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竞技体育资源调控与可持续发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竞技体育资源观

资源观是人们对资源的形成、形态、功能及前景的基本看法,决定着人们对待资源的基本态度和对资源采取的基本行为倾向的认识。【14】竞技体育系统的正常运行离不开资源的保障,在对竞技体育资源的认识与理解基础上形成的竞技体育资源观,对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规划及竞技体育资源调控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系统观

从系统的观点来看,竞技体育的人、财、物、信息、科技、体制等资源构成了竞技体育资源系统,这一系统是分层次的,每一类资源内部又自成系统。竞技体育资源系统与外界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满足自身发展需求,竞技体育资源系统内部又不断进行着资源交换与组合配置,这种系统内外的辩证运动保证了竞技体育资源系统的良性运行,并为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着不竭动力。

竞技体育资源的系统观要求我们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各种资源的功能与结构,系统地进行资源调控。长期以来,我国对竞技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往往缺乏系统性,资源管理过程中多有随机性、自发性、条块分割、自成体系,偏重短期、局部利益,互设壁垒阻碍流通等现象的出现,严重阻碍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利用浪费现象严重等现象比比皆是。因此,要注重竞技体育资源管理的整体性,避免注重局部利益的获得而造成整体效益损失的情况出现。要树立综合调控理念,依靠计划与市场两个体系的调节,互通有无,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统筹规划,保证竞技体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开发与利用。

二、发展观

竞技体育资源对竞技体育发展所起的作用,永远处于动态发展变化之中。一般而言,竞技体育不同类型资源对竞技体育发展所起的作用,随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体现作用的程度有所不同。纵观世界竞技体育的发展,可以看到,从最初的人力资源优势在竞技比赛中占主导,发展到物力、财力、体制等资源起主导作用,又发展到现代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竞技体育资源整体系统起决定作用。这一过程体现出在竞技体育资源利用与开发方式上已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转变。在对竞技与投入方式上,也由“量的投入”(主要指在资源数量上的投入)逐步转到“质的投入”(竞技体育科技资源的投入)上来。

目前,在备战奥运会的科学训练中,各国都重视以高科技手段辅助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最大限度地开发出人体生理和心理的极限潜能。如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DNA重组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可以从基因水平上寻找决定人类运动能力的基因,在分子水平上探讨人体对长期训练的适应性变化,从而能更加科学而准确地评估个体的运动状态及运动潜力,加强对运动训练的控制,同时进行运动员基因选材和基因诊断,此外还可以通过基因调控防止运动性疲劳和加快恢复过程;利用基因诊断技术对运动员进行身体机能评定;利用转基因技术改造人体化学组成;建立运动性伤病与运动意外基因诊断系统等。因此,未来竞技赛场的竞争,除超强度的刻苦训练之外,也是国家与国家体育科学技术水平与人心凝聚的综合大比拼,围绕以科技为核心的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将对各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15】因此,从发展观的角度讲,必须认识到“科技兴体”的巨大作用,实现竞技体育资源开发及利用策略的转变,将竞技体育的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发展模式上来。

三、价值观

资源是有价值的。长期以来,我国竞技体育是在国家政策倾斜投入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举国体制”模式,在这种发展模式下,出于国家利益的需要,竞技体育资源的价值往往被抑制、被掩盖。当前,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由于竞技体育在我国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各项目的发展水平也不平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施举国体制,最突出的问题是为夺金争银而搞大军团作战,在全国自下而上筑起一座大而全的竞技体育大金字塔。这座金字塔是以庞大的经费开支和以近百万计的体育大军作为基础的,根本不考虑竞技体育资源的价值问题。为了金牌和成绩而不惜重金付出,有的运动项目在国家和一些地区长期以来只有投入,没有产出,效益为零。【1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同社会主义各项制度相结合,适应现代化大生产和发达的商品经济的要求,市场机制在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运作方式与调节方式,经济体系的运作与调节,关键在于如何在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和不同单位之间配置有限的资源,使它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由于利益主体及其价值判断的多元化,以及各类经济信息的巨大浩繁,使高度集权的计划配置方式难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有效利用。因此,有必要建立以市场配置为主的新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资源都应通过市场进行配置,绝大多数产品也应当实现商品化与市场化。在承认资源价值的前提下,在资源的利用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潜能,也只有通过对竞技体育资源价值的正确认识,才能形成竞技体育在市场体系中的良性运转,中国竞技体育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四、辩证观

以辩证的观点看待竞技体育资源问题时,我们应当正确处理以下两对主要矛盾关系:

一是竞技体育资源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矛盾。稀缺性是资源的根本特征,历来为人们所重视,稀缺主要是就资源数量与需求的矛盾而言的,任何现实的、可提供的资源数量,相对于社会生产的需要来说,都呈现着不足。发展竞技体育以社会性资源为多,而我国社会资源稀缺则是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竞技体育资源系统是开放的,因而竞技体育资源与外界信息能量交换的潜力是无限的,而且人类认识、利用竞技体育资源的能力也是无限的,在开发利用竞技体育资源的深度和广度,从理论上来说也是无限的。因此,我们既不能持资源稀缺的有限性观点而悲观无为,也不能片面地持无限性的观点而盲目乐观,只有正确认识竞技体育资源有限与无限的矛盾,积极寻求竞技体育资源培育、开发、利用与配置的合理优化,才能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效克服资源的不足。

