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对策:大学的创业教育何以有效
6.1 大学的创业教育有问题
调查发现,人们未受高等教育能创业,受了高等教育创业率反而下降了。不是大学生不善于创业,而是大学在培养学生创业能力方面存在着问题。现行的教育基本上是一种封闭式的教育、死记硬背的教育和以显性知识掌握多寡为标准的应试教育,它只是简单进行知识传承的工具,只是一种简单培养工薪阶层的价值体系。即使是创业理论课程的开设,也传承了课堂教学、书本知识传授和卷面考试的传统,因而它的无效和不受人尊重也就顺理成章了。创业教育的实施关键是要反思今天的教育,改变“存在即合理、习惯成自然”的思维定式,遵循创业能力形成规律,在氛围、文化、机制和制度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推动学生创业。
强调学生亲身实践对创业的作用,并不排除学校在学生创业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我们提倡创业教育中的实践环节,但是为什么有那么多学生参加勤工俭学,而最后创业成功的仅是少数呢?为什么那么多进行过创业尝试的学生,而坚持到成功的也是少数呢?勤工俭学和创业尝试是一个人通向创业成功的桥梁,但要真正实现创业的成功,还需要具备一些条件,即创业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还需要来自内外因素的支撑。离开了这些支撑因素,仅有学生自己的“实践”还是不够的。这些支撑因素包括创业主体内部的因素和创业主体外部的因素。就创业主体而言,在能力形成机制中,坚持和意志是主观因素,而技术、经验、氛围和激励等都可以通过外力给予帮助。国家的扶持政策,也是关系到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外部因素,但这对每个创业者来说都是能平等享用的。学生所在的大学对其如何开展创业教育,采取了哪些举措才是这些因素发挥作用的关键。
目前的全方位的创业教育改革是少之又少,传统的高校坚持的理论教学和学术科研至上还深深影响着每一个教师和学生。专业教育(专业人)与职业教育(职业人),专业与创业之间(专业学习与非专业的创业活动)有些矛盾还未得到化解。
1.创业教育的理念和做法与传统教育仍然有较大矛盾。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高等教育衍生出来的重要方面是高等职业教育,其目的、价值与精英教育时代不同。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专业存在的目的,专业是为学生成长而存在,不是学生为专业而存在的。创业教育的最高目的仍然是培养人,只是不局限于专业、课程等所谓标准之下来培养。有时人们会歪曲大学生创业活动的目的,从而又对创业教育产生诸多质疑。
大学生创业活动的目的、价值和方式方法不同于社会人,其创业活动也不同于普通的学习活动,创业者必须尽力获得利润,不过最终可以发现创业活动与学习活动都是为了具有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只是创业活动实现了“教育即生活”,提前达到了正常学习后所要达到的结果。
教师对学生创业的引导对学生个体而言至关重要,一线教师是学生的第一引路人。创业学生难免会有比较多的请假、缺课或是迟交作业等情况的出现。面对这样的情况,一个教师如果是真心诚意鼓励学生创业的,那么学生的学业完全可以通过个别辅导、单独考试等方式来完成。但有的教师将学生创业造成的缺课误认为是对自己及自己任教的课程的不尊重,给学生警告或学业不合格的处分。而且越是水平不足的老师,越会无限扩大自己讲课的意义和价值,对创业学生的打压也会越严厉和致命。
创业者往往是现行教育的叛逆者,然而我们的领导和教师往往会把学生创业成功说成是自己教育和培养的结果。不对现行教育进行彻底反思和改革,就不可能有创业大学生成长的良好环境,就不可能有大学生的高创业率。
2.好大学的标准:让学生忙起来
全国上下都认识到我们的大学有很多问题,每个学校都在想方设法成为好的大学。而民间的一些大学评价机构给出了排行榜,备受争议。一些专业人士认为,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涉及众多的评价指标,切不可简单做出判断。其实,评价一所大学,有一个基本的标准,那就是看大学生忙不忙。如果一所大学的学生整天无所事事,没有目标,没有年轻人的积极和热情,那么这所大学和学生就都是没有未来的。
怎样确认在校大学生忙或不忙?看两个维度,一是学生学习时间的长度,二是学生学习的强度。好的大学,学生废寝忘食,学习时间的长度和学习的强度都要大大超过高中阶段。而不好的大学,学生优哉游哉,寝室里的人比阅览室里的人多,玩游戏的、睡懒觉的人比读书的人多,大学生活比高中阶段轻松得多。要想了解一所大学好或不好,你可以不知道这个学校院士、博士点、重点学科、科研成果等诸多信息,你只要看看这所学校的学生忙不忙,课余时间在忙什么,忙到什么程度,你就能找到答案。当然,研究型大学学生与实用型大学学生忙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前者忙“学术”,更多的时间用于理论学习;后者忙“实用”,更多的时间用于实践训练。
