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以心观心,洞察人性——人际操纵心理学(2)
我们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要看到这些差异,尊重这些不同,利用人普遍存在的投射心理,揣测出他的真诚意图和心境。
摘掉光环,警惕晕轮效应
你是不是喜欢听某个明星唱歌,就喜欢他(她)?觉得他(它)这也好,那也好,样样好,越看越喜欢。
你是不是会因为看了某个电影或电视剧,喜欢里面的某个角色,而喜欢他(她)的一切,不管他(她)参加的什么其他节目,你都喜欢?喜欢他(她)整个人?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像日晕一样,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是一种在某一突出特征这一晕轮或光环的影响下所产生的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社会心理效应。
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所笼罩,并且被赋予其他一切好的品质;
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且被认为具有其他一切坏的品质。
这就是所谓的“一好百好,一差百差”、“情人眼里出西施”、“看你顺眼越看越顺眼,看你不顺眼越看越不顺眼”。
对于晕轮效应,心理学家戴恩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
让被试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是中等一般魅力,有的则没有魅力。然后让被试在与魅力无关的特点方面评定这些人。
结果表明,被试对有魅力的人比对无魅力的人赋予了更多积极方面的好的理想的人格特征,如友善、和蔼、沉着、好交际等。
这种晕轮效应不但表现在以貌取人上,还常常表现在初次与人交往时,以他人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气度风格等来推断他的身份地位、才能、品德、性格等。在对不太熟悉的人进行评价时,这种效应体现得尤为明显。
我们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可能会因为个人的喜好而对他人有所偏见或偏爱,但是我们一定要提醒自己全面观察对方的,决不能看见美女帅哥就晕了头,须知人在表皮下,还有更深奥的东西在涌动。
一个明星,歌星,他(她)的可爱之处主要在于他(她)戏演的好,歌唱的好,或在于他(她)的勤奋、坚强、沉稳、勇敢、执着、孝心、爱心等一些个人品质的魅力,甚或在于他(她)的帅气、靓丽。
而他们的“粉丝”,却把他们当成是无所不能,没有缺点的完人来崇拜。他们在演唱会上尖声叫喊,如醉如痴,为得一个签名排几个小时的队,这个可以理解,甚至可以支持,因为这体现了年轻人的激情,他们喜欢什么,爱什么,就去大胆地做什么,无可厚非。
但是把偶像的某些突出优点,推及到其他一切,认为偶像方方面面都是完美的。
就像在艳照门事件中的阿娇。因为她被塑造的如此完美,所以她成了一个最大的牺牲品、受害者。不管是娱乐公司的刻意打造宣传,还是人民大众在自己头脑中的美好向往投影,她在几乎所有人的眼睛里,都被光环笼罩,成了一个天使,一个完美的典型。
然而艳照门事件却让所有的人吃惊,为什么?
因为这打碎了他们心目中明亮光环下的天使雕像。在他们看来,阿娇就必须是完美的,不能有一点瑕疵,一点缺憾,她就是纯洁、善良、美丽、青春、典雅、淑贞……等一切正面的特征的集合体。
阿娇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儿,她有着常人所具有的感情、优点和缺点。我们不能主观地给她在头上罩上一个大光环。在这个真实的世界上,十全十美和一无是处都是不存在的。它们只存在于人们的头脑幻想中,存在于那层光环下。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有些人看起来慈眉善目,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待人和善。我们常常会喜欢这样的人,认为这样的人必定善良、友好,有涵养、有层次、有水平,是一个值得结交的好朋友,一个优秀的合作伙伴。然而事实未必如此,一些伪君子,骗子,表面一套背地一套的小人常常最具伪装性和迷惑性。
我们往往会因为他们的一些表面的突出的“优点”而忽略或者看不到他们的真实缺点,导致上当受骗,最终捶胸顿足,大发感叹:我怎么会相信这个混蛋!