二是竞技体育资源的比较优势与劣势。任何国家的竞技体育发展都在不同程度存在着比较优势和不足,或优于人力资源的人类学优势而物力、财力资源不足,或优于物力、财力资源优势而体制、社会环境资源不足等等。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从1979年中国正式恢复奥林匹克代表权,到20世纪末第27届奥运会上的出色表现,中国竞技体育只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便完成了由“第三世界”跻身于“奥运三强”的伟业。“举国体制”为当代中国竞技体育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模式。袁伟民同志在2001年全国体育局长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举国体制的实质,就是发挥社会主义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利用我国土地辽阔、人口众多的特点,把丰富的体育资源挖掘出来、充分利用起来,通过竞争和协同,提高我国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到国际赛场为国争光。”这无疑是我国竞技体育体制资源的比较优势。但同时这一体制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了某种程度的不相适应,甚至有些地方阻碍了中国竞技体育的进一步发展。这样,同一类型竞技体育资源的比较优势有向劣势转化的可能。另外,整体来看,我国不同类型竞技体育资源客观上也存在着优势与劣势。可见,竞技体育资源的比较优势与劣势是客观存在的。为此,必须以辩证的观点,合理开发利用竞技体育资源,促使竞技体育资源不断由劣势向优势的方向转化。

五、开放观

根据耗散结构理论,竞技体育资源总是由“无序”向“有序”发展。在从“无序”到“有序”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吸收外界的能量和信息,竞技体育资源系统内各子系统间及与系统外各要素间也需要物质、能量及信息的交换。这就必然要求从地方到全国、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整体的不同层次都要树立竞技体育资源开放的意识。从地域来看,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发展不均,客观上造成了竞技体育资源组合错位,东西部及南北部竞技体育资源结构存有客观差别,而地域间竞技体育资源又有很强的互补性和动态交流的必然性,因此,必须打破竞技体育资源“条块分割”、“关联断裂”等弊端,保持竞技体育资源的开放。我国竞技体育与世界体育的密切沟通不过百年,但借助于“开放”,中国竞技体育已融入世界竞技体育文化的大系统之中。目前中国许多竞技体育项目的飞速发展与坚持开放姿态,积极吸取国外体育发展经验有很大关系。反之,我们有些竞技体育项目水平长期徘徊不前,这与对竞技体育资源的开放认识不足有很大关系。因此,必须以竞技体育资源开放观为指导,树立竞技体育资源的开放意识,转变观念、立足全球、放眼世界,在国际竞技体育的大系统中运筹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大思路、新战略,确保中国竞技体育更快更好地发展,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我国竞技体育资源结构的优化。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均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竞技体育已经接受了可持续发展的召唤。《2001~2010年奥运争光计划》首次明确提出了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把全国的体育资源更好地整合起来。实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我国竞技运动水平。这是否也在提示我们——竞技体育资源、竞技体育资源观与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之间存有某种默契与联系呢?

小结

竞技体育资源是能够满足竞技体育发展需要的要素及条件。竞技体育资源系统具有层次性结构,其内核是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系统,中层系统由财力、物力、信息等子系统构成,外层系统由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子系统构成。竞技体育发展所需的资源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单一类型资源,不同类型资源在不同层面、不同时期,对竞技体育发展发挥着不同作用。

竞技体育资源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生成性。竞技体育资源主要以人文社会资源为主,人文社会资源都是在竞技体育的发展中,逐步演变、发育或经人的培育而生成的;第二,调控性。竞技体育资源在竞技体育发展中发挥作用必然是经由人的行为作用的结果,在利用竞技体育资源的过程中,为使竞技体育资源发挥最大效能,而不断进行有目的的开发、配置等调控活动;第三,社会性。竞技体育资源运行过程中反映了人与人的关系;第四,有限性。竞技体育资源短缺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竞技体育资源的有限性构成了竞技体育资源的基本特征;第五,功能整体性。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竞技体育资源,都是以具体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其间不仅存在着密切联系,而且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也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

竞技体育系统的正常运行离不开资源条件的相关保障,对竞技体育资源的认识与理解基础上形成的竞技体育资源观,对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规划及竞技体育资源调控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竞技体育资源观由系统观、发展观、价值观、辩证观、开放观组成。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3

【2】李汉林、李路路.资源与交换——中国单位组织中的依赖性结构资源与交换[J].社会学研究,1999.44~63

【3】王子平、冯百侠、徐静珍.资源论[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8

【4】周鸿.中国社会发展的大资源问题及其根治对策[J].软科学,2000,3:49~51

【5】周鸿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策略[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116

【6】王子平、冯百侠、徐静珍.资源论[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9~21

【7】陈红、刘俊.刍论资源资本化与可持续发展[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1,17(5):42~45

【8】华中师范大学.国家体委计划司.体育事业指标体系.1985~1997年国家体委体育科技进步奖成果论文精选[C]

【9】程云峰.体育资源利用的战略构想[J].哈尔滨体育院学报,1998,3~9

【10】任海、王凯珍等.论体育资源配置模式——社会经济条件变革下的中国体育改革[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6)2:1~5

【11】刘可夫、张慧.论体育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配置[J].福建体育科技,1999,18(5):9~13

【12】刘丕坤译.马克思: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83

【13】姜圣阶.决策学基础(上册)[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5.3

【14】王子萍、冯百侠、徐静珍.资源论[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5

【15】鲍明晓.竞技体育在两种经济体制下运行特点分析.体育科学[J].1998,18(1):6~10

【16】鲍明晓.竞技体育在两种经济体制下运行特点分析.体育科学[J].1998,18(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