为什么学校不能让学生忙起来?这涉及一所大学学生、教师、历史、文化和研究条件等诸多因素。绝不是简单地想让学生忙起来就能让学生忙起来的,关键还在于教育要发挥学生所长,让学生做到自己能做的,产生兴趣后才有持续的动力。
创业教育要产生成效,就要让学生首先感受到自己有能力创业,而创业活动又给自己带来了大发展。由此,学生才会为一个目标而不断努力。事实也证明,创业成功的学生都是不能在创业活动上停顿的学生,他们热衷于创业实践的学习,有许多人从原来的委靡状态走向焕然一新的状态。
6.2 学校如何助推学生的创业能力
为促使更多的大学生创业,学校除在观念引导、营造氛围等方面下工夫外,更要鼓励大学生大胆付诸创业实践。对学生成长最有效的就是让学生创办一个企业。学生创业能力的获得,需要学生实现从传统学校学习向创业学习的转变,学校也应从营造氛围、制度保障等方面予以推动。创业大学生成长的学校教育和其他外部支撑系统主要由以下因素构成。
1.观念引导
创业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在主观上缺乏果断投入实践的勇气和毅力,在客观上缺少资金、经验传授和创业氛围等外部条件。要让大学生的创业愿望转化为创业的行为,首先需加强观念引导。大学生要明白,教师更要明白: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
倡导学生创业,传统的知识观、学业观和学生观都要彻底改变。要让学生、家长、全社会,特别是教师都意识到,书本知识是知识,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是更重要的知识;上课读书是学业,实践训练是更重要的学业。对学生的评价,也不能再沿袭传统的标准,应有这样的观念:获奖学金的是好学生,被企业认可、重用的更是好学生;考试好是好学生,创业好更是好学生。
实践与理论课一样很重要,甚至对高职学生来说更重要,两者的学习方式和时间会有一定冲突,“什么时候学”就显得很重要。学校应倡导、鼓励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全过程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参加勤工俭学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一年中寒暑假、双休日和其他法定节假日累计相当于半年时间,还有平时的课余时间,这些时间是否得到利用及利用得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创业,不能仅仅是心向往之,重要的是要付诸行动。从模仿开始,从简单开始,从小事开始,从打工开始。企业雇员是社会上创业的主力军,占创业总数的41.56%。这是为什么?原因很简单,通过“打工”可以提升素质,懂得经营,并认识客户。大学生创业不在于想了多少,而在于做了多少。
2.营造氛围
氛围是办学的首要条件,有什么样的学校氛围,就会有什么样的学习行为和办学质量。要确立“考试好是好学生,创业好是更好的学生”的评价标准;树立“书本知识是知识,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是更重要的知识”的知识观和“上课读书是学业,实践训练是更重要的学业”的学业观;培养“勤工俭学、打工训练”的校园传统;形成“鼓励个性张扬,允许失败、试错、纠错”的文化心态,尊重学生的创业实践和创业行为;宽容行为上的幼稚和思考上的欠缺;表扬创业成功学生、宣传创业先进事例;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能做的事做起、从模仿开始做起,追求以点带面的创业效应。这些都是好的氛围。
氛围可以极大鼓励学生坚持。创业是否成功的关键支撑因素不是技术,也不是资金,而是毅力,即坚持精神。向往创业的学生已占大学生的多数,为什么那么多人没有付诸行动,是因为意志不坚决;付诸创业,为什么那么多人半途而废,是因为意志薄弱。企业家的素质,不可能由他人馈赠,不可能由金钱购得,不可能由父母遗传,不可能由教师传授,而是在创业过程中随着每分钱的积累而逐渐形成。完成这一过程的支撑力量就是创业者自身的意志。而这种意志大小在不同的氛围环境下会改变。良好的氛围是一个对创业学生有包容性的教育环境。
创业者的行为具有群体效应。大学生“淘宝”创业集群,具有一般高校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难以形成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特点,创业集群是促成大学生创业者整体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因素之一。我们从调查访谈中了解到,对于大学生走上创业道路并坚持创业,来自同学间的影响,要大于学校和老师对自己的影响。大学生创业存在着明显的班级和寝室间的差异性。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有一个班级有17位男生,其中的11位都从事电子商务创业,而且每人每个月赢利都在几千元以上,每个人的创业热情都很高涨。这11位学生集中在3个寝室,分布在其他寝室的6位学生中,除一位中途放弃创业外,其他5位从不曾参与。要让学生创业,必须营造氛围、以点带面,这是值得采用的一个基本策略。
3.平台搭建