为克服晕轮效应,我们应该养成客观全面看待他人的习惯。
要知道事物没有完美无缺的,有优点并不意味着就是完人,有缺点也不意味着一无是处。可爱的优点和讨厌的缺点,很可能在一个人身上并存。不要被光环所迷惑,它下面也是一个人。
慧眼识英雄,看出对方的闪光点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才之路非常曲折,却又如此精彩,真是一部人生传奇。
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希望他能成为文学巨匠。不料一个学期下来,文学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美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字上发挥出来。”
后来,瓦拉赫爱上了画画,于是,在父母的支持下,他改学油画。可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善于调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在班上的成绩是让人极度伤心而又无奈、失落的倒数第一,学校的评语更是难以令人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
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多数老师都认为他已经是成才无望,朽木不可雕也。父母也是忧心忡忡、不知如何是好,看到小瓦拉赫,他(她)们疑惑于--美好的愿望和现实总是有差距,有时差距还很大。
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各项优秀品质,极力建议他试学化学,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
这次,瓦拉赫智慧的火花被彻底点燃,一发不可收拾,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变成了公认的化学方面“前程远大的高才生”。经过努力和天分潜能的发挥,最终成为举世瞩目的化学家。
这就是著名的瓦拉赫效应。每个人的天赋优势、智能发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优势和弱势,一旦发现他们的最佳点,使之得到充分的发挥,就可以获得惊人的发展。
在人际交往中,瓦拉赫效应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或许有一些明亮的光点和灰色的污点。我们要多用心观察,真心体会,尊重、信任、关爱他人,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优秀品质,真诚地和他交往。
不能只看到他暂时的平庸或困境,而忽视其未来的发展潜能,瞧不起、歧视他。不能心存偏见,因为一些性情上的瑕疵就全面否定他,甚至给他打上坏人的标签。
有时候眼睛会欺骗我们,让我们一叶障目,只看到他的平凡,看不到他被平凡包裹着的光芒四射的潜能。就像山谷中的一颗石头,外表普通,内中或许就包藏着宝石。而我们大多数人却永远也看不见。
千里马尚需伯乐来识。一个现在没有钱的穷小子,也有可能经过努力和某些天赐的机遇,而成为富豪。他身上所具备的那份潜能那份品质,执着,勇敢,乐观,雄心,宽容和爱,你是否能看见?一个丑小鸭的美丽动人,你又能否看得见?
在与人交往中,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人身上的可取之处、可学之处、可用之处。
我们可以从学识渊博的学者、教授身上学到丰富的知识、独特的思维方式、科学的研究方法、实用的解决问题方法。
可以从商人身上学到精湛的经商之道、做人之法。
可以从一个普通的青年身上感受到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
可以在一个卖饼老人身上看到善良、忠厚和真诚。
更可以在一个赌徒、酒鬼、或者嫖客身上发现卓越的文学才能、治国能力或者经济、军事才干(丘吉尔首相曾经酷爱喝酒和赌博,罗斯福总统曾经嫖娼)。
刘邦的岳父吕太公,在刘邦还是个小亭长的时候,就断言他将来能有大作为,大富贵,非要把女儿嫁给他。后来,刘邦果然成就一番帝业,自己的女儿也成了皇后,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吕后。这位吕太公真可谓是慧眼识英雄。
在我们的人生中,重要的是能够有一只心眼,透过平静的湖面,看到下面的波涛汹涌,透过凝结的火山口,看到内藏的烈焰涌动。
用心观察对方的交际圈来了解对方
有个人要买驴,但不知那头驴的品性,就先牵来试用两天。
他把驴牵到自家牲口棚,和已有的三头驴系在一起。这三头驴,一头勤快,一头懒惰,一头善于讨好,人人对此了解得一清二楚。
这新买的驴子被牵回家后,不和别的驴子站在一起,只走到那头好吃懒做的驴子旁边。买驴人见状,二话没说,马上又牵着这头驴子回到市场上去。
“你还没有好好试试呢。”卖驴的人说。
“不必再试了。”买驴的人回答说,“现在我知道它是什么样的驴了。”
有一句俗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是接近朱砂(红色的物质)的会变红,接近墨(黑色的物质)的会变黑,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链状效应,它是指人在成长中的相互影响作用。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居住在同一个地球村里。人与人之间总是会存在某种程度上的交往,或在不同的环境中,或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下。
我们从出生到死亡,都在不停地与人接触,与人打交道,与人交往。总有自己的朋友,有些是兴趣相投,有些是个性相合,有些是性格互补,有些是利益共生,有些是酒肉朋友,有些是心灵相犀,有些是性欲需求……
很多时候,我们可以从对方的交际圈中看出对方的为人、品性、身份地位、层次背景甚或是其内心世界。
他经常与什么人交往,与哪些人打交道,与哪类人接触,往往能反映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一个整天和街头地痞小混混为伍,吃喝玩乐,酗酒打架,收保护费的人,通常情况下,就是个恶习满身的小痞子,或许他有一颗善良的心,但是经常在这种不良环境中行走,除非有颗坚硬的心,否则很可能就会丧失本来具有的多种好品性、习惯,成为人人见了都躲避的小恶霸。
不是人人都像无间道里的梁朝伟,在黑道混几年,和地痞、流氓、毒贩、走私贩在一起,打架、酗酒、抽烟、赌博,还能保持自己的真心“我是一名警察”。
他经常失眠,因为他这一丝正义的心和他的日常生活的环境、所作所为有着重大的差异。他也因为经常打架,已经有了暴力伤人的习惯或者说内心欲望,不能自控。
可见,经常接触什么人,做什么事,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
我们所见到的更多的情况是,很多人在不良环境的渲染下,在不良朋友的带动下,慢慢沉沦,走上歧途。吸毒的朋友迟早要让你染上毒瘾,嫖娼的朋友终会诱使你嫖妓,打架斗殴的朋友渐渐会让你习惯于打架,巧取豪夺、奸诈的朋友会让你变得更阴险、不择手段。
而一个长时间生活在良好正统的环境下的人,受过良好教育,有着温暖家庭,整天和良善的、有涵养、有品位的人打交道的人,他本身就处在一个秩序井然、明朗阳光的小环境中,他和他的朋友之间进行相互的熏染,他会是一个善良、忠厚、有素养、有爱心的品质人才。(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有些人因为某些特殊因素受到特别的打击或者诱惑,而改变,成为面善心毒的小人、伪君子。)
无间道中刘德华由一个黑道卧底渐渐变成一个警察,尽管他的某些手段还有些不正当,但是他从内心里想当“一个好人”。日常接触的朋友圈子,真是影响人,它不仅改变一个人的习性,也改变一个人的内心。
经常和单纯善良的人在一起,你也会变得单纯而善良。经常和阴险狡诈的人在一起,你也会变得心怀鬼胎、不择手段。经常和有文化的人在一起,你也会受到感染,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
古代孟母为了让孟子有一个好的生长学习环境,经常接触到有文化、有涵养的温文尔雅之士,而三次搬家。今天我们是否也应该多和有能力、有魄力、有文化、有品性的人结交共处呢?
