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十月围城:解读祸起楼市的温州危机
楼市引发的一次经济危机
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看似中小企业因为实业生产,无钱可借而转向地下钱庄借高利贷,还不起导致的制造业危机,实为因楼市引起的一次经济危机。
其实我认为中国房地产业早已不是泡沫了,如果是泡沫,轻轻一戳那就破了,皮不至于如此的厚,实际已是脓包了。既成脓包,便为身体的一部分,政府虽知其害,却难以痛下决心戳破,故易养痈成患。然而,既然房地产业是一个脓包,那肯定有溃破之时,而且只有溃破后,把脓给挤出来,才能收口转良,要不然感染扩散,危及生命。
众所周知,2007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全称次级房贷危机,说白了就是因房贷引起的金融危机。回望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很快引起全球多米诺骨牌效应,至2008年9月美国银行放弃收购雷曼兄弟公司,便升级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中国作为全球经济体中重要一极,也概莫能外。楼市低迷不振、股市跌盘连阴。可见,中国楼市历经多年的畸形发展,已成为实体经济中的一个脓包,虽然外观看上去相当美丽、艳如桃红,但是无论如何改变不了脓包的特性,严重危及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2010年年底,脓包越做越大,实体经济因感染而全身浮肿,症状主要表现为物价全面上涨。至2011年下半年,温州民间借贷风波顿起、风声鹤唳,脓包终现裂痕,可以说不费吹灰之力,一戳即破,然而温州政府又及时跟进,试图阻止脓包流出血来。如此一救,恰如在脓包上贴上创可贴,貌似救人,实为庸医杀人。因为,脓包终究是脓包,里面充满毒素,要么破裂,流出脓血;要么被吞噬,自然消亡,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温州借贷危机,高利贷崩盘,祸起楼市,却又是预示了楼市将真正成为拐点——谎言必将被揭穿,而脓包必将被戳破。
2008年以来,中国制造业步入冬天。首先是制造成本上升。原材料、劳动力、物流等成本都在上升,中国已经进入高成本时代。其次是国际市场需求锐减。经过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然是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已为“世界工厂”,中国为世界而制造。然而,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引起了全球共振,国际经济形势持续恶化,直至今日,美国次贷危机阴影未散,而欧债危机又接踵而来,因此国际市场需求持续萎缩,所谓“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再加之美元下跌,人民币升值,这对制造业无疑是雪上加霜。
如此内外夹击,制造业无不规模缩水或停工停产。以温州为例,温州制造业主要集中在皮革、制锁、打火机、眼镜等几个行业。最鼎盛的时候,这四种小商品的产量在世界范围内都占据主要地位。但如今,温州已经不是这些产品的主要提供基地了。
曾占据中国产量90%以上的温州金属打火机,鼎盛时有1000多家企业,如今只剩下100家左右。而在这100家中,也只有30余家的企业老板在专心经营,一些企业,已经把重心转移到其他行业,主要是房地产、矿产以及第三产业充满投机色彩的行业。
不只打火机行业,温州最值得骄傲的制鞋行业也是如此。发展高峰时期,温州曾有超过6000家的制鞋厂,目前的数量已降至2000余家。温州鞋企的出路很简单:要么转型,走中高端路线;要么转移,把厂子迁到成本较低的地区。温州本地实力较强的一些制鞋企则都选择了外出建厂,比如奥康、康奈、百丽、东艺等有实力鞋企都已经在川、渝、皖,甚至国外建造工业园区、生产基地。
我之前看过有则新闻调查,曾提到温州制造业的低迷现状:一个为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超市供货的某亚洲鞋类采购中心的经理说,每年他都有8000?万~?9000万美元的订单,之前大部分订单都在温州完成,而今年2011年的订单接近80%交给了印度和越南,因为温州大部分的制鞋企业都不接订单了。
