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7-03 17:10:13
封面
版权信息
重磅赞誉
推荐序一 探索智能时代科技与人文协同发展之路
推荐序二 人文与科技的融合:探索通用人工智能的哲学与实践
推荐序三 具备“心”和“理”的硅基智慧生命体,将如何与人类社会共生
前言 历史关头:智能时代的文明与道路
中国思想的认知困惑与出路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通用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融合
人类文明与人工智能的共生共存
人文学科与通用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
一体两面:为人文赋理,为机器立心
构建“新文科”的时代背景、挑战与机遇
文理学科的分合
交叉学科的兴起
简化是科学分析的开始
第一部分 为人文赋理,谈通用人工智能与中国思想
01 亿年历程:文明演化的关键
智能与非智能的边界:“心”的出现
价值系统:先天与习得的价值层次
认知架构:拓展、升维的思维空间
02 千年根脉:中国思想的五彩线模型
中国思想的五彩线模型
一元多体与多元一体
中国思想“和合”的根源:信息偏差与描述式建模
03 千年根脉:中国思想的数理解读
《河图》《洛书》,中国最古老的数理认知
天圆地方,中国最古老的几何认知
阴阳,中国最古老的视觉认知
道家的风水:错误归因与场景可供性
《易经》:世界上最早的统计决策模型与随机计算
占卜:蒙特卡洛采样
程朱理学:格物致知与数据驱动的概率模型
陆王心学:“心”即是“理”,构建通用人工智能的核心哲学思想
因果报应,价值的“记账”系统
禅宗:基于心智模型的高阶通信与主观唯心论
汉字造字:具身智能、心智与会意的妙用
04 百年变局:为天地立心的探索
思想概念与关键词的总结
UV失衡:解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打造大型社会模拟器:求解未来人类社会UV平衡态
第二部分 “心”与“理”的平衡,谈人生意义
05 初读文学《赤壁赋》与重读学术《赤壁赋》
苏轼的哲思:人生的意义
什么是“活明白”
当今学子的困惑
初读文学《赤壁赋》:横槊赋诗
重读学术《赤壁赋》:清风明月
06 三读哲学《赤壁赋》:“心”与“理”的平衡
人生的有限与无穷:人生的终极价值
入世与出世:心欲与天理的平衡
从人工智能角度解读“心”与“理”的平衡
07 社会不朽论:中国价值观的人生意义与极限值
中国人的“三不朽”
社会不朽论
第三部分 学术人生: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08 爱因斯坦评论科学殿堂中的三种人
读书与科研的功利思想,价值观的错位与扭曲
科学殿堂中的三种人
探讨思想自由的“清风明月”境界
在士与仕之间游走,技术与资本的博弈
学术人生的价值与评估:科研的三个时期
09 三十功名逐一统,八万里路怀家国
我的家庭教育与初等教育
放弃保研资格,去哈佛大学追求人工智能统一理论
导师的支持
卷积神经网络不是一个统一理论
不随波逐流,是性格使然吗
人工智能这一波热潮,我们还在追赶吗
谈“钱学森之问”,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科研的职业化发展
如何看待众多人工智能学院的成立
中美人工智能差距之我见
当下的人工智能热潮
科学的前沿与我们的机会
10 晴耕科研,雨读金庸
“通班”的寒假作业
人生的参照
学术与江湖,聪明人与矢志不渝之人
11 胸怀伟大理想,践行爱国情怀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勇于担当的杰出人才
人才成长的“中心极限定律”
成才的基本要素
选择与被选择
人才成长的关键指数:SCI指数
践行家国情怀
结语 开展有组织科研,实现原创性、引领性科技创新
重大基础性、原创性科学成果“难产”的几个原因
以有组织科研破解制约原创性、基础性科技突破的因素
有组织科研需坚守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理念
致谢
参考文献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