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 第一产业涉及的工程
国民经济的不同行业在经济活动中涉及不同的工程。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将产业结构划分为三次产业,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指以利用生物的自然生长和自我繁殖的特性,人为控制其生长和繁殖过程,生产出人类所需要的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消费的产品或工业原料的一类行业。其范围在各国不尽相同,一般包括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和采集业,有的国家还包括采矿业。我国国家统计局对三次产业的划分规定,第一产业指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
2.4.1 农业工程
1.概念
农业工程是工程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一般以土壤、肥料、育种、栽培、饲养、气象、管理、经济等学科为依据,综合应用各种工程技术,为生产提供各种工具、设施和能源,以求创造最适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环境,改善劳动者的工作、生活条件。
农业工程主要包括育种工程、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建筑工程、农田灌溉和排水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农村能源工程、土地利用工程、农业生产环境工程和农业信息化工程等内容。
2.农业工程的作用
(1)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育种工程通过培育优良品种使作物的产量或品质不断提高,产生巨大的效益;农业机械化工程通过改进生产工具让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2)抗御自然灾害
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为显著的行业,自古以来人们通过兴建大量农田水利工程来增强抗御旱、涝、洪、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例如举世闻名的都江堰就是集防旱、排涝及农田灌溉于一体的水利工程,虽经历二千多年仍然为堰区所在的成都平原人民造福。
(3)农业生产的集约化
农田灌溉和排水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土地利用工程和农业生产环境工程等都是从不同角度对农业生产多种要素的整合,使农业生产在更大的规模上实现集约化,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风险。
(4)保护农业自然资源
水是农业的命脉,土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能源是农业的动力。这三者均可利用工程手段对之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保护生态平衡。
2.4.2 林业工程
1.概念
森林是一种可再生的生物资源,具有净化空气和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美化环境、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原材料等重要功能。林业工程是以森林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将各种工程技术应用于森林资源培育、开发利用及林产品加工的活动。
林业工程包括林区规划、森林培育、森林保护、森林开采、木制品设计加工、开采设备的设计制造、木制品加工设备的设计制造、林区防火技术和装备等。
2.我国实施的林业重点工程
(1)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主要解决天然林的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问题。这项工程自1998年开展试点,2000年在全国17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全面启动。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全面停止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采伐;第二,大幅度调减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的木材产量;第三,由地方负责保护好其他地区的天然林。工程计划调减木材产量1991万立方米,管护森林14.15亿亩,分流安置富余职工74万人。
(2)退耕还林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主要解决重点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1999年,按照“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四川、陕西、甘肃3省率先试点,2002年在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启动。工程计划到2010年控制水土流失面积3.4亿亩,防风固沙控制面积4亿亩,年均减少输入长江、黄河的泥沙量2.6亿吨。
(3)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是构筑京津生态屏障的骨干工程,也是中国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改善世界生态状况的重要举措。工程自2000年6月开始实施。这是从北京所处位置的特殊性及改善这一地区生态的紧迫性出发实施的重点生态工程,主要解决首都周围地区风沙危害问题。该项工程到2010年,工程区林草覆盖率由目前的6.7%提高到21.4%。
(4)“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工程,主要解决东北、华北、西北和其他地区的生态问题。具体包括“三北”防护林工程,长江、沿海、珠江防护林工程和太行山、平原绿化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北抵国界线,东西长4480千米,南北宽560~1460千米,被誉为中国的“绿色长城”,包括13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590个县,建设总面积406.9万平方千米,占总国土面积的42.4%。这是我国涵盖面最大的防护林工程。囊括了“三北”地区、沿海、珠江、淮河、太行山、平原地区和洞庭湖、鄱阳湖、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护林建设。工程计划造林3.4亿亩,并对10.78亿亩森林实行有效保护。
(5)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主要解决物种保护、自然保护和湿地保护等问题。工程实施范围包括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天然分布区、生态脆弱地区和湿地地区等。2010年前重点实施10个野生动植物拯救工程和30个重点生态系统保护工程,新建一批自然保护区。
(6)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
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主要解决木材供应问题,同时也减轻木材需求对天然林资源的压力。工程布局于我国400毫米等雨量线以东,地势比较平缓,土地条件较好,自然条件优越,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其他条件具备适宜发展速丰林的地区。工程完工后,每年提供木材1.3337亿立方米,约占国内需求量的40%,加上现有资源,木材供需基本平衡。
2.4.3 畜牧工程
畜牧工程是改善畜牧生产手段、建筑设施和生态环境的各种工程技术。
畜牧工程包括畜禽育种工程、畜禽饲养工艺、畜禽饲养机械设备、饲料加工机械、畜产品采集机械、畜禽舍建筑、畜禽舍内外环境控制等。
畜牧工程技术在现代畜牧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采用适用的畜牧工程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劳动强度,改善畜禽的生产环境,提高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更好地为现代畜牧业发展服务。
2.4.4 渔业工程
1.概念
渔业现代化的实现,不仅依靠生物生产技术,还必须有装备与工程技术。渔业工程是将各种工程技术应用于水产养殖、捕捞、加工及渔业资源修复等方面的活动。
渔业工程包括水产养殖工程、捕捞装备工程、水产品加工机械工程及渔业资源修复工程等。
2.渔业工程的内容
(1)水产养殖工程
水产养殖工程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主导方向,重点是使养殖设施系统创造健康养殖的水环境,减少对水资源和土地、水域的占用,降低对水域环境的污染,提高生产效率。主要包括养殖场选址及规划、供排水工程精养池塘建设、人工繁殖设施建设、开放式工厂化养殖系统建设、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系统建设、天然水域增养殖系统的规划与建设等活动。
(2)捕捞装备工程
捕捞装备工程以海洋选择性捕捞技术装备的自动化、信息化为目标,进行捕捞装备现代控制技术研究,提高作业渔船的节能减排水平,提高作业效率。
(3)水产品加工机械工程
加工机械工程以提升水产品资源利用率、加工效率、品质及安全性为目标,进行水产品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以及饲料加工等装备及工程技术的研究开发。
(4)渔业资源修复工程
渔业资源修复工程是通过伏季休渔、水产种苗的增殖放流、建设人工鱼礁、建设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区、降低水体污染等措施,减缓并遏制渔业资源衰退、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提升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