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4-22 16:15:14
封面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引言 生态批评的阈界拓展
理论篇
第一章 生态批评的表达路线
第一节 生态批评的价值性、公共性及诗意性介入
第二节 生态批评的体验性路线
第三节 生态批评的视点转换路线
第四节 生态批评的话语表达路线
第五节 生态批评与文学的中西互通路线
第二章 生态批评与文学研究范式转换
第一节 范式转换:文学研究的“革命”之路
第二节 生态批评与“中心”性范式转换
第三节 生态批评与存在论范式转换
第四节 生态批评与价值论范式转换
第五节 生态批评与文化范式的转换
第三章 生态批评与复杂性思维
第一节 生态批评与复杂性思维的方法论意义
第二节 生态批评与文学活动的自组织性
第三节 生态批评与关系性思维
第四节 生态批评与过程性思维
第五节 生态批评与过程—关系性体验
融合篇
第四章 生态批评与中国文学传统的融合
第一节 对不同自然生态环境的文化观念阐释
第二节 历史境域中生态体验的相似性
第三节 生态批评的现代境域与中国文学传统
第四节 中国文学传统的现代境域与生态批评对接
第五节 “情理”指向:共塑融通而亲和的“当代性”
第五章 天人和合:中国智慧的生态意涵
第一节 入驻生态:探寻智慧的发生源
第二节 生态智慧:探究万物的“居所”
第三节 “道生”:中国生态智慧的哲性基础
第四节 生态智慧的中国话语
第五节 至诚尽性:对生态智慧的价值追问
第六章 哲性观照:中国文学传统的生态智慧基础
第一节 易学传统的生态智慧
第二节 “穷神”传统的生态智慧
第三节 东方宗教传统的生态智慧
第四节 诗学传统的生态智慧
第五节 镜与灯:互释互镜的张力
析源篇
第七章 智慧显魅:中国文学之“艺境”澄明
第一节 境界智慧的生态转换意涵
第二节 有无之境:境界智慧的本体存在
第三节 王国维“境界”说的生态智慧
第四节 境界智慧的现代探究
第五节 “去蔽”与“敞亮”:从“艺境”走向澄明
第八章 悟解自然:中国文学传统的生态发生
第一节 自然之“然”与生命体悟的表达智慧
第二节 原始神话的“生态”意蕴
第三节 图腾崇尚的“生态”意蕴
第四节 “法自然”的审美体悟
第五节 循“法”体“真”:中国文学传统的自然审美
第九章 诗性价值:中国文学传统的情意韵通
第一节 诗意:诗性文化的生态求解
第二节 韵律:诗性节奏的生态特性
第三节 比兴:诗性活力的生态标识
第四节 和乐:诗性体验中天地万物合奏
第五节 高致:诗性升华的生态人格品质
第十章 神性妙和:中国文学传统的本真化通
第一节 神妙:玄之又玄与众妙之门
第二节 神气:颐养生命与文的脉动
第三节 神思:思理之妙及神与物游
第四节 神形:内外兼具与形具神生
第五节 神韵:自具本然与凝重远致
构建篇
第十一章 多向整合:有机共存的生态批评与中国文学传统
第一节 “和而不同”:随“波”逐“流”而合
第二节 “生生不息”:环绕有机性世界观而合
第三节 “通变和合”:依循有机性思维及方法而合
第四节 “气脉流行”:辨识有机主体性而合
第五节 “自然而然”:接续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而合
第十二章 学理构建:路径优化的生态批评与中国文学传统
第一节 促动机能优化:生态文化构建
第二节 自然审美延伸:生态美学构建
第三节 发生境的牵引:人类学构建
第四节 回到生活世界:现象学构建
第五节 学科交叉融通:知识论构建
结语 生态境域中文学的自信力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