为什么不接订单了呢?人力、原材料等成本高固然是主因,但主要是大部分的制造业主都嫌制造业利润低,来钱太慢,都不愿意做实业了。因此,温州制造业目前大约有36万家中小企业,其中至少20%处于半停工或停工状态。
“制造之城”转向了“资本之城”
众所周知,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最直接、最主要的影响就是出口,而影响出口就是直接影响制造业,重创了以制造业闻名的城市,如广东的东莞、福建的晋江、浙江的温州和绍兴等。
作为“制造之都”的温州,经济危机带来的寒意更加凛冽,然而温州并没像其他城市一般,陷入肃杀的气氛之中,反而倒是沉浸在资本的狂欢之中。这几年,温州开始由“制造之城”转向了“资本之城”,许多资本者都热衷于一件事:炒钱。
温州不少企业主虽然放弃了主业,不再扩大生产了,但是依然表现得非常缺钱,四处融资。原来精于算计的温州商人是绝不会做包赔不赚的买卖,甚至蝇头小利的生意也早已不屑一做,于是,通过融资将钱投到高产出的行业之中,主要是房地产业和能源行业,他们每个人都梦想创造财富奇迹,无不想一本万利,日进万金。
因此,这时的温州制造业就整体表现为“不务正业”,制造企业渐渐地成为玩钱的“外壳”。融资筹款需要借壳,而这个壳就是制造企业这个空壳(生产线、工厂)。很多中小规模的制造业之所以没有停业,就是因为只要还在生产,企业主就能通过银行、民间融资机构借到钱。借贷到钱后,便到房地产和能源等高利润产业中谋求暴利。
2008年下半年,中国楼市呈现一片低迷景象,这时一些卖地的地方政府,特别是某些有关联利益的官员,开始坐不住了,纷纷抛出救市政策,最著名的就是时任浙江省的杭州市委书记、有“楼市书记”之称的王国平,他抛出了“救楼市就是救经济、救百姓”的论调。
温州资本投机客们对市场散发出来的铜臭味,比苍蝇都要嗅觉灵敏百倍。这时身处困境的制造业企业主们得到了这个信息后,都积极响应,纷纷涌向房地产。于是,2010年杭州房价创了中国最高也在所难免,至于温州的房价猛冲居高,也理所当然。
局部带动整体,温州带动浙江,浙江带动中国,中国楼市从2008年到2011年上半年,3年逆市上涨,一路高歌。而中国经济在楼市的刺激下,依然亢奋异常。
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百业萧条,而政府全力救楼市,房地产便成为冬天里的一枝独秀。在万能政府的“神助”之下,以及股市持续下跌一直刷新“连阴”纪录,房地产的“虹吸效应”显现,社会钱流无不是“百川东到海”般统统流向楼市,这时无论是企业用于生产的钱,还是家庭用于发展的钱,统统地集聚楼市。“经济唯楼市”的特征就表现异常明显了,楼市充盈了钱流,而中国经济产生“虚荣”的“海市蜃楼”。
殊不知,这时在楼市中活动的身影,十之八九都是投机客、疯狂的赌徒。众所周知,赌徒押注,押得越高,赚得就越多,而风险概率也就越高。
这正应了“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疯狂了3年,房地产业的“标杆效应”便显现出来,房地产业首先带动了直接相关的产业的价格水涨船高,于是,效应联动,一涨百涨,物价便全面上涨。可怕的是,此时的物价上涨,已不是简单的供需关系引起的通货膨胀,而是楼市“标杆效应”引起的必然反应。
房地产业的“标杆效应”,最后便作用于制造业,极大地推高了制造业的成本。这对那些真正坚持生产的企业主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楼盘变吸盘
温州制造业主大举进入房地产产业,其实是把楼盘当成吸盘——吸金的楼盘。温州民资进入房地产业中,正是印证了中国实体经济被房地产所绑架。
中国房地产早已脱离市场价格规律,成为“炒需”的赌注,很多人都指望在楼市里吸到血,进行全民狂赌。当然,一开始是有不少人从中吸到了不少血,只不过现在楼市里挤满了想吸血的人,于是,楼市渐渐地变成了吸血者们的游戏,无不想通过先进手再出手,从中赚一笔,然后进更大的一手指望再出一手赚得更大一笔,就这样“翻手覆手”实现资本无休无止吸血壮大。
殊不知,2008年后中国楼市里已经挤满了投机客,只能通过“互噬互吸”来继续推高房价,楼市经济就变成了纯粹的“玩钱”游戏了。由于房地产支撑着GDP,经济一片“虚荣”,楼市一枝独秀,“标杆效应”先推高相关产业的价格,然后波及整个实体经济的物价,而现实中,工资的涨幅并没有物价那么反应灵敏,跟不上物价的上涨速度,所以购买力必然萎缩,人们的生活水平就是实际下降了。这时,原本已是持币观望有购房计划的人,也只得放一放,从长计议。
