。不料那个家丁做事不细致,竟把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为此恭亲王十分恼火,他想鞭笞惩罚那个做事马虎的家丁。大管家见此,害怕王爷怪罪下来自己也受到牵连,急中生智,慌忙跪下谎称道:“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和王妃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这是吉庆之兆啊!”一向爱听奉承话的福晋听了,觉得也合情理。她心想:“怪不得过往行人都说恭亲王福到(倒)了,吉语说千遍,金银增万贯。也真难为他们想出这种招式。”于是,她让恭亲王赏赐了管家和那个倒贴“福”字的家丁各50两银子。
结婚贴红双喜的由来
结婚都通行贴红双喜。为啥要贴?传说这与北宋宰相王安石双喜临门的故事有关。
那一年,王安石23岁,正值大比之年,他赴京赶考,为了方便,到汴梁(今河南开封)城东舅父家住宿,刚来到东门,忽然看见马员外家门前熙熙攘攘,挤满了人。他抬头一看,只见门楼上悬挂着一只大彩灯,上书一副上联:“玉帝行兵,风枪雨箭,雷旗闪鼓,天作证。”他摇头吟毕,不禁拍手称好。马员外请王安石对下联,王不愿凑热闹,离开了。
第二天,王安石在考场上,见试题不难,略加思索,一挥而就。主考大人见他年纪轻轻,才华出众,就传他面试,指着厅前的飞龙旗说:“龙工设宴,月烛星灯,山食海酒,地为媒。”命他答对。王安石想起昨天看到的上联,正好作对,便随口答道:“玉帝行兵,风枪雨箭,雷旗闪鼓,天作证。”主考大人见他才思敏捷,对答如流,好不高兴。王安石考毕,回到舅父家去等待朝廷发榜。
路过马员外家,恰被马员外看见。马员外一见王安石,急忙施礼让座,取出笔墨纸砚文房四宝,请他写答下联。王安石就将刚才主考大人的上联,挥笔写上:“龙王设宴,月烛星灯,山食海酒,地为媒。”马员外看他写得龙飞凤舞,下笔如神,十分满意。便吩咐丫环拿给女儿去看。马小姐一看,字体遒劲,对仗工整,含羞应承。马员外大喜,便对王安石说明:“此上联是我独生女为选婿而出,已悬挂半年,至今尚无人应对,现在,为王相公对出,联句成对,姻缘成比。”马员外当即征得王安石舅父同意,就择在三日后吉日良辰,为他们两人完婚。
到了第三天,结婚喜日。忽然,大门外人欢马叫,两个报子高声前来报道:“王大人官星高照,金榜题名,头名状元,明日一早,皇上亲自召见,请赴翰林宴!”
王安石喜上加喜,顿时鼓乐喧天,鞭炮齐鸣,与马小姐拜过天地,进入洞房。新娘笑着对王安石说:“王郎才高学广,一举成名,今晚又逢洞房花烛,真是‘大登科’与‘小登科’,双喜临门。”
王安石听后,哈哈大笑,便将此事经过叙述了一遍,说:“全仗娘子出得好联,下官何功之有!”说罢,提笔在红纸上写了个斗大的红双喜,贴在门上。又吟诗一首说:巧对联成红双喜,天媒地证结丝罗;金榜题名洞房夜,“小登科”遇“大登科”。
从此,结婚贴红双喜,就流传开来,成为喜庆吉祥的标志。
“月下老人”名称的由来
人们常常把婚姻介绍人称为“月下老人”,这个典故由何而来呢?