学校应该建立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园,这不仅是创业的场所,更重要的是让更多想创业的学生能得到创业观摩、创业学习、创业实战和创业经验交流的机会。
在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园里要设置货源基地支持、物流基地(校外和校内)支持、网络技术、安保系统等。孵化平台是实体可见的,主要为学生提供电子商务创业的基础要素,如电脑、网络、办公地点、对外联络支持(学院可以代表创业学生群体与外部市场、企业、行业等沟通、协调,为创业争取更好的环境,获取更多的资源)等。有条件的话,还要设立创业基金。
孵化平台搭建有原则,如果创业的先期条件太好,外部辅助条件过多,那么反而可能剥夺学生通过创业活动带来的自我锻炼和成长的机会。针对不同创业阶段,向学生开放的课程与提供的孵化平台应有所差异。创业的本质是自负盈亏、自担风险,因此,对学生进行的创业教育,必须也要保留这一本质,但同时学院要给学生一些扶持。
4.改造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形式,课堂教学主要传授的是书本知识和显性知识。并不是说这些知识对创业没有用,关键是该如何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课堂常常是那种以语言、文字、数字、图表、公式、定理和法规等符号体系为主搭建起来的知识场景,是人类生活实践及其经验的总结和提炼,是学生认识生活、社会和自然的一条捷径。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又有许多差别和距离,要使课堂教学保持实践意蕴,知识的课堂需要向生活世界回归。要让课堂知识回归生活经验,让课堂理性达成实践智慧,让课堂情感贯穿生命感悟。回归实践、联系实际并不断反思当是课堂活动的本位价值,教师在讲授知识、阐述理论、宣传真理、倡导信仰时都需要面向、联络、亲近和回归实践。
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分步、分层设置,课程群建设针对不同创业阶段学生开设不同的创业课程,并切实研究创业课程的安排计划与教学法。创业学生的培养不仅是专业相关教师的任务,还是全体教师的职责,包括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能支持和鼓励学生创业,与学生一起“淘宝”,共同成长。但是,必定有少部分教师对创业教育的改革理念和做法存在疑虑。所以,改造教学,首先是教师要进一步强化和提升对创业教育的认识,自主研究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其次,学校要积极培养本校教师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
5.教学管理制度
学校鼓励学生创业,这不仅是口头上的支持和道义上的声援,还要有扶持制度的跟进和贯彻行动的落实。“叶公好龙”式的创业扶持,是大学生创业成长的大碍。
学校除了开设创业理论课外,还要在制度层面为学生创业提供保证。
一是要建立弹性学制和替代学分的制度。
二是设立创业实践课程,凡经认定从事创业训练的都给予相应学分,即把学生的创业实践作为必修课,凡达到一定要求即给学分。别的理论课如有不及格,该学分可用于替代。
三是建立利于学生创业的请、销假制度。学生创业的个体实践活动,有时也会与学校教学安排相冲突。如何协调?关键是看何种活动更有益于学生的进步。如果学生有更好的学习和进步的机会,那么学校就应该为他们提供方便。
四是调整有利于学生创业训练的教学安排。为了保证学生创业和学业的双赢,对于创业的学生,可通过休息日补课、晚间授课、个别辅导、网上交作业和单独考试等方式来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学习。
五是改变学生先进评比激励方法。在先进个人和集体的评比中,“创业奖”应成为最高个人荣誉;“打工率”、“创业率”应成为先进集体评比中最主要的评价指标。
六是当创业学生达到一定数量并取得创业初步成功时,应成立创业学院,将来自不同专业的创业学生组织在一起,既为他们的学业负责,更为他们的创业提供时间上和制度上的保证。对于创业业绩突出的学生可以进入创业学院专门接受企业家素质培训,这些学生是否毕业,不是决定于专业成绩如何,而是取决于在创业学院的表现。
6.3 学会创业学习
我们的大学生创业是少之又少,创业能力也没有随教育程度的提高而提高。这不是因为我们的高校不重视,创业思想教育、创业课程设立在每所学校都是不遗余力的。但为什么不见效?关键是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接受机制和创业能力的获得机制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还是按照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接受机制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那么效果的不尽如人意也就在所难免了。