与此同时,房地产商追逐利润,必须推出新楼盘,而卖地政府要卖地卖好价格,必须通过政策倾斜鼓励造城,主导各色新城建设项目。新城的推出,就目前状况而言,既不是什么产业园,也不是什么商业园,更多的则是居住区——楼盘。试想,我们这个在两千年前就能建造万里长城的民族,现在民工二三亿,而又加之机械配置精良,谁会怀疑中国的超级建设能力?不容置疑的是,中国的楼盘已经爆满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甚至远及城乡接合部,县级城市、地级城市、省级城市,甚至包括一些经济较好的乡镇都在推出新城。
因此,一方面购房者购买能力在萎缩,另一方面新开楼盘遍地生花,越来越多,购买商品在增多。如果这时依然出现所谓“抢房”潮,那绝对是有人在炒房。
用来炒房的楼盘就是吸血的楼盘,简称“吸盘”。目前炒房客持有的“吸盘”越来越多,而接盘的人则越来越少(一部分已购,一部分弃购)。而持有吸盘的人,因为资本的贪婪,总想吸血剂量最大化。而这一吸下去,被吸者往往二三十年不得翻身,反过来又极大地降低了整个社会的消费能力。
自作聪明的投机客
资本狂欢,必然会泛起经济的泡沫。随着楼市中“吸盘”越来越多,它们纷纷张开血盆大口,资本便显得嗷嗷待哺了。这时的楼市便成了炒房者的接力赛,你接一阵后,我再来接一阵,大家都希望能够继续推高房价。但房价总会有一个警戒高度价位,高出了这个价位,也就超出了绝大多数人正常承受能力了,其商品意义便发生质变,由生活的“住需”变成投资的“炒需”。但是,“炒需”一直假想着“住需”的人来接盘,从而达到“吸金”的目标。然而,资本让人狂欢,忽视了这个警戒线,导致实际想接盘的绝大多数只有在望楼兴叹,“刚需型”的选择租房、“改善型”的选择将就,于是,楼市便有价无市,陷入僵持。
就目前2011年年末的经济形势来看,已经僵持不了多久了,一般楼市陷入僵持,“玩钱的天堂”就变成了“吸钱的天坑”。
当自作聪明的投机客一起挤到楼市的天坑中,梦想着在楼市中创造财富神话,当坑里啥都没有了,便只剩下赌徒们在狂欢了。众所周知,赌徒的狂欢往往选择是孤注一掷的,不惜倾家荡产,豪赌一把。温州无比豪华的炒房客们,自以为接下了永远升值的筹码。其实,这些筹码如果没有兑换成现钱,永远只是作为赌注的筹码。
那么筹码谁来跟他们兑?很不幸的是,恰恰是真正的接盘者即购房人。而2008年温州很多企业主“不务正业”大举挺进楼市时,他们手头上筹码说句实在话早已多得泛滥了。如果没有人跟他们兑现,那么筹码仅是筹码而已,甚至房子也仅是虚拟的货币罢了。然而,投机客们手上拿着的筹码,却也是用真金白银来兑换的,甚至很多是通过银行贷款或者高利贷兑换来的。他们把筹码拿在手中,只要房价不上涨,甚至房价涨幅没有追上贷款利息,就意味着亏本,因为他们要还贷、还利息。设想,作为“吸盘”的房子一直没人来接盘,那么谁会死得很惨,当然是这些投机客,这就不难理解,时下温州老板上演“跑路”、“跳楼”的悲情大剧,这说明曾经作为“玩钱的天堂”的楼市,已经成为“资本尸骨地”。
所谓“善骑者坠于马、善水者溺于水”,善炒房者亡于房,最先跑进楼市吸金也就是掘得第一桶金的是温州人,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而最后死在楼市里的人也必然是温州人。
2008年以来,在世界经济一片萎靡不振的情况下,中国政府棋走险招,高举救市旗帜,引导大量的投机热钱涌向房地产,接着由房地产业领跑GDP,虽然表面上看看中国经济回温向好,实际是呈现一片“虚荣”,更重要的是错失一次改正的良机,将实体经济中的脓包进一步做大,到了2011年,脓包达到了即将破裂的临界点。
实体经济已经充满感染炎症的症状,物价全面上涨,或“猪肉”领跑CPI,或蛋价涨得令人蛋疼……面对疯狂的物价上涨,出于对“经济决定政治”和“稳定压倒一切”的认识,中央必定会拿出最为严厉的房产政策。这时房地产这个脓包在外力的挤压下,就要破裂流脓了。转向投资房地产的温州制造企业主跳楼、跑路,其实就是投机资本开始流脓。
因此,温州这次民间借贷危机,流出来的并不是什么血,而是脓,即房地产积弊的脓。温州政府如果强力救市,必然会在中国起到示范作用,而实体经济的脓包越做越大,将危险等级继续提升——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