我们都同处在这个小小的世界上,随着岁月的经历,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交际圈,在这个圈里,大家都共生在一条链子上,总是相互连接。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道不同,不相为谋”,从一个人结交的朋友中,可以折射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果他经常和善良正直纯真的人在一起,那他应该是一个善良正义的人。如果他经常和狡诈阴险的人在一起,那他应该也是一个恶毒的小人。如果他经常和爱拍马屁的人在一起,他就应该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如果他经常和处事果断、有魄力的强人在一起,那他应该是一个头脑清醒、有远见同时又有点依赖心的人。
看他身边的朋友,看他经常接触的人,通常情况下,我们就能判断出他是什么人,他的秉性风格、趣味爱好、身份地位、受教育程度、素养……
读懂眼神,他的眼睛出卖了他的心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是居住在眼睛里透视人心的神明。
眼睛是人体中最容易也是最后一个能暴露人的真实情感的区域。眼神,即使是转瞬即逝,也能传递出值得品味的重要信息,表达丰富的情感,泄露心灵深处的秘密。
中医上说“深藏于心,外侯在目”,“目”是五脏六腑的精气所在,眼神则能真切地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悲哀的眼神,空洞的眼神,疲倦的眼神,清澈的眼神,纯洁的眼神,惊奇的眼神,死寂的眼神,欢喜的眼神,睿智的眼神,真诚的眼神,魅惑人心的眼神……透过眼神,我们能品读、体味一个人的心。
在人际交往中,通过眼神来传递信息,传情达意,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它会毫不掩饰地表露出人的学识、品性、情操、趣味和性格。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能从微妙变化的眼神里真实地流露出来。
目光接触也发挥着信息传递的重要作用。不同的目光,反映着不同的心理:一被别人注视,就将目光移开的人,大多自卑;无法将视线集中在对方身上,注视一下就很快收回的人,不是心里在琢磨别的事,就是不善交际;谈话中,将视线集中在对方的眼部和面部,是真诚倾听、尊重和理解的表示……
在交谈中,怎样从对方的眼神里探出他的真实意图。
在我们双方彼此谈话时,他时不时地移开目光遥望远处,或是把视线停留在身边的某个事物上。这表明要么他根本不关心我在说什么,要么就是正在琢磨着某些其他的事情。
当我们见面的时候,他的眼神很灰暗,表明他碰到了什么不顺心或者意外的事情。
在我们交谈的过程中,他的眼神突然明亮起来,表示我的话正在触动它的心灵或兴趣。
如果他眼神恬静,面露笑意,就表明他非常满意。此时,我为了讨他欢心,就会投其所好,多说几句恭维话。若有所求,这就是一个好机会,相信一定比平时更容易达成目的。
如果他眼神恍惚,神不守舍,就表明他对交谈的内容已经感到厌倦,多说无益。这时,我会趁早结束这次交谈,或换个新话题,谈谈他愿意听的事。
如果他眼神呆滞,唇皮泛白,就表明他对于当前的情况惊恐万分。即使他嘴上说不要紧、有办法处理,但实际上已经方寸大乱,毫无头绪了。通常碰到这种情况,我会更加沉着(有时是故作沉着冷静状),认真考虑应对方案。如有办法,就会及时向他提出来,相互切磋。
如果他眼神凝定,就表明他对于我说的话有一定的兴趣,这时,我会继续婉转陈说,适时地征求他的看法和意见,通常他也都会乐意接受我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