既然显性知识的获得机制与创业所需的默会知识的获得机制是不一样的,那么学生要想创业就得实现从传统学校学习向创业学习的转变。创业学习是指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创业尝试,让自己具备创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并最终达到自主创业目的的过程。创业学习与传统学校学习有相似之处,但又有以下区别:
(1)学习目的:传统学校学习以考试优秀、能获得奖学金为目的;而创业学习是以获得商业信息、经营经验和建立客户关系并最终实现自主创业为目的。
(2)学习内容:传统学校学习是以掌握显性知识、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为主;而创业学习的内容主要是默会知识、感性知识和直接经验。
(3)学习场所:传统学校学习的场所主要在学校和课堂,“寝室—餐厅—教室”是学生活动的基本线路;而创业学习的场所主要在校外,学生可能在企业或公司打工,可能在顶岗实习,可能在创业实战,“寝室—教室—公司”是学生活动的基本线路。
(4)学习组织:传统学校学习主要在教室,学生们聚集在一起,接受同一教师的教育,是以集体学习为主的;而创业学习是以个别学习为主,表现为独立行动和单兵作战,也可能会与同学合作,但一个创业团队的人数一般不会很多。
(5)学习安排:传统学校学习相对比较被动,教师会指导和要求学生学什么、何时学和怎样学;而创业学习,主要是学生自觉、主动地学,甚至要抢着学、偷着学,是课余学、节日学和假期学。
(6)学习方式:传统学校学习主要是在教室中听取教师的讲授,阅读教材,完成书面练习;创业学习是边做边学,学做合一,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7)学习考核:传统学校学习是通过考试,主要是卷面考试来检查和评定学习的效果;而创业学习主要是以收入的多少、创业实体组建的进展、节假日(含课余)实践训练时间等指标来衡量和判断学习的成效。
(8)学习情境:传统学校学习情境往往是人为设计的,是虚拟的;创业学习,是真刀真枪的实战,是与学生的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是在价值创造中学习。
没有创业学习和创业行为实践,创业永远只能是纸上谈兵。要创业就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既有的行为习惯。创业的本领主要不是来自课堂,而是来自实践。
哈佛大学校徽上的三本书,前两本是打开的,最后一本是合着的。含义是在人生所摄取的知识中,有三分之二是可以在书中找到的,而还有三分之一的知识是书中没有的,是需要学生到社会中去亲身体验得到的。大教育家杜威联系自身的实际曾说过:“总的来说,影响我思想的一些力量,来自于人和环境超过了来自于书本。”
创业要从改变自身学习和生活方式开始,要学会创业学习。习惯于传统学习方式的学生可能一时不能适应创业的学习。一旦习惯于创业学习,可能会与社会上的创业者有同样的感受,觉得比学理论容易,比考试简单,比拿奖学金方便。
就大学生而言,经营一个小企业,并没有理论、知识和技术上的障碍。每个大学生都有创业成功的可能,都具备创业的潜质。
6.4 大学生有选择成长的权利
不同层次学校学生群体有各自的特点,就高职学校的学生而言:大多数的学生在以往的教育中缺少成就感,不爱学习,知识基础差,素质和能力皆较弱,对于实践活动的兴趣超过课堂学习。对于这些学生,不能沿袭传统的教育方式,必须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这就只能有赖于实践。学校应该创造条件,通过创业激励使学生获取动力,扬长补短;部分学生基础较好,也愿意在大学中锻炼实践,则教师应该根据其特点补充新知,帮助提升学业,实践和创业活动先于理论教学。
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教育引导也不尽相同。电子商务创业教育不局限于个别专业,而是面向全体学生。部分学生可能面临专业冲突的问题,但是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接触实践和社会工作,对自己的专业和专长有更深的了解,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高校要完善心理咨询和职业测评支持系统,主要用于大学生创业前、中、后的心理咨询。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业,但同时要负起告诫学生的责任,让学生自主选择创业行为,提前对学生进行创业的目的、价值和风险等的教育。
创业成功主要依靠自主,但是学校必须孵化推动。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孵化平台使更多学生享受到我院创业扶持政策和文化氛围的影响,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但创业教育应该使学生在创业和课外实践后,重新认识课程知识和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淘宝”创业形式是生存型创业,其孵化推动成效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进创业参与率,培养创业意识;二是提高创业成功率,提升创业和创新能力。对于个体而言,各种创业的诱因只是起到了迈开创业第一步的作用,但创业能否真正成功,在于后续的孵化教育工作。高校可以开展的工作是:一方面培育创业校园文化,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另一方面是创造条件和加强创业教育教学,指导学生走向创业成功。