据说,唐朝有个叫韦固的人,一次离家旅行住在宋城。当晚,他遇到一位老人在月光下翻检书信,身旁一个布袋里装着很多红绳。韦固感到奇怪,上前询问道:“这红绳有何作用?”老人答道:“这是用来系夫妻的脚的。即使仇人之家,贫贱悬隔,远在天涯的,只要一系上去便会结为夫妻。”
以后,人们便把婚姻介绍人称作“月下老人”。
新娘盖红盖头的由来
最早的盖头约出现在南北朝时的齐代,当时是妇女避风御寒使用的,只仅仅盖住头顶。到唐朝初期,便演变成一种从头披到肩的帷帽,用以遮羞。据传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唐明皇李隆基为了标新立异,有意突破旧习,指令宫女以“透额罗”罩头,也就是妇女在唐初的帷帽上再盖一块薄纱遮住面额。
从后晋到元朝,盖头在民间广为流行,成为新娘不可缺少的装饰,而且新娘的盖头一般都选用红色的。
关于新娘盖红头盖的由来,另有个有趣的传说。在古代,皇帝的公主得了天花,长了一脸的麻子。公主20岁,还没出嫁。皇帝急了,下诏全国统考。25岁的陈元年考中了状元。皇帝说把公主许配给他,问他好不好。陈元年想,公主肯定貌若天仙,当场答应了。
第二天,他和公主的婚礼在皇宫举行。皇帝怕陈元年看到公主的相貌后反悔,就给公主盖个红头盖,要陈元年进了洞房吹了蜡烛与公主同房后,再点燃蜡烛掀开公主的红盖头。皇帝的话陈元年不敢不听。陈元年与公主做完爱后,点燃红蜡烛掀开公主的头盖一看公主满脸是麻子,心里很难受,可是与公主同房后如果不要公主他就会被杀头,他只得认了这个老婆,从此和公主过了一辈子。
订婚戒指的由来
有关订婚、结婚戒指的由来,据说是古代抢婚演绎的结果,当时,男子抢来其他部落的妇女就给她戴上枷锁。经过多少年的演变,枷锁变成了订婚、结婚戒指,男子给女子戴戒指表示她已归我所有。
另一个说法,世界上第一个把戒指用作订婚信物的人是奥地利王麦士米尼。1477年,麦士米尼在一次公开场合认识了一位叫做玛丽的公主。她的美丽容貌和优雅的举止使麦士米尼为之倾倒。麦士米尼虽然知道玛丽早已许婚于当时的法国王储,但是为了赢得她的爱情,麦士米尼还是决定试试运气。他命人专门打造了一枚珍贵的钻石戒指,送给玛丽。面对这只精雕细刻、闪闪发光的钻石戒指和麦士米尼的热烈追求,玛丽终于改变了初衷,与麦士米尼幸福地结合了。从此,以钻石戒指作为订婚信物,便成为西方人士的一种传统。
喝交杯酒的由来
“交杯酒”,这是我国婚礼程序中的一个传统仪节,在古代又称为“合卺”(卺本来是一个瓠分成两个瓢),古语有“合卺而醑”,孔颖达解释道:“以一瓠分为二瓢谓之卺,婿之与妇各执一片以醑(即以酒嗽口)。”合卺又引申为结婚的意思。
在唐代即有交杯酒这一名称,到了宋代,在礼仪上,盛行用彩丝将两只酒杯相联,并绾成同心结之类的彩结,夫妻互饮一盏,或夫妻传饮。这种风俗在我国非常普遍,如在绍兴地区喝交杯酒时,由男方亲属中,儿女双全,福气好的中年妇女主持,喝交杯酒前,先要给坐在床上的新郎新娘喂几颗小汤圆,然后,斟上两盅花雕酒,分别给新婚夫妇各饮一口,再把这两盅酒混合,又分为两盅,取“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之意,让新郎新娘喝完后,并向门外撒大把的喜糖,让外面围观的人群争抢。
结婚蛋糕的由来
在罗马时代,婚礼结束时,人们会在新娘头上折断一条面包,让面包屑撒出来,由于制造面包的材料——小麦,象征生育的能力,而抢到面包屑则代表着幸运,所以宾客无不争相捡拾。
这个传统慢慢传到英国去,当时的英国人参加婚宴时,流行带着小蛋糕去,并将大家带去的蛋糕堆成小山状。后来,想象力丰富的烘焙师傅在蛋糕上用糖霜及水果装饰,就成了现在美丽精致的结婚蛋糕了。
度蜜月的由来