上了大学,使自己有一技之长,毕业后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这是大学生通常的想法。但当这种想法仅是一种愿望而不能成为现实时,又该怎么办呢?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提高,大学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会降低,这是一个规律。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上大学的比例高,专业对口就业率就更低。未来社会肯定会有更多的大学毕业生从事与自己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像美国的本科教育,强调的是通识教育,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的适应性。
通过专业教育,从事专业工作,这是我们的理想和愿望,但社会的变化和职业的更替是我们无法预测,更是我们无法控制的。物理学中还有“测不准”,更何况复杂多变的社会。当今社会,一名工程师一生中变换6~8个工作岗位,是很正常的。高校中专业设置,虽然经过周密论证和市场预测,但是在快速变化的社会面前会显得软弱无力。延续“计划经济”的思维,害己、害人、害社会。
高校的专业越来越多,但无论怎么多,也没有社会的职业多。要强调专业与工作的匹配,在大众高等教育向普及高等教育过渡的背景下,这是不切实际的。试图设置更多的专业来适应社会的多样性,将会导致更多的学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以“不变应万变”才是高校适应并服务社会的上策。
接受专业教育,又放弃专业,并不能说上大学没有意义。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和所受到的思维训练,对于将来所从事的任何一项工作都会是有帮助的。也正是如此,现在还找不到一种比“专业训练”更有效的高校培养模式。事实上,大量的从事非专业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同样能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同样能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马云学的是英语,郭广昌学的是哲学,我们国家的很多领导人学的是理工科。大学毕业生,在寻找工作或确定创业方向上,要突破专业的限制,什么路容易走就走什么路,什么路好走就走什么路。专业是为学生成长而存在的,不是学生为专业而存在!
我院有一外语系大二学生,要求退学。理由是,自己已选择了走电子商务创业的道路,但校方还要让他学习“酒店管理”课程。校方认为,“酒店管理”是必修课,每个学生必须要学。外语系学生为什么要学“酒店管理”?校方的出发点是善意的,也是充分考虑了学生未来的发展:因为既懂外语又懂酒店管理的人,不仅受到酒店的欢迎,而且可以得到更高的工资,但是却与学生的想法有巨大差异。
当学校的安排与学生的选择产生矛盾时,该如何解决?学生未来的发展是否要由学校来决定?学生是否有选择自身成长的权利?在理论上,这也许不是问题,大家都会认为学生自然有选择成长的权利,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的这种权利却难以得到尊重和保障。学校和学生的地位还是不平等的,学生在决定自己发展时,还有太多的无奈。
学校不够尊重学生,没有真正认可学生享有的自我发展的决定权。学校教学计划的编制,课程的安排和教学方式的选择,听取了多少学生的意见?考虑了多少学生的兴趣、愿望和爱好?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课程和活动安排不受学生的欢迎?学生在决定自己的发展道路时,校方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不同意?在计划经济时代,学生不用缴学费,还享有生活费,毕业又包分配。在那个时代如果说学校享有学生发展的更大的决定权是合理的话,那么在今天学生缴费上学并要自谋职业的情况下还延续那时的对待学生的思维和习惯,那就太不合情合理了。
我们也知道,学生权利的保障,是需要有许多条件的。受学校条件所限,学生的很多要求是得不到满足的。学什么专业?怎样学习?学生也很清楚,不可能都满足自己的要求。更何况,学校正当合理的规定,学生还必须无条件服从。学校是为学生成长而存在的,不是学生为学校而存在。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是学校应该思考和努力的。
观点:
大学生创业有赖于学校、教师、家长、氛围、平台和制度等的支持。没有比创业更好的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