古时候,有一对狩猎能手,男的叫石礅,女的叫木苗。两人由双方家长说好婚配。举行婚礼后,双双送入洞房。生活了不到十天,由于两人都产生不愿过一夫一妻制生活的念头,有天晚上,趁着深更夜静,两人双双越墙,各自逃跑了。石礅和木苗都逃进了大森林,一时找不见有人烟的地方,心越急,路越迷。身上又没带狩猎工具,生怕野兽侵害。天亮后,又渴又饿,两人不知不觉地又走到一起了。为了保存生命,两人只好相依为命。小两口在大森林里经过一个多月折腾,担惊受怕,整天提心吊胆,只怕野兽前来袭击。谁也不愿分开,谁也离不开谁,夫妻感情越来越深,才真正懂得了爱情的滋味。回到部落后,石礅和木苗再也没有分开,小两口从此建立起一个幸福家庭。这就是“度蜜月”的由来,一直流传至今。
蜜月旅行的由来
所谓“蜜月”(Honeymoon)一词中Honey 本意是蜂蜜,Moon 代表月,而把这名称翻译成“蜜月”,除了使人听起来有甜蜜的感觉和向往结婚的快乐外,并没有确切地表示出新婚的涵义。
蜜月这个词,其实是古代抢婚习俗所遗留。英国古代的条顿族流行“抢婚”,丈夫为了避免抢来的妻子被对方抢回去,就在新婚期间带着妻子到外地过一段避居的生活,每日三餐喝蜂蜜酿成的酒,据说蜜月的说法就是自此开始。
如果要问,为何古代的蜜月夫妻饮用的是蜂蜜酿成的酒,而不是其他的酒类?因为英格兰无法栽培葡萄,蜂窝却随处可见,所以自古以来英国人就有饮用蜂蜜的习惯。他们取下蜂窝,从里面拿出蜂蜜,再用滚水来煮蜂窝,使蜂窝发酵而成为蜂蜜酒。很久以来,在英国人心目中蜂蜜酒仍有其传统地位,所以蜜月和蜂蜜酒之间,在风土习惯上也是有所关联的。
“入洞房”的由来
传说黄帝战败蚩尤,平息了战争,建立起部落联盟,但新联盟的部落之间,经常为抢婚发生打架斗殴。时间一长,矛盾必然激化,部落之间又有重新分裂的可能。黄帝找来身边的大臣常先、大鸿、风后、力牧、仓颉等人,商议如何制止群婚,建立一夫一妻制。大家谁都没有想出一个可行的办法。
有一天,黄帝随同一群大巨巡察群民居住的洞穴是否安全。突然发现一家人住着三个洞穴,为了防止野兽侵害,周围用石头垒起高高的围墙,只留下一个人能出进的门口。这个发现立即引起黄帝的兴趣。当天晚上他就召来所有的大臣,说:“今天咱们看了群民们居住的洞穴,我想,制止群婚的唯一办法,就是今后凡配成一男一女夫妻,结婚时,先聚集部落的群民前来祝贺,举行仪式,上拜天地,下拜爹娘,夫妻相拜。然后,吃酒庆贺,载歌载舞,宣告两人已经正式结婚。然后,再将夫妻二人送进事前准备好的洞穴(房)里,周围垒起高墙,出入只留一个门,吃饭喝水由男女双方家里亲人送,长则3个月,短则40天,让他们在洞里建立夫妻感情,学会烧火做饭,学会怎么过日子。今后,凡是部落结婚入了洞房的男女,这就叫正式婚配,再不允许乱抢他人男女。为了区别已婚与未婚,凡结了婚的女人,必须把蓬乱头发挽个结。人们一看,知道这女人已结婚,其他男子再不能另有打算,否则就犯了部落法规。”
黄帝的主张,立刻就得到常先、大鸿、力牧等人的支持。众人建议叫仓颉写个法规,公布于众,这个主张很快就得到各个部落群民的支持拥护。人们都争着为自己儿女挖洞穴(房)、垒高墙,凡儿女们一婚配,举行仪式后,就把他们送入洞房。群婚这一恶习就这样逐渐消失了。
闹洞房的由来
闹房、闹洞房、闹新房,这一习俗以新娘为主要逗趣对象,故又称闹新娘、耍新娘,旧时还称为戏妇。
关于闹房习俗的由来,我国民间各地说法不同。大多认为源于驱邪避灾。相传,很早以前紫微星下凡,在路上遇到一个披麻戴孝的女子,尾随在一伙迎亲队伍之后,他看出这是魔鬼在伺机作恶,于是就跟踪到新郎家,只见那女人已经先到了,并且躲进洞房。当新郎、新娘拜完天地要进入洞房时,紫微星守着门不让进,说里面藏着魔鬼。众人请他指点除魔办法,他建议道:“魔鬼最怕人多,人多势众,魔鬼就不敢行凶作恶了。”于是,新郎请客人们在洞房里嬉戏说笑,用笑声驱走邪鬼。果然,到了五更时分,魔鬼